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若不靜,何處是你修行之地?
2022/09/24 10:16:10瀏覽593|回應0|推薦0

心若不靜,何處是你修行之地?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公案故事大多數佛弟子都聽說過,但是現實中卻少之又少的人達到這種“心不動”的境界,不要說做到“心淨”了,就連做到“靜心”者都寥寥無幾。這也是“修行人如牛毛,成就者如牛角。”

如何才能做到“靜心”而不被外境所遷呢?我曾經讀到這樣一個典故。有一個出家人一直很煩惱,自己打坐的時候總是無法集中散亂的心,他覺得是周圍的人在影響他,於是他決定一個人到山裡去修行。

到了山裡總算是沒有人打擾了,他感覺心境也很平和,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清淨的修行了。正當他坐在樹下開始打坐時,聽到一隻鳥開始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他也曾試著把鳥叫聲趕出自己的心外,但總是辦不到。想把鳥趕跑呢也沒有辦法,最後他覺得是大樹把鳥招來棲息的,所以他決定去找個沒有樹的地方去打坐。

他來到了草原再度開始打坐,但是他忘了,草原上雖然沒有樹、也沒有鳥棲息鳴叫,卻有很多蟲子。每當蟲子叫時他就會拍一拍地,但那樣也只不過會使蟲子安靜幾秒鐘便又開始叫了。於是這樣反復了幾次,他又開始覺得這一切難以忍受,他心想這裡也不適合打坐,我要去找一個沒有鳥和蟲子的地方。

他繼續邊走邊尋找,直到他走到了一個池塘邊,這裡及沒有樹也沒有蟲子鳴叫。於是他開始打坐,當他坐下沒有多久,就聽到青蛙開始叫了,繼而又聽見潺潺的水聲,這時他知道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安靜的。於是他決定從自身想辦法解決,他把布團塞在耳朵裡,這下子終於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了。他繼續打坐,幾分鐘後他忽然間聽到一陣陣的鼓聲,可當他取出布團找尋鼓聲來源時,鼓聲卻消失了。但是把布團重新塞到耳朵裡鼓聲又有了,這時他終於明白了,這個鼓聲是自己的心跳。

於是他不再打坐,沮喪的回到寺廟了,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打坐參禪的修行材料,就準備放棄了。寺廟裡有位得道高僧知道了他的煩惱,就告訴他:你的問題不在於聲音的干擾,而在於你的心被聲音所動。這個出家人聽了這句話後才有所醒悟。

其實,干擾我們的並不是所處的環境,而是我們的心被現象所遷動。

禪宗的一個公案就講到,一個小和尚和師父在路上行走的時候向師父請教:“為什麼我每次想要禪定的時候總是心神不定,各種念頭起起伏伏的,而且每當想要按住這個念頭的時候,這個念頭又跳到另一個地方去了,就像是猢猻一樣四處亂跳想要抓也抓不住。我要怎麼做才能平息這個念頭讓自己定下來呢?”這時,他們剛好走到一條河邊,於是師父指著河面對他講:“你為什麼總是想要抓住那個猢猻?你看這個水面,風吹水面自然成紋。風一吹水面自然就會出現漣漪,起起伏伏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你不要總想著摁住它。”

這個公案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我們的念頭就像河水一樣奔流不息,水面也是不可能平靜的,因為風會吹皺它。那麼風又是什麼?就是我們歷經的種種境,我們人生總是在不同的處境裡,這個境就像風,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河水,風一吹我們這個心也就是當這個境一來,也就是水面開始泛起波瀾,我們的心就跟著波瀾走了,這也就是“著境”。如果能做到不為境遷也就能如如不動了。我們修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也即是種種的境。比如表揚我們那是“風”,冤枉我們那也是“風”,有的人貶低我們、詆毀我們那還是一種“風”。如果我們能做到別人詆毀我們的時候也不覺得是在詆毀我們,人家在稱讚我們的時候也不覺得他在讚美,這個時候這個“風”就不存在了。

著境生滅起,離境無生滅。如果我們佛弟子真的能認真的聽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心動著境即是魔,隨緣分別則無定法音,並且照著裡面講的一條一條返觀自省,那麼今生必定能了生脫死成就有餘。

撰文:多持

轉載自: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

https://www.tpcdct.org/taxonomy/term/235/9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學佛相關網站:

http://www.macangmonastery.org 

https://macang.info/

心靈網站:

綺帆的心靈補給站https://1012.video.blog/

帆的心靈客棧-痞客邦http://cindyab1012.pixnet.net/blog

帆的心靈步道-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5b42b45d/article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b42b45d&aid=177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