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11 18:56:39瀏覽314|回應0|推薦8 | |
現今信息化時代,全世界很難擺脫握在美國手裡的電腦Windows+Intel體系,以及手機的ARM+Android體系和Apple/iOS體系,而他們所生成的Wintel生態或AA生態或蘋果生態,那更是不容易説離開就離開的了,因此想要另立一個不同於此三生態的生態環境,真的很難。 7月份的時候中國大陸有一決定,將採購五千萬台電腦,為大批事業單位更換正在使用的“非純國產”電腦,更換的電腦必須是國產電腦品牌,其次,在晶片和零件配置方面,也都必須是國產,也就是純血統的中國大陸製。 我們知道大政府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則報導注意到了,中國大陸這決定是從事業單位作為起點,這就對了。先不對標民生用品,因為一般平民百姓拿來用,首先一定會與市場現階段的主流機種作比較,這一比那吐沫星子少不了,其結果可想而知,對不是第一段説的主流生態產品大書特書它不是之外,肯定數落的體無完膚,因為現在才有的一定比不上人家已經成熟的產品。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養成某種習慣之後,由於種種因素需要改變時會覺得懊惱,如果可以不變的話,幾乎每個人都會想維持原樣,究由原因生態使然也。簡單的例子,習慣吃米飯的你,哪天改變你每天吃麵食,你會自然而然地轉變嗎?但一旦外力逼你不得不改變時,你也只有聽命的份。 現代幾乎人人一支手機在過活,而手機的運作不是依蘋果便是靠谷哥,微不足道的是其他,也就是説你要使用手機,目前你離不開蘋果的Apple/iOS或是谷哥的ARM+Android體系,也就是依存在他倆的生態裡。 個人電腦一樣,是被綁在Wintel(Windows + Intel)生態中,不信你試試換至蘋果電腦或純Linux電腦,看看是不是有諸多的不便,何況使用其他不是Wintel的X86系統電腦。還有競爭是殘酷的,已經掌控市場的公司是會想盡辦法,價格就是其一會將新進者扼殺在孵化之時,以前美西方國家最常用的一招“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招永遠的買辦叫你永世做奴才真的狠,也就是交鑰匙解決方案(Turn Key Solution),對有骨氣的中華兒女是不行的。 以上兩項現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產品,都是握在美國手中,這麼説來我們只能認命了,非也,哪天被逼上梁山時,你也就不得不做改變,然而改變不會是你的認知和習慣,而是電腦、手機的內核部分做了改變,因為人家不讓你用了,只好另謀他路。 因為被Wintel體系和AA體系綁架,不是沒有人沒有廠商想掙脫,奈何人們依賴慣的生態環境,要改變談何容易,所以最好便是不改變你的既定習慣之下,將硬體的內部重要部件換了,這樣讓你使用新的卻不覺得礙手,問題是要有配合營造生態的第三者介入共同打造啊,這又是一個難處。 説實在,就拿電腦用CPU來説,我們一般人絕多數只做做文書處理、看看圖片、瀏覽瀏覽一下各網站的網頁而已,就算公司行號也多做些簡單的例如買賣系統軟體處理,這些對於電腦的CPU而言,根本用不到它的個位數性能,所以要我説,我們使用的電腦,其CPU當然一直處在性能過剩的狀態。再者像辦公室使用較簡單類的軟體,可被取代多得去,問題在於相對Wintel體系帶給使用者、單位、組織、企業、…等的整個環境和成本的考量是喽。 已經開始有成形的例子了,華為企業被美國政府打壓,為了生存只好另生一個生態系統,好在中國大陸本身市場夠大,加上國家不想被美國在某一領域一直操控,中國大陸政府是可以這樣做的。 從國有企業起頭電腦在地化、國產化是有它的好處,也容易實施起來,因為政府的企業是可以形成封閉,只有在需要信息、數據與外界聯繫時才打開對外通道便可。這好比許多公司行號自我是個內部網路(internet;內網),對外時有通道上到互聯網(Internet;外網)與其他生態環境交通即可。瞧瞧美國一開始便以英文大小寫I與i來區分外網與內網。 中國大陸決定採購五千萬台電腦,為大批事業單位更換成國產電腦品牌,我想這國產替代的動作應該是認真的,畢竟美西方國家藉著早早工業化而取得的先進產品,卡中國大陸脖子夠長時間了、夠多的了,現在正如火如荼地加碼半導體產業打壓、遏制,因此對於電腦用、手機用以致衍生的其他需要用到晶片及其軟體的萬物互聯電子產品,都要開始國產替代了。 龍芯CPU+Loongnix或是其他基於Linux系統開發的作業系統,例如UOS,是中國大陸較為熟知的純國產個人電腦,這種電腦用在單純的辦公室環境,使用一般且不太複雜的軟體不成問題,這已經足夠應付,想要有如Wintel般的生態,假以時日及更多的投入終會到來。需要對外交換信息、數據時,再開啟對外通道即可,可知這種電腦只要不交給那些習慣Wintel體系的腦固囿使用者,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吐槽,所以選擇國家企業為實施起點是對的。 龍芯CPU加上以Linux生出的作業軟體,這種電腦就和我們目前普遍在用的Wintel體系電腦一樣,要面對的是電腦生態,然而我們現今使用更多的是面向手持移動的設備,例如手機、平板等等,這類設備當今不是AA體系便是蘋果體系,它們不同Wintel體系,兩者是無法交融在一起,而現實卻是有需求也有必要相互交流,可惜的是至今這些美國公司都還沒有做到,因而苦了我們也辛勞了業界。 華為公司二年多之前遭到美國無情的打壓,好在華為為了生存,推出自己的鴻蒙作業系統,而今是Harmony 3.0版,初步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態,不過往後的路還是艱難,所幸鴻蒙雖是針對手機而生,但它卻是對著萬物互聯而來,至今蘋果和谷哥都做得不成功,差了華為一大截。 前面説了現在的個人電腦和例如手機的移動設備無法順暢交流,之前微軟公司試著用自己的Windows作業系統打通,結果失敗。 歐拉+鴻蒙是華為公司著力打造的兩個不同作業系統,鴻蒙服務於智慧終端機、物聯網和工業終端,歐拉不僅服務華為自行開發ARM架構的鯤鵬CPU,也支援X86,但是歐拉定位面向伺服器、雲計算、邊緣計算、嵌入式等四大應用場景,可見華為在個人電腦這一塊也是沒想再生另一個不同Wintel的生態。 華為的歐拉因為支援X86架構,不像龍芯CPU那樣有自個兒的架構,完全不同Intel的CPU,所以歐拉與鴻蒙可以實現互聯互通,換句話説就是打通個人電腦和移動設備之間的交流,不過或許還得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之後才能看到成果吧。 我們知道光有硬體設備和作業系統也只是初步而已,沒有豐富的應用軟體是達不到整個生態,沒有像樣的生態可以説什麼都不是。要生出應用軟體就必需有編寫此等軟體的程式語言和編譯器,琳瑯滿目的這兩者也幾幾乎掌控在美國手裡,它們都是英文,所以學習自然不及有如使用英文字母的國家。 綜上所述,現今數字化時代帶到這世上的信息產品,到目前還真只能聽命於美國。雖然大家都在努力擺脫Wintel、AA、蘋果體系的束縛,但是路確實相當的艱辛難走,不過話説回來,它們之所以可以形成生態,也是拜美國企業先創了新,再後來眾多的人因為習慣使然而賦予它們的,因此很多人也知道只要強壓式的先給個封閉的環境,讓使用者習慣另一個生態環境,之後再往外感染也就可能水到渠成。容易嗎?難。 另開闢一條路徑彎一個道不失是個好方法,或是想個輒,來點不同的做法都是可行,君不見中國大陸的航太工業、軍事工業、北斗衛星導航、…等等不都是好例子,半導體產業也可以這樣做。 中國大陸這次先開這個端,決定採購五千萬台電腦,為大批事業單位更換必須是國產品牌的電腦,說不定也就成了,加上華為的不得已為之的努力,也很有可能各自打造另一個生態出來,期許吧,總之都值得給點個大大的贊。 Hallyeh 2022/12/6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