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9/09 10:45:44瀏覽240|回應0|推薦0 | |
地藏王菩薩誕辰(象山慶23/9/9) 2023.9.14(四),農曆7.30,是關「鬼門」(謝燈篙)[1],也是地藏王菩薩的誕辰。 地藏菩薩之名號及法門,在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已有提及;北涼《大方廣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唐.玄奘《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實叉難陀《地藏菩薩本願經》譯出之後,確定了地藏菩薩的經典身分(生長/孕育土地及萬物[2])。其在中國傳播之過程,始於姚秦(384-417 年),經隋.信行(540-594)「三階教」的提倡(唯念「地藏菩薩」,並擷取《十輪經》為教義);晚唐《十王經》出現,冥府地獄由地藏菩薩及十王共同執掌,並有「地藏王菩薩」的稱號;宋代,地藏菩薩被視為「幽冥教主」。地藏信仰包含了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及各種地獄;明代中葉,地藏菩薩與目連故事連結,由民間俗講、文學戲劇的地獄描述,更為流行;晚明,九華山道場的確立,地藏菩薩成了中國「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及其「如何不墮地獄」的法門之所以傳行中土,或因民間及大德的推重。[3]八世紀初,新羅金喬覺,渡海入唐至九華山,住山苦行;據云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容貌也酷似,因此被視為地藏菩薩乘願再來,促成其大眾信仰之流行,僅次於觀世音菩薩。 據云,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薩「誕辰」或「圓寂」之日。據《宋高僧傳》、《九華山化城寺記》所記,新羅「金地藏(喬覺)」入「九華山」修行,於貞元十年入滅(696—794);「趺坐函中」,過了三年,「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名金地藏」。或云:將金喬覺與地藏菩薩混爲一談,或乃「別有用心」,雖然《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與《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予以否定,但因某些文人學士、高僧大德的認同與弘揚,尤其明清統治者對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重視,如清.道光三年(1823)儀潤《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三,整合了兩者的傳說,鞏固地藏王菩薩在中國佛教的地位[4]。因此,農曆七月除了「中元」節、「盂蘭盆」會,又多了「地藏菩薩誕辰(金喬覺圓寂)」日,且三者內容頗有同質性。 釋尊宣說《地藏經》,始於「忉利天為母說法」,是「孝親成佛」的典範;而地藏菩薩過去世為婆羅門女、光目女以大願功德力,救拔當生之母超脫地獄之苦,並擴及過未多世的父母,乃至普潤於他人父母;由此本跡之孝,而發下「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的弘願。或云,「大願」乃「大孝」的延伸,是地藏菩薩的特德,菩提心的體現;其誓願之深廣,導引眾生斷惡修善,故名「善安慰說者」;又詳述「地獄」之名號與相狀,彰顯「業報」之因果與相應,以此勸令眾生「如法懺悔、發願迴向」,以免於墮入地獄。因此,釋尊將其駐世一期未能度盡之眾生,囑咐於地藏菩薩,以無邊大願之功德力,普救一切罪苦有情及彼多生父母;也就是紹承釋尊以身示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無上願行。<囑累人天>云: 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地藏菩薩的救拔「幽冥」,在早期印度或中亞的佛典中雖有涉及,但到了中國佛教才被強化並成型。地藏信仰中國化的過程中,衍生了許多故事,廣見於佛教典籍、僧撰靈驗錄、文人筆記及民間創作中。 《地藏經》以因果、地獄、罪福、救苦、懺悔等說孝,且行文流暢、易懂,故普受民間之信仰與流通。中國民間每將地藏菩薩與目連尊者混同,或認為目連尊者輔佐地藏菩薩,普救枉死城眾生;乃至云地藏菩薩乃目連尊者轉世,明.《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卷七云:「幽冥教主,十地閻君,率朝賀成禮。相傳王舍城傅羅卜,法名目犍連,嘗師事如來,救母於餓鬼群叢,作盂蘭勝會,歿而為地藏王。」目連之信仰及故事在中國傳播較早,而地藏菩薩是漢譯佛經中「現聲聞身,度穢土眾」,勇發「我不成佛,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誓願,北涼譯《大方廣十輪經》云:「是地藏菩薩作沙門像,現神通力之所變化;有如是等大莊嚴事,亦是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以其大悲本願、惡趣救苦的形象,為中國人所信仰。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地藏因「救母」而與「冥途」有了連結,更由發願「度盡三途(罪苦)衆生」之後成佛,確立了幽冥教(救贖)主的地位。 《地藏經》雖以婆羅門女及光目女之「救母」出惡道為主,然其行孝的對象,從當生的父母推及已逝的多世父母,且擴及六道眾生。地藏菩薩因地救母的過程,目睹其他眾生受地獄之苦,而不忍獨善,發起「普濟」一切的大願,然側重於佛教的「出世」大孝,親人在世,則勸比敬信三寶;若來不及消業滅罪而死墮惡道,則代為修善作福或捨身入冥以救贖之,這種使命必達的決心與能力,遠超乎儒家「生養--死葬--追祭」的世間之孝,故為後世中國人所接受與取法。 然而,《地藏經》中,換成潛心修佛的女性,面對敗德破戒而入地獄的母親,同樣是一片孝心,讓母親離地獄、得救贖。這種模式在中國較難認同,因此「母子」型的救母故事大放異彩,「母女」型僅存於典籍中。光目女救母的事蹟,流傳較晚 ,敘事結構與目連救母類似,她虔敬修行與至誠孝親是相互增上的,但他既未出家、也未入冥,其情節的感染力似乎較弱。[5] 佛說《地藏菩薩本願經》亦有類似的內容,〈地藏經綸貫科注.緣起>云: 以我佛將熄應火,昇忉利天,為母談經,令見道跡,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釋氏歟。……(地藏菩薩)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僧那,與我佛之心同聲合響。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序>: 地藏菩薩實為羣生所依,福田之根本也,若能歸敬此菩薩者,則眾苦悉除,諸願滿足。……其慈山願海,實過於諸大菩薩者,日劫相倍矣!是以釋迦世尊將人天眾,囑此大士。 <地藏經.綸貫>: 若準今經,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為母發心,而救六道,則以孝行為大士本時之別願也。……諸大菩薩,佛滅度後,各各分散,隨至所應度眾生國土,彌勒還兜率天上,文殊亦至所應度眾生處,唯地藏發願,為幽冥教主,悲心偏向南閻浮提。 釋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示範了出世之大孝;而地藏菩薩之因地,也為了救母,而發大願「為母發心,而救六道」,「偏向受苦眾生,永作幽冥教主」,此心此行,與釋尊同聲相應;且於佛滅之後,特別關注「南閻浮提」的惡業眾生;因此,釋尊以「物機所在,故特囑之」,永為娑婆羣生之所依,一切福田之根本。若能一念歸依地藏菩薩,現世得安隱,將來必解脫。如經中鬼王對婆羅門女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又清淨蓮華目如來對光目女說,因為她的悲心、大願,其母親受盡惡報之後,輾轉生於「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證道成佛之後,所度眾生「如恒河沙」不可數。光目女乃於佛前發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却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農曆七月各佛教寺院亦多開辦「地藏菩薩聖誕」法會,如云: 除了恭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及菩薩聖號以薰修慈悲心、感恩心,並利樂現在、過去父母親眷;也做「大蒙山施食」,承菩薩無邊大願力,令一切眾生得離苦。 《地藏菩薩本願經》有<稱佛名號>品,宣說「念佛救度」的利益,可知其於地藏法門的重要性,也易與淨土門連結。地藏經是以「末法眾生」為緣,因其「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何讓這樣的眾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最簡要而有效的:「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若信心不退,臨命終時「十念相續」,即可仰仗佛力,順利往生。「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生死之際,能確切念佛,皆可得利。「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淨土之於地藏,因緣最深。蓮池大師撰《地藏本願經》序,勸贊流通。藕益大師一生奉事讚揚地藏菩薩,自稱「地藏之孤臣」。並勤禮地藏懺儀,常持地藏真言,以懺除業障:「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歷事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印光大師刊印《地藏本願經》數萬冊,弘傳流布,令淨業學者讀誦行持。 有人說:地藏菩薩誓願宏深,不捨眾生受輪迴苦,其行法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廣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慈悲法門;兼具彌陀、兜率、妙喜諸佛淨土的特色,捨報之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最為圓融無礙。[6]而《念佛鏡》卷2 云: 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十輪經》云:「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及諸大菩薩度眾之別願,皆是入佛學法之途徑,可依個人最有緣、最相應的法門而擇一專修,以此消業障、得受用。而歷代祖師大德所作之教相判釋、功德校量,或有其約時被機之深意,非我德薄智淺之凡夫,所能理解體會,故不宜互相競較。且阿彌陀佛與地藏菩薩有三項近似:皆廣發弘誓大願、皆普度地獄(下品)眾生,皆於惡逆重罪有(未造)抑止與(已造)攝取;且都於娑婆眾生特有法緣。《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卷四云: 「佛愍眾生,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猶是稱法界性,說念佛門,儻得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門,則徒修因於曠劫。「故凡眾生,於生死時,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各自得諸大利,終不墮於惡道。」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親承供養,得諸利益者。然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娑婆,願力偏重;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若人於生死時,果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 法門無量,各有深淺,各度有緣,非我輩所能通曉,何況比較? 重點在依「機法」二信,自審根器、自察時節,若確然三福無分、定觀不成,而罪業深重,無力自拔,則應全然放捨身心,老實念佛,乘佛本願力,往生極樂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又云: 今夫諸佛名號,名實皆真,故纔舉鴻名,萬德全備,一稱嘉號,眾罪齊消。……諸經皆讚阿彌陀佛,以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若專念阿彌陀佛,即與稱諸佛等,亦隨人所樂,豈可局定?良由諸佛名號,皆是萬行萬德所成,若念若稱,或事或理,盡脫苦輪,同生淨土者矣。故云〈稱佛名號品〉第九,稱佛名號,固為成佛根本。 有人說:阿彌陀佛與地藏菩薩,因地皆發廣度眾生之悲願;阿彌陀佛攝受念佛眾生來淨土,永離於六道輪迴而不退於光壽成佛;地藏菩薩是深入三惡道救拔苦眾生,安置於「生天、涅槃之道」。[7]這是願行與教化的不同,《大智度論》云「願為導御,能有所成」,佛菩薩以願導行而成就道果,功德普施於眾生,我輩凡夫應至誠信受其願行,歡喜領受其果德,以此薰發善根、滅除惡業,並一心稱念彌陀名號,往生彌陀淨土,這必也是親受釋尊付囑(以道力擁護善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現無邊身救拔惡人「遣令生天,受勝妙樂」)的地藏菩薩之所樂見也。 [1]臺灣民間舉行大普度及醮典,先豎燈篙,召請三界神祇前來賜福,並招引十方男女無祀孤魂滯魄,前來接受普度。燈篙豎立於寺廟或法壇前,祭典期間每日供祭。天篙對天界、陽界諸神,而地篙則對幽界孤魂。燈篙豎固定之後,糊上符令、天金紙,裹以草蓆,包上紅布,以保持潔淨。祭典結束之後,還會舉行謝燈篙儀式,分別降下燈篙上的燈、旗。 [2]地藏菩薩(KSITIGARBHA),地謂土地、大地;藏是含藏、秘藏。地能生、能育、能持、能載,能藏珍寶,能為萬物所依、所住。華果樹木,五穀蔬菜,無不生長於大地;名貴珍品,治病眾藥,無不孕育於大地;一切七寶,無不蘊藏於大地;一切種子,無不攝持於大地。 何成基《地藏信仰思想探微─以大孝與大願為中心》:地藏菩薩有如大地、寶藏之德,並藉「地」能生、能載、能持、能依、堅牢不動,喻地藏菩薩之功德:一、令眾生善根增長,「能生」。二、負載眾生到彼岸,了生脫死,「能載」。三、總持妙法善根,令眾生功德增長,「能持」。四、受佛囑託,於彌勒佛降世之前,救度一切未來人天眾生,「能依」。五、悲愍眾生,於釋迦牟尼佛前四次發弘誓,拯救無間地獄之眾生,其心量廣大、願力堅牢如金剛山,不可搖撼,「堅牢不動」。又,地藏菩薩與眾生皆有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祕藏,具足如來藏性,未來皆可成佛。地藏菩薩以將所證如來藏性及庫藏功德,利濟一切眾苦交煎、沉溺六道的眾生,為彼之依怙,得以滅除無量之煩惱,增長一切之善法;進而開發自性如來藏,證得涅槃之佛果。 [3]黃文樹<印順法師對地藏法門的解說> [4] 尹富<中國文學中的地藏故事> [6]許淑娟,《地藏菩薩的淨土法門之探究-以《地藏三經》為主》 [7]釋宏育,<從「本願」探討彌陀與地藏之教化 -以「淨土三經」與「地藏三經」為主>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