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08 07:35:11瀏覽203|回應0|推薦8 | |
警語:手伸的太長,小心被砍掉。 歐洲開創文藝復興之後,開始有了現代基礎科學研究,因為那些被用上的理論,導致工業化的製造,進而有了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這樣看來好像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先有基礎學術研究的科學家,他們研究出的成果,或多或少、或有或無地給實踐者指點路途,於是工業化製造蓬勃發展。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德國,那時候全世界知名還是不得名的科學家,數來數去應該都是歐洲人。我們看近代史,不要說民國初年,之前清廷派出留學西洋幾乎都往歐洲,尤其是英、法、德,日本明治維新,師夷的也是歐洲。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的工廠,那時的美國製造很強大,然而研發不強,基礎學術研究的科學家都是英、德、法等國家。拜二次世界大戰之賜,歐洲滿目瘡痍,亞洲也是不堪入目,唯獨美國沒有一點損傷,正好趕上國家富庶,百姓有錢,生活安定,於是美國把那些歐洲的科學家舉家移到美國安頓,有了這些科學家的加持,經年累月的積攢,成就多少諾貝爾獎得主,也因為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創了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目前我們用到、看到的許許多多創新東西,都是這些基礎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帶出來的。 現今的中國大陸擁有全世界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這是聯合國統計後说的,已經是世界工廠,沒有什麼自己不會做的,但還是有很多零部件得從國際市場採購,自世界進口高端產品、原材料,且幾乎它們都來自美、英、日、德、法等西方強國,當然你可以這麼說現在是地球村,講求的是全球分工合作、互通有無,但是新進國家依然見不得你好,百般想方設法卡你脖子,就如同大戰之前的美國也同樣遭歐洲強國的卡脖子。 因為因基礎科學而導出的理論實踐,中國大陸已經追趕西方差不多了,接下來沒有太多的基礎科學理論用來實踐,因此新的創新得靠自己,之前中國大陸依靠的是歐美和日本研究發表的理論,所以現在開始,中國大陸必須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藉著新理論,開創新的科技產品。 基礎科學研究需要投入一定的金錢和漫長的時間,而且是看不到也不知道會有什麼,一切都是未知。研究理論的人只知道抓個題材鑽研下去,能不能產生結果不知道,發現的新東西可不可以結成果也是不暁得,所以國家有錢投下去的經費不能奢望,搞科研的人亦只能埋頭苦幹,忍受枯燥繁瑣的工作不能有怨言,給錢的和拿錢的雙方都沒有抱怨的權力,長時間的歲月熬著,不知哪一天真的開花結果,到那時中國取代美國成為科技的領頭羊,才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候,從時間流來推算中國人的出頭天,再過30年不算長。 這樣說來為什麼會有人說中國大陸還落後美國三十年,講的就是基礎科學的研究尚未跟上,還是遠遠落後,不過我個人覺得路是要一路走過來,科技創新得靠實力和經驗慢慢積累沉澱而成,雖然可以彎道超車,但是絕沒有捷徑。國家到了一定程度的富裕,也得負起當家者、帶路人風範,不能老是撿現成,也要有為世間開創格局的胸懷。人家西方強權不爽你,沒關係,做就是了,之所以中國大陸在開始的十四五計畫中,將基礎科學重點列入,應該是為未來三十年之後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一個國家的大戰略制定,長遠的規劃思路,這些長者才叫人敬佩,想當年兩蔣時代那些為台灣播下現在看到的成果,著實感佩,再看看這二十多年來的在位者所作所為,真令人不屑和不齒。 Hallyeh 2021/4/7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