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報業公會獎 本報奪雙冠 (圖)
2017/03/17 11:52:56瀏覽58|回應0|推薦0


另膺1亞4優異 大文集團共獲12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子優)香港報業公會主辦的「2016年香港最佳新聞獎」昨日公佈得獎名單。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一共榮獲12個獎項。其中本報獲兩項冠軍、一項亞軍以及四項優異,涵蓋「最佳經濟新聞報道」、「最佳標題(中文組)」、「最佳科學新聞報道」、「最佳文化藝術新聞報道」韓國人蔘、「最佳新聞寫作(中文組)」及「最佳新聞版面設計(單版組)」;《大公報》則獲得兩冠一亞兩優異(見表)。在「最佳科學新聞報道」組別中,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包辦了冠亞及兩項優異,成績驕人。


憑「霾沒半壁河山 難吸一口淨氣」獲「最佳標題(中文組)」冠軍的編輯鄭慧欣表示,標題是新聞的眼睛。為了快速抓住讀者的眼球,編輯製作標題時,在首要考慮傳遞準確及最重要信息的前提下,還得對文采有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以提高報道的吸引力。她認為,新聞標題的演繹是千變萬化的,如何創作好的標題,不僅只靠個人,也非一朝一夕煉成,更靠主管及老總們不斷的修改、潤飾,同事間、上司與下屬間的不斷「碰撞」。


報道源自觀察生活


「最佳經濟新聞報道」冠軍由本報「應對人民幣貶值系列」奪得。此系列的其中一名記者李昌鴻表示,其所負責的報道,意念源自親身生活中,得知內地客戶為規避資產縮水和外匯管制跟風來港購買保險的現象。他認為,作為記者要時時對身邊保持敏感,不怕辛勞地去深入挖掘,尤其是在採訪敏感的新聞時更要花心思激光脫毛優惠,如何讓採訪對象提供大量有價值的資訊。


同一系列的記者章蘿蘭指,人民幣匯率是去年最受關注的財經新聞議題之一,是次系列由本報駐各地記者從多個角度切入採訪,她指其有份負責的報道涉及一些非法渠道,採訪難度頗大,幸透過群策群力、廣泛聯絡典型個案,以暗訪、匿名受訪等形式,終獲得諸多一手資產流動相關信息。


讓科學走近市民生活


「AI新時代系列」及「邵逸夫獎系列」分獲科學新聞報道亞軍和優異獎。有份參與上述兩個系列報道的記者鄭伊莎表示,去年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式誕生60周年,期望透過此系列,令讀者了解AI的應用及前景,同時引起社會關注本港的電腦科研發展。(見另稿)


採寫「探索本土系列」的記者歐陽文倩和姜嘉軒表示,「本土」二字近年被政治化演繹,但最能展現本土特色的一些議題,如本地工藝、香港歷史和屬於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卻在政治浪潮下,被社會大眾擱置一旁。他們期望藉此系列報道打破框框,還原「本土」二字的文化內涵,而為了有所突破,他們以一個來自歐洲但居於香港、研究中國的外國學生的訪問作為系列開首之作,由一個設身處地的旁觀者出發,讓大家反思「本土」意義,再藉?訪問傳承舞獅紮作等香港傳統的家族、專門研究本港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者等娓娓道來,讓各人講述心中「本土」所具的意義。


採寫「戲院伴民甲子 皇都恐成歷史」的記者翁麗娜及岑志剛表示,皇都戲院在港島東屹立數十年,見證?香港戰後發展與變遷,並由原先的單幢戲院發展成建築群,形成一個同時滿足衣、食、住、行需求的小社區。


他們說,去年皇都戲院傳出被加快收購,引發社會關注。記者在北角長大,從小光顧皇都戲院和皇都大廈內的商戶,對這個小社區的人情味感到不捨。經過挨家挨戶採訪,篩選出有故事的人,透過他們口述回憶糖尿上眼治療,與讀者緬懷香港的黃金時代,透過文字保留這些即將消失的故事,填補歷史的空缺。


憑「塗鴉藝術難落腳『街頭潔癖』幾時休」獲「最佳新聞版面設計(單版組)」優異獎的美術設計謝錦輝指,很高興為副刊設計版面並得獎,他坦言設計跨版版面有小小難度。


原文地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3/17/YO1703170011.htm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9bb0406&aid=968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