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鏞基牧師專訪影音報導。(採訪/張嘉慧;攝影剪輯/林胤斈)
趙鏞基牧師日前抵高雄參與「祝福台灣神蹟特會」,在台灣以斯拉團隊的安排下,本報此次有機會貼身採訪這位屬靈巨人。 (攝影/記者林胤斈)
如果把耶穌比喻為老闆,每間教會是祂所開拓的企業,牧師為CEO,主要業務是「賺靈魂」,那麼這位堪稱近代史上「全球最會賺靈魂的CEO」,就是他-趙鏞基(조용기)。
他是世界最大教會-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創會元老」;他們最成功的牧會學叫「晨更禱告」;全球教會都在學習其「小組化牧養」;宣教版圖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趙鏞基牧會的第一哩路,是從家庭禮拜的個位數會友開始,而後經歷帳篷教會的增長時期,到如今大家所熟知、矗立在汝矣島的復興聖殿。
直至趙鏞基退休時,教會已成長至87萬人,但他「退而不休」,依然帶著熱情服事主,殷勤至海內外宣教,被認為是「世界性的牧羊人」。
透過以下專訪,帶領讀者一起見證趙鏞基牧師的5大力量:1)宣教、2)牧會、3)夢想、4)成功以及5)信心。
繞地球120圈,一生心繫宣教 來自台東的需要,他開始在神面前迫切禱告…
我牧養50年後正式退休,沒有被限制在教會的制度內,而能「自由宣教」。
我過去繞了地球120圈,訪問了70多個國家,ˇ舉辦佈道會,因神賜給我健康的應許和恩典,我再次訪問許多國家,帶下鼓勵和勇氣,並期盼帶動「聖靈運動」。
這是趙鏞基牧師對「世界宣教」的負擔。
時間拉到台灣,4日下午約2時許,他與韓國團隊抵達這塊寶島,這也是趙鏞基連續三年造訪台灣。前兩年,他去到台東;今年,他來到高雄。
談及為何願意連續三年來台,趙鏞基表示,源起於多年前有一天,台東純福音教會的金敬淑宣教士和原住民的牧者同工來找他,表達想蓋一間教會和學校,但手上沒有一毛錢。在毫無經費下,卻說要蓋教會和學校,對此,趙鏞基感到很驚訝。
「可是我沒辦法拒絕她,我回答,如果你們先買到地的話,我會在那裡(台東)幫你們蓋教會。」趙鏞基說,他們回去時,他看著他們笑,想說靠著如此經濟能力,就算過了100年,也不可能買到地…
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教會真的購了地,團隊拿著土地證明文件,再次來找趙鏞基。
「我心裡很驚訝,而且非常感動,因為當初他們手上一毛錢也沒有,所以我開始在神面前『迫切禱告』。也禱告,神啊!讓我能履行這個諾言。」這就是他關心而來台灣的第一個動機。
正是這麼「單純的原因」-回應台東的馬其頓呼聲。
這是愛世界角落靈魂的心,因他視每個靈魂為寶貴。
事實上,對台灣的宣教負擔,是從崔子實牧師開始,崔子實回天家後,趙鏞基也開始來到台灣宣教,至今已有不下2、30次。
「我對台灣的感覺是,台灣的百姓滿溫柔良順,而且很『平安』的樣子。」他從台灣人身上看見一份特別的「善良性情和態度」,而得著美好感動。
我努力來到台灣宣教的主要目的,是期望栽培出卓越的屬靈領袖,擁有信心、抱持夢想,站起來「向世界宣教」,讓台灣成為「擁抱世界」的國家,一起做「世界級」的工作。
不斷鼓勵基督徒要為主「勇敢做夢」的他,已屆耄耋之年,其實,自己心中仍有夢想和目標。
「我個人在神面前的目標是,帶給年輕人透過第四度空間的靈性,讓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上,經歷『使無變有』的神蹟。」
第四度空間靈性是肯定的志向、有肯定的信心,抱持夢想,創造性的來宣告,藉此,聖靈與我們同在,趙鏞基說,他願意全力教導第四度空間靈性。
設立目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下一代,從趙鏞基身上,看見「從保羅到大衛」的事奉人生。
採訪開始,記者團隊先是以韓文向趙鏞基牧師問好,他以親切笑容回應,展現十足親和力。 (攝影/記者林胤斈)
牧養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恆久忍耐 不要因著小小問題就挫折、放棄、灰心
趙鏞基的牧會觀,也是許多傳道人亟欲挖寶的一塊。
在牧會過程中,定會遇到許多挑戰、困難,甚至有時幾乎走不下去。對此,趙鏞基想告訴傳道人們,牧會是在空地上,拿著十字架要扎根、建立基礎,因此必會帶來「痛苦」。
但牧養是,
不管發生什麼事,要恆久忍耐,不要因著小小問題,就挫折、放棄、灰心,這不行的。
牧會中必須要有神的呼召,若不是因著神的呼召,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牧養,一定會失敗;但若有神的呼召,雖然10次跌倒,但第11次時,還是能夠成功。
我牧養時,是用「死就死吧」的態度來牧養。
他進一步分享,「我跟其他牧者們有些不一樣,我傳神的話語,是要『帶來希望』!」趙鏞基認為,責備、定罪等神的話語,比較難以帶領未信者來到上帝面前。
「牧者們傳揚神話語時,應當要全力透過十字架,把『希望』帶給人,如此,人人都能因著抱著『盼望』,來到神面前。」
「帶來希望」的牧會,是讓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得救人數天天加添」的祕訣之一。 (照片來源/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
十字架,在世上眼光來看是失敗的 但從神的眼光來看,是最偉大的成功
當記者問及,有一些人將他和「成功神學」連在一起,自己如何看待這樣的評論?
趙鏞基毫不避諱的說:
「對的,我是傳成功神學,因為神從來沒有失敗過!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在世上眼光來看,是失敗的,但從神的眼光來看,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是最偉大的成功。」
因為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成功饒恕、赦免人類的罪,成功的醫治疾病,成功除去一切咒詛,成功的征服了陰間與死亡,成功的復活、升天。除了耶穌基督以外,其他都無法完全成功,所以神沒辦法失敗的。
人因著「犯了罪」的失敗,使地受到咒詛、人受到痛苦,而咒詛之下的人,有抱著夢想、肯定信心的渴望;我們的思想要改變,透過說出神創造性的話語,幫助人人得著上帝的恩典及祝福。
世上的成功神學是靠人的知識、聰明,去追求成功;我主張的是,要相信神,靠著聖靈的能力,過著成功的生活,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
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在世上眼光來看,是失敗的,但從神的眼光來看,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是最偉大的成功。 (照片來源/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
若沒有器皿,只能欣賞菜,無法實際上吃飯 基督徒要預備「具體」夢想
來到神面前時,要預備自己的器皿。
夢想,是一種器皿!
我們早上吃飯時,拿著碗要盛一些菜,如果沒有碗(器皿)的話,只能空著手欣賞,無法實際上吃菜。
《聖經》說,「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詩篇81:10)因此,預備器皿來向神大大張口時,神就要給我們大大的充滿;若我們只預備小小的器皿,得著的恩典也只有小小的而已。
特別是,要預備「具體」的夢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期待,而沒有具體的夢想,神也無法動工,應允我們的禱告。
趙鏞基引〈列王紀下〉4章1~6節指出,有一天,一位寡婦(先知門徒的妻子)來到以利沙面前祈求,因為她的丈夫死了,又欠下債務,兩名孩子快要去當別人的奴僕。
這時以利沙問她,你們家裡有什麼呢?寡婦回答,一瓶油而已。以利沙就說,你們到外面去,借很多的器皿,盡量借。他們真的借了很多回家,關上門後,開始把油倒進所有器皿中。
趙鏞基說,這裡的油就是「神的祝福」,而器皿就是「夢想」。
之後器皿滿了,寡婦就對兒子說,「再給我拿器皿來。」但已經沒有器皿了,這時油就止住了。寡婦把油賣掉後,即還掉債務,並能度日。
「透過這段經文,神的僕人要知道的是:神的僕人都要有夢想。」
有夢想,在神面前禱告,得著生命的感動,透過神的話語,擁有更大的夢想,擁有神的夢想時,神開始要澆灌我們。
我剛開始開拓教會時,人數達到300人,我就可以滿足,300人之後,我再有一個夢想是500人,達到之後,夢想就提升到1千人、接著3千人、1萬人、10萬人,甚至是1百萬人的夢想…
我退休時,教會達到87萬人,因此我勸勉台灣牧者們,光努力事奉是不夠的,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制的,神的靈來,才能夠動工。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沒有異象,聖靈無法在我們裡面動工,所以懷抱夢想,以信心的禱告,來到神面前,我相信,美好的神蹟會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
(攝影/記者林胤斈)
蓋教會、設大學、辦報社經歷很大痛苦 但一切問題得藉信心禱告來解決、成就
在牧會過程中,趙鏞基不是沒經歷痛苦。
他回憶,最痛苦時,是蓋容納一萬人教堂的時期。當時手上一毛錢也沒有,那是最痛苦的時候,但透過禱告、信心,問題就解決。
蓋了教會後,還要設立韓世大學,同樣經過很多困難和危機,但也是透過信心和禱告來突破。
之後設立國民日報報社,經歷人生最艱難的歲月,但也是透過信心和禱告解決,也蓋了世上最大的禱告院,「一切的問題,都是透過信心和禱告來成就。」
一生秘訣:夢想、相信、禱告
我心裡抱著夢想,為了要成就夢想,就以信心禱告,雖然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手上也沒有什麼可抓住的,但以「使無變有」的信心來宣告,如此,神的能力就能彰顯,事情必成就;神的神蹟,就發生在我們身上。-趙鏞基
【同場加映】
幕後故事/李永勳-事奉52年,從沒聽過趙鏞基牧師講過埋怨、否定的話
汝矣島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李永勳。 (攝影/記者林胤斈)
我來到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已經52年了,有兩件事是跟著趙牧師學習的。第一個是「聖靈的工作、聖靈的恩膏」。第二個是「絕對肯定的信心」。
任何事情他(趙鏞基)都不會埋怨、不會消極。
「從來沒有看過趙牧師說過埋怨、否定的話。這52年來,他從來沒有說出否定的話。」
他一直都是肯定的態度,也從來沒有針對誰,或是有過意不去的心態。
有人曾告訴趙牧師一句中文:「因為你很幸福。」
在耶穌裡我們很幸福。
人常常會抱持否定、消極的態度,所以我們必須要讓神的話在我們心裡,有肯定的人生態度。
我一年有兩次和外面媒體面對面的時間,我問一般報社,為什麼一般的報導,報的都是消極、負面的事?
答案是,因為一般人不喜歡肯定的消息,報社喜歡報導否定、負面的消息,這樣報紙才能賣得更多。
我們應該要帶出改變、回轉,讓大家都有正面的態度。
幕後故事/張漢業-神感動他活到99歲,從保羅到大衛的事奉人生
台北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張漢業。 (攝影/記者蔡宜倩)
就像趙鏞基牧師的名字一樣,他以前叫Paul Zhao(趙保羅),所以「生命史」像保羅一樣,到世界各地傳福音、宣教、建立教會,而且很有能力致力傳福音和宣教工作。
到了較後期,他就變成David Zhao(趙大衛)。「大衛」就是一位「好牧者」。我感覺到在他的事奉中,像「保羅」般,很有恩膏能力、是強而有力的領袖,一直到「大衛」,成為好牧者,非常溫柔謙卑,而且愛教會的弟兄姊妹。在他的生命裡面,這兩者都有。
他真的很愛他的門徒,很愛他的傳道人,巴不得把「最好的」傳遞給這些同工,他在這方面,真的很有「父親」的心。
有次聚完會後,他簡短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一筆奉獻;我也問過很多人,得知他每次宣教時,都會奉獻給當地宣教士。
我想:哇!這麼偉大神的僕人,還那麼細心、體貼同工的需要。這樣奉獻給同工,我覺得非常感動!
還有一次,我幫他翻譯時,翻完後,我把聖經放在講台上,結果走了一段時間後,他還走回去把聖經拿給我,並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年輕人啊,東西要好好收好。」這讓我非常感動,好像「父親」一樣。
他不叫我「張漢業牧師」他叫我:「張博士、張博士」,而且對我說:「張博士,自從你拿到博士後,感覺你的翻譯更有恩膏。」
我覺得他是一位很會鼓勵人的牧者,很會鼓勵晚輩,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