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構思G2的天秤似乎開始朝中國大陸這邊趨向平衡(下)
2021/11/23 19:03:24瀏覽270|回應0|推薦5

因為碳排放造成地球大氣溫度的上升,说是溫室效應吧,全球氣候發生不利的變化。在聯合國的策畫下,最早是1997年在日本東京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美國是最大戶被要求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削減7%,結果美國布希政府上台後宣佈退出《京都議定書》。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但是川普前美國總統上台後,2019年的11月4日美國再次要求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拜登總統就任後又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為什麼呢?巴黎協定的核心就是要求採用綠色清潔能源,放棄傳統化石燃料、煤炭。如此一來從大方向上看就和美國的發展路線背離,因為大家都不買石油和煤炭了,美元沒有了石油這個標的物,到那時大家都不用美元,其他貨幣的挑戰和威脅就來,這可大大不好的呀。歐洲對綠色清潔能源投入很早也很多,中國大陸這幾年更是不用说,除了在新能源車搞得出色,基於地球環境的保護也是盡心盡力,美國看在眼裡能不放在心上。

拜登已經说了要對美國的清潔能源進行投資,各國都在這樣做,為的是對地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人生活在地球,二氧化碳還是要排放的呀!為了降低地球大氣溫度的上升,於是要制定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權,這就有了碳排放權的分配額之爭,不管如何爭,最終各國有了碳排放的分配額度,意思是每一個國家每年只能排放分配的額度。問題來了,額度用完了怎麼辦?想得到的便是向其他用不完的國家買排放權,交易來了,用什麼幣值呢?美國嘗到石油美元的大利多,自然又想將美元綁住碳排放權,這下子很多國家不肯了。

西方發達國家早早即具備減少碳排放的技術,所以他們比較不擔心碳排放權不夠用,相對的欠發達國家從事的多是高污染製造業,又欠缺減少碳排放技術,所以很可能到時候會有碳排放權不夠用,於是就得購買碳排放權。這是生意,美國自然不會放過,然而它不是獨家生意,因此美國當然想要美元綁住碳排放權,如此還可賺取二次錢,就像目前全球貿易終須透過SWIFT機構結算美元那樣收取手續費。

如今美元想綁住碳排放權不好使了,現在世界就屬中國大陸和美國是兩大碳排放大國,既然不好吃獨食,於是想到拉中國大陸一起幹這事,這就為什麼11月10日,中美兩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大會期間發佈《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我说這份宣言是否美國暗示中國大陸共同綁定各自貨幣與碳排放權,值得關注。

這些時候以來美國時時製造各種各樣的噁心、扣帽子、打壓、莫須有給中國大陸,在沒有得到絲毫利好之下,更是拿台灣做為籌碼,頻頻打台灣這枚棋子,但還是沒法從中國大陸撈到她想要的好處,不過倒是灌了一些迷魂湯給民進黨政府,光是軍火生意,美國就從台灣賺到不少錢。

2010年之後的中國大陸,不論經濟、科技、生物醫藥、軍事、航太等領域對歐洲強國已經有了質量的超越,對於美國也開始有了叫板的實力。下面就中國大陸海空軍一二樣说说,陸軍不用说,美國不是中國大陸的對手。

中國大陸的海空軍也叫美國背脊發凉,目前只有美中俄三國擁有五代戰鬥機,但是中俄兩國都落後美國20年才推出,而現在好像僅中美兩國著手六代戰鬥機的研發跡象。根據判斷就算美國會在十年內首飛,中國大陸會緊跟著出現六代戰鬥機,從時差來看兩國空軍實力不相上下了。

海軍方面也是這樣,美國總體實力遠大於中國大陸,然而從質、新而言,美國占不到便宜,何況美國幾樣超前衛設計的戰鬥艦都失敗,回過頭卻借鑒中國大陸現有的軍艦,重新建造戰鬥艦。

另外美國新建核動力航母使用的電磁彈射器算是失敗,但是中國大陸研發用在新建常規航母上的電磁彈射器卻是成功。

這次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的無偵-7,是架高空、長航時、快速捕獲目標蹤跡能力的無人偵察機,已經投入實戰化訓練。該無人機的電子偵察設備更類似於美國“全球鷹”,只要繞著台灣島飛行偵察一圈,在不易被看到的情況下,即可將台灣島上的軍事設備看個精光。

無偵-7無人機巡航飛行速度比“全球鷹”快,有效任務載荷比“捕食者”大,這看在美國眼裡,只能是傻眼。

綜上簡述,看得出美國設想中美兩國的G2天平,美國不得不往中國大陸這邊加注砝碼,還想以“實力”施壓中國大陸,沒戲喽。

時間不會給台灣做妖,雖然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11月21日播出的CNN專訪中表示,他不認為中國在未來10年會以武力入侵台灣,但是我深信明年北京冬奧運結束之後,一定加大力度於台灣,你说窮台開始是可能,到最後只有台灣投降一途,除非台灣踩紅線,中國大陸只好訴之武力,否則就是我说的中國大陸最佳戰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也。

Hallyeh 2021/11/23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d5c2ece&aid=17057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