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05 10:56:39瀏覽167|回應1|推薦15 | |
書名:《一個人‧九十九座山》 作者:章武 古今中外愛山者眾,探險家視征服奇峰絕嶺為挑戰;旅行家以朝聖者的虔誠,親近山的芳澤;文人騷客「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總免不了屬詩為文,抒詠己懷。 對人類而言,山不只是大自然中可供觀賞的風景,更是卷帙浩瀚的百科全書。《可蘭經》裡面說:「假如你向山呼喚,山不應,你就向山走去。」我看青山多嫵媚,人們也常常禁不住山的呼喚,興起投入山林的遐想。 本書是作者在四十多年中,爬過一百三十多座名山所寫下的近百篇文字。全書描寫的九十九座山以地理位置區分,共有八個部分:西北卷、華北卷、東北卷、華東卷、中南卷、西南卷、台灣香港卷、域外卷。從中國西北的天山、崑崙山到東南的武夷山、黃山,而至台灣的玉山、阿里山,舉凡地理上的、歷史上的、文學上的、感情上的和現實生活上息息相關的名山,爬羅剔抉,盡納書中。 這不是一本專業的登山指南,也不是介紹登山活動的專書。其中所寫的九十九座山,有些是借助交通工具前往,有些則是某次的旅遊紀錄,並非全然翻山越嶺,親自登臨。它的特色是從文人的角度望向群山,描摹出山的另一種面貌。閱讀這本書,與其說跟著作者爬山,不如說和作者一起「讀山」。一卷在握,讀群山萬壑的景致變化,讀名山古剎的歷史淵源,讀荒山鄉野的風俗民情,讀一段回歸山林的悠閒情懷……。 一次次走向山嶺的過程就是一篇篇絕佳的散文,優美流暢的文筆和細膩深刻的觀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例如〈香山秋色〉中描寫黃櫨樹: 「我坐地仰視,只見陽光下的每一片紅葉都像透明的金屬片一般閃閃發亮,且每一片的色彩都不一樣:黃的,有檸檬黃、金桔黃、金黃;紅的,有粉紅、酡紅、朱丹紅;紫的,有绛紫、玫瑰紫、黑紫。但更多的,是同一片紅葉中,黃中滲紅,紅中透紫,紫中凝黑。」 這段文字先從仰視的角度,寫葉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再寫葉子深深淺淺各種不同的顏色,最後再把各種顏色集中到一片葉子上。短短一段文字,有嚴謹的章法也有細膩的觀察。之後,把視線往下拉,藉著厚重的落葉抒發感懷: 「我低首俯察,又見地上厚厚的落葉,顏色更深,更重,更濃。那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藉著光明所釋放出來的全部潛能,是在熱烈、奔放、燦爛與輝煌之後,一種自覺的悄然隱退,對大地的無限眷戀,最終,只化為一縷從容的微笑。」 毋須感傷繁華落盡,這種從容厚實的豁達,也正是本書書寫的基調。 中國的名山,常常孕育著古剎。書中寫古剎者不勝枚舉,如:恆山懸空寺、千山五大禪林、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嵩山少林寺、千佛山興國禪寺……。〈五臺山日記〉描寫用齋飯前,先由法師誦讀《供養咒》之後才上菜,第一道菜名為「開花獻佛」,那是大瓷盤上放一束鮮花,花開五朵象徵文殊菩薩的五種智能,只能看,不能吃。很難想像《水滸傳》裡花和尚醉醺醺揣著大塊牛肉,高舉禪杖胡鬧一通的地方,竟有如此高雅莊嚴的飲食文化。 而對於玉山和阿里山,本來我很期待作者有不一樣的描寫角度。或許是囿於行程安排和造訪時間,僅止於走馬看花般的遊山、遠眺,未有較深入的理解和觀察視野,這是很可惜的。基本上,「爬山」和「遊山」的情懷截然不同。攀爬在山林的胸膛和脊背上,是身心的全數投入;而駐足觀景,到此一遊,則偏重娛樂性質。更何況所遊覽的並不是自己所親炙的土地上的山,寫起來無法深中肯綮,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 循著文字神遊這九十九座山,我發現:讀到自己曾經造訪過的山,歷歷在目;不曾前往的,則只能憑空想像,概念模糊。「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信然也。除了這些有形的山之外,人生還有一些無形的山有待我們去攀爬,無論過程和結果如何,但確信的是,有一座「最後的山」是無法征服的,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都必須向它臣服。 若要抒發這種感慨,或許《一個人‧最後一座山》也是一個不錯的書名。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