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卓蘭神召會。 (照片提供/邱彼得)
是什麼讓一間設立將滿60年、即將面臨關門危機的客家教會,再次出現生機,成為地方的燈塔?
神的作為何等奇妙可畏,祂使一位被醫院宣告車禍死亡的客家青年再次甦醒,呼召他服事無人接手的客家教會,更在7年內,帶領30位教會弟兄姊妹服事當地百姓,無論是學校、地方機關或廟宇,都可見他們的身影。
苗栗縣卓蘭鎮,一個人口不到2萬,與苗栗縣其他鄉鎮相比,地勢相對較封閉;上帝卻在此,使用一間在最艱難之時,人數不到2個人的老教會起死回生,為地方增添生命氣息。
她就是已歷時半世紀的「卓蘭神召會」。
目前在此牧會的邱彼得牧師也是客家人,身為第四代基督徒的他,在領受呼召前,曾有段充滿神蹟的經歷。
車禍重傷鬼門關前走一遭 神蹟醫治領受呼召
邱彼得牧師全家。 (照片提供/邱彼得)
1995年,即將大學畢業的他卻出了場嚴重車禍,重傷程度甚至讓醫師吩咐家屬「做好心理準備」。
父母告訴他,這場車禍使他左半邊臉骨嚴重碎裂、昏迷指數3,雖尚有呼吸心跳,但情況仍相當不樂觀。
母親當時向神禱告:「如果祢要用這個孩子,祢就留住他,不要,就帶走吧。」結果,醫師準備開臉骨手術時,竟發現臉骨沒有碎裂,一比對就醫時與開刀前的X光片,其差異令當時所有醫師為之震驚。
更奇妙的是,以如此嚴重的傷勢,他從車禍到出院,竟只花3個禮拜,至今更從未復診。
「感謝神!上帝要留我下來,我很確定,我要回應祂。」邱彼得坦言,當時他的心早已遠離神,直到這起車禍後,他才看見青少年的需要與客家庄的福音硬土。
然而,身為客家人的邱彼得卻一直不知道「苗栗卓蘭鎮」這個地方,更別說鎮上有間教會。
接受裝備 軟化客家福音硬土
直到他在南投霧社服事期間,卓蘭神召會的長老向一位台北的牧師覓尋神學院有無傳道人可來此服事,學校才找上他;且未告訴他要差派到哪裡,只問他願不願意禱告尋求轉換環境。
他心想:「那要去哪間教會?保羅起碼還知道是『馬其頓人』,我連要去哪都不知道。」但是當他禱告完、得知自己將要前往卓蘭時,他深感驚訝。
因為1995年當他決定獻身讀神學院時,他曾禱告,希望自己若完成裝備,能回到「客家庄」服事,因為他知道客家族群是塊「福音硬土」,加上客家庄教會的弟兄姊妹年齡愈趨極端化。沒想到禱告真的成真,因為苗栗卓蘭又是一個9成都是客家人口的山城。
因此,他希望讓客家教會能恢復應有的活力,把流失的年輕族群帶進教會。
教會分裂面臨關門危機 以信心牧養教會
「我來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你怎麼敢接卓蘭這個教會?』」邱彼得說,學校沒有告訴他去卓蘭的原因,是擔心他得知教會過去的狀況。
原來,教會過去不只牧者與會友曾發生過衝突,許多傳道人都難以在此長期委身。因此,教會隨著地方人口外移,加上牧者難以委身,當他抵達時,全教會加上他,只有「7個人」。
「我心裡只有感謝,因為我在霧社的時候,頂多只有5個人。」他開玩笑的說。
為瞭解教會的發展,他特別調閱教會財務,發現除了自有建築物,全部存款只剩「1631元」,他得更有信心牧養這間教會。
父親之所以把他取名為「彼得」,就是希望他能像磐石一樣,站穩根基、堅信自己的信仰。因此,即便7年前接手教會所面臨的困境是如此艱難,剛來教會才兩個月的他,還是有信心與師母結婚。
來到教會的前2年,邱彼得選擇先觀察教會與社區文化,每天從台中住家開車往返,直到發現自己無法與當地人建立關係後,夫妻倆才選擇住在當地,並領受異象─建立健康、幸福、活潑、宣教的教會。
他解釋,健康的教會能讓人幸福,唯有幸福才能有動力與熱忱去追求神,並把熱情帶給更多人,成為宣教的教會。
沒人、沒奉獻 上帝仍供應一切所需
「一開始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同工』、『沒有奉獻』。」
常有人問他,教會沒有錢、無法支持你的生活,為什麼還能待在那裏?他總回答,錢固然重要,但神既然要你委身在此,自然會供應你一切所需。
當然,也有教會以好的薪水邀請他,但他說:「如果今天我過去了,下次有另一間開價更高的教會找我,我就會離開這裡,但這不是事奉,是為了生活。」直到目前,薪水雖仍不超過2萬,但他和家庭所需一切,神都供應。
當時連他在內的7人,分別是一位當時堅守教會、年近90歲的長老,以及長老的聾啞太太,加上這位外配媽媽和她的3個孩子。因此只有這位外配媽媽可以擔任他的同工,但上帝仍使他們成為一個事奉團隊。
打破城牆、做在最小的身上 從2人到150個青少年
卓蘭神召會從青少年做起,至今已成為卓蘭當地校園的極大幫助。 (照片提供/邱彼得)
當時,他們從青少年、主日學做起,不論是主日學還是教會會計,都分別由年僅國二的兩個孩子負責,並建立青少年團契,就這樣從1個人、3個人開始做起,至今已成立9個青少年小組,人數將近150人。
這一切絕非枉然,而教會是如何辦到的?
「連結各個資源。」由於邱彼得大學時就讀社工系,深諳此道理。教會的青少年事工大多與「得勝者教育協會」進行配搭,再加上3年前開始在學校經營社團,進行外展事工,打破教會自築的城牆,才有辦法將孩子帶進教會。
更特別的是,許多孩子雖然有自己的家,但周末時,他們都會選擇與牧師一起住在教會,過教會生活,從晨更、服事到晚禱,一樣都不馬虎。
直到如今,某些孩子考上了國內知名大學,仍持續參與校園服事,擔任核心同工。
孩子的改變,換來卓蘭鎮的蛻變
卓蘭神召會的青少年一起打破城牆,在外關懷老人。 (照片提供/邱彼得)
「做在最小的身上」,不只帶領教會增長,在地人更看見鎮上的改變。
「很多孩子一開始來教會,家長都會反對,但現在很多家長都恨不得把孩子送進教會。」孩子來教會之後,不僅成績變得優異,近年透過繁星推甄上大學的學生,70%都是教會的孩子,讓學校刮目相看,開始與教會連結。
就連卓蘭國小近四年來的畢業典禮,邱彼得都是座上嘉賓。他不只參加,還致詞、頒獎,因為學校只要有問題學生,老師都會主動帶著家長前往教會請益。
他不只在學校經營「服務學習社團」,更經常帶著學生上街做志工、關懷老人。因身上穿著卓蘭神召會特製的背心,久而久之,讓人一眼就認出「這是教會的服務」。
教會帶出的影響力,更吸引縣政府的注意,只要當地有重要活動,都會邀請他前往祝福。
福音不是策略 教會得先滿足社區的需要 讓人看見教會
教會外展事工帶出的影響力,更吸引縣政府與校園的注意,甚至開設燒肉店成福音據點。 (照片提供/邱彼得)
「孩子呈現出來的,不論是成績或人際關係,人的改變比什麼都更明顯。」他認為,自己不喜歡在傳統的框架中談福音;不論是學生工作或福音工作,不管策略是什麼,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耶穌怎麼做」。
他解釋,耶穌在各城各鄉傳福音時,首先做的就是「醫病」、「趕鬼」、「行神蹟」;當那些百姓親自經歷神之後,就主動跑進城裡,把榮耀歸給神。
耶穌做的就是「先滿足人的需要」,才能解決人的困境;換言之,他的社工專業讓他知道如何尋找外在資源,並將資源與社區連結,所以社區被滿足需要之後,居民就看見教會,教會也不再是「默默做事」的群體。
教會除了與「1919食物銀行」合作關懷弱勢家庭外,也經營一家「燒肉店」成福音據點,並連續5年在當地舉行佈道會。
「墾丁有春納,福隆有海洋音樂祭,我們卓蘭也來個『山城音樂祭』。」這是邱彼得最初的想法。
果然在聯合眾多資源的情況下,每年都在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三山國王廟前,舉行佈道會,從早到晚都由6個的敬拜團表演、分享見證。
牆外的事奉 伴隨恩典與神蹟
卓蘭神召會發起的「募集棉被」活動。 (照片提供/邱彼得)
教會走出牆外的事奉,也伴隨著恩典與神蹟。
邱彼得分享,前年他們開始與華山基金會合作,在學校活動中心舉行「年夜飯」大型活動,邀請許多獨居老人與弱勢家庭聚集
但此合作的起源,來自某個過年前的冬天,教會看見當地許多獨居老人的家中棉被多已受潮發霉,開始在網路發起「募集棉被」活動。原以為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卻募集到「144組寢具」,不只幫助當地獨居老人,更能送至三義、大湖、泰安等苗栗地區。
更奇妙的是,當年1月底,得知將有60人的短宣隊前來教會,正當邱彼得苦尋不著寢具時,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這位朋友表示,活動雖然結束了,但他仍執意要贈送寢具,甚至願意一負擔其他冬天使用的暖氣設備與家電。
起初,他不敢多要,甚至一度與這位朋友失聯,但沒想到某天再致電給他時,這位朋友問他:「牧師,寢具只要10套夠嗎?我給你湊個整數好嗎?」他說:「好啊!那可以給我多少?」這位朋友回答他:「60好嗎?」
他心想,這件事情他完全沒告訴他,竟然知道他需要的一切,就連冬天使用的暖氣設備與生活家電,也大方地送了「整數」給他,擺滿了整間教會,送給其他有需要的居民。
「當我們告訴這些居民這些東西怎麼來的時候,他們的直覺就是:『你們的上帝真的很厲害!』」邱彼得感動地說,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不只教會有恩典,社區居民也經歷神,他們也因此進入教會。
「上帝知道你所做的,如果是祂的應許,祂必會加倍的給你。」他說,這就是「信心」的功課。因為連福音佈道活動,也充滿神的同在。
福音歌仔戲讓神明屈服 耶穌成為廟的焦點
(照片提供/邱彼得)
某年,教會辦了一場《約瑟的新衫》福音歌仔戲佈道,他得先與廟方借場地,廟方拒絕了,但當他第二次前去,並跟廟方分享了約瑟的故事之後,其中一位副主委便稱讚這則故事,並同意出借場地給教會,更為這場歌仔戲奉獻2萬元。
不但如此,以往表演都在廟對面,以維持「表演給神明看」的傳統,但這場福音歌仔戲的舞台卻「背對香爐」!
因為那天清早搭建舞台時,廟方管理員突然告知他舞台應面對香爐,但管理員通知主委後,主委來到現場只說:「今天是耶穌的場,我們都聽耶穌的。」
如此,舞台搭起背對廟宇、面向大街,歌仔戲順利演出,現場聚集超過人看戲。如今,管理員與副主委的兩個孫女也在教會聚會。
目前苗栗縣卓蘭鎮公所更收到一筆3000坪建地的奉獻,準備做為日照中心與體育館使用,鎮公所將與教會合作,期待能接觸更多居民。此外,教會也收到另一筆4甲土地奉獻,準備在苗栗銅鑼蓋起「禱告山」,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