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內心是否真慈悲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護生
2019/08/27 15:54:57瀏覽131|回應0|推薦0

內心是否真慈悲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護生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在坐籐椅前,要將其輕輕搖動,再慢慢坐下,為讓小蟲先走避。寺裡鬧鼠害,毀壞衣物,齧咬佛像,弘一法師每天投食兩次,人鼠漸能彼此相安。法師西逝前還特意叮囑人們,焚化遺骸時勿害蟻命。
 
由法師這一言一行,可見放生護生,不止行於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日組織一批人集中放生,更是體現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行持當中,遇事對境之時是否內心真正慈悲眾生,愛護一切生命。
 
比如:家裡來了老鼠,廚房有了螞蟻,您是討厭他們,驅趕乃至傷害他們,還是與它們平等相處?又比如:當您看到動物馬上要被宰殺,您是無動於衷路過,還是想盡辦法解救它們,這一切的細節無不透露了您內心是否真慈悲。下面三則真實的小故事也許對您日常生活中的放生護生能有一些啟發:
 
 
一、和諧相處的人鼠緣
 
我叫劉世敏,近70歲了。學佛多年,懂得生命平等,殺生造業的道理。那一年家裡不知啥時候住進了一窩老鼠,每天晚上都出來覓食。每天早上起來一看,麵粉、大米、老鼠屎滿地都是。天天如此,時間一長家裡人起了煩惱心,就總想除掉它們。為了避免家裡人傷害它們,我說服家人不要用老鼠藥,而是買了老鼠粘,當天就把老鼠粘放到了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
 
第二天,一隻老鼠被粘住了腳,我想放走它,可是沒想到的是,當我把它放下來後,它卻無法走路了,它們實在太可憐了。我對自己的愚癡和無知懊悔不已。
 
後來,我換了種方式,給它們念了皈依儀軌後,用面盆裝了一些地瓜麵粉放在角落裡供它們吃。這些老鼠好像很有靈性似的,它們把麵粉堆成個小山,每天在邊上吃,再也不到面袋、米袋裡吃了。從此,我的家人也接受了這些老鼠,和老鼠和諧相處了。
 
 
二、迫不及待的山雞
 
朋友因車禍被拘留,今天到期釋放。我開車接了他,並一起去看望他的父母。
 
當我們來到他父母家時,三、四輛車已經在此等候。大家各自把帶來的禮物拿下車。突然,有個人從後備箱裡拎出來兩隻野山雞,我的心一下子緊張起來,擔心這兩隻山雞今天中午要遭殃了!怎麼辦?帶山雞的人我不認識,我貿然救它,怎麼向他開口?這位不熟悉的朋友能不能答應?如果不救,眼睜睜地看著鮮活的生命被宰殺,它可是我往昔中的父母啊,於心何忍?!
 
我的心被山雞牽動著,一直盤算著救下山雞的辦法。
 
一會兒,帶來山雞的那個人,把兩隻山雞隨手遞給了朋友的母親,老人轉身便把山雞提進了廚房。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它們的生命危在旦夕,此時,我什麼也不顧了,掏出錢來,三步並作兩步,跑進廚房把錢塞到阿姨的手裡,急切地說:“阿姨,這兩隻山雞不能吃,您拿這點錢另買些補品吧!”阿姨還沒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我就把那兩隻山雞提起來走出門,放到了我的後備箱裡。這時,我一顆懸了很久的心,才像石頭一樣落了地。
 
開飯了,豐盛的宴席已經淡而無味。我匆匆吃了幾口,便起身離開,開車奔向山野……
 
所有眾生皆有靈性,它們跟人一樣有歡樂、痛苦、安詳、恐怖,這不,我找到一片樹林,解開捆綁山雞的繩子,兩隻山雞便迫不及待地朝天空飛去……
 
 
三、我行我素的螞蟻
 
我叫郝雅君,今天想跟大家講一個我和螞蟻之間發生的真實的故事。
 
我家住在二樓,按理說是不應該招螞蟻的。可是有一天,兒子突然對我說家裡有螞蟻,並且爬上他的床咬了他。我就挨個屋子查看,當我尋找到廚房的那一刻,腦袋“嗡”的一聲就大了,整個身上的汗毛都豎了起來,只見順著廚房的牆磚縫隙,密密麻麻、浩浩蕩蕩的紅螞蟻大軍長驅直入,我的整個後背都好像爬滿了螞蟻,一陣緊似一陣地麻癢。
 
這時,兒子想要買藥殺死它們。我作為一個佛弟子,怎能允許兒子這樣做呢?於是,我和兒子商量道:“你給我一段時間,我有辦法讓它們離開。”兒子半信半疑地同意了我的要求。
 
看著密麻成排不斷湧入的螞蟻,我立馬搬來小板凳坐下來,認真地對著牆上毫無半分停歇的螞蟻隊伍,試著和它們交流,我告訴它們佛法如何好,如何通過學佛離苦得樂不再做畜生異類,誠懇邀請它們和我一起學佛,爭取脫離輪回苦海。
 
我跟螞蟻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你們侵入我的家裡並且已經騷擾我兒子了,如果你們不快點兒搬走,他有可能就會殺死你們,你們快點兒離開這裡,回你們自己的家吧,否則就會沒命了!”。絮絮叨叨說了半天,螞蟻依舊我行我素。但我沒有灰心,一直堅持為螞蟻誦經回向,同時,我還和兒子商量,要好好注意衛生,把吃零食、吃飯掉的渣渣及時清理乾淨,就這樣彼此相安無事地過了一段時間。
 
一天吃飯的時候,兒子忽然對我說:“好像家裡沒有螞蟻了,好久沒見它們的蹤影了。”
 
螞蟻就這樣神奇地從家裡消失了,我在欣喜的同時也暗暗祝福它們平安吉祥!
 
編後語:
 
眾生皆有靈性,人與動物的聰慧程度雖異,對死亡的怖畏則一。放下一點微不足道的利益,施以眾生慈悲方便,眾生也會投桃報李,不來攪擾。
 
放下一點世間上的面子,隨緣救渡於臨砧近鼎之際,那回歸山林的自在,實在值得。為善或為惡,因緣成熟時自食其果,因果可曾饒過誰,又曾虧過誰?
 
遇事多一份慈悲,少一分戾氣,如果是您遇到類似情形,您會參考她們的做法嗎?
 
文:劉世敏/吳紅霞/陳宥名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文章來源: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b42b45d&aid=1288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