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考古題 】憶往/李昌鈺的思鄉情「如皋」老郵票的返鄉路
2022/09/26 02:27:06瀏覽141|回應0|推薦0
周刊 2010期09/25出刊

憶往/李昌鈺的思鄉情「如皋」老郵票的返鄉路

 2022-09-25 10:55
塞韋羅‧奧喬亞先生(左)與學生李昌鈺。這一枚1939年前寄自如皋的郵票,跟著奧喬亞教授從英國到美國,再到李昌鈺手上,現在郵票已「返回故鄉」了。(作者提供)

魂牽夢縈的神奇郵票

最近一段時間的夜裡,我總是被一些不連貫的、稀奇古怪的夢驚醒。

……槍炮聲中奔跑於古街小巷的人群,……大海上波濤洶湧中的郵輪,……美國紐約大學靜靜的校園……。

……突然古街、郵輪、校園又變成了一枚郵票,郵票白色的齒輪形邊緣十分清晰,橙黃的底色上中間有一個頭像,左下角蓋著郵戳。郵戳上兩個漢字和數字都完好無缺,只不過那文字是要從右向左念的。

夢中我極力想看清楚郵票上的字和數字,而它仿佛和我鬧彆扭似的,近近遠遠地在眼前晃來晃去……抓不住它,看不清它……。

每一次夢醒,我都一身汗。

今夜又睡不著了,我睜開眼睛下了床。正值盛夏,透過高高的窗戶,月光把屋裡的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耳邊真的傳來嘩嘩的海浪聲。我拉開窗簾,靜靜地在窗前坐下;大海在月光下一片銀色。周圍是那樣的安詳,我盯著月光下的海面看了很久很久,直到睏了,才又回到床上。

好不容易睡著了,夢又出現了。這一次是一些頭戴禮帽、身穿西服、高鼻梁白皮膚凹眼睛的人,他們一會兒正走下郵輪的舷梯,一會兒又走在中國的古街小巷,一會兒又出現在上海的日本集中營。那古街小巷我熟悉,郵輪我熟悉,校園我也熟悉,可是那些人我卻從來沒有見過,難道是我穿越了?當然不是!

於是我又一次睜開眼睛,但沒有下床,而是伸手擰開了床頭櫃上的燈,手向回收的時候,下意識地拿過了放在櫃子上的一個小相片夾。相片夾裡不是相片,而是在我的夢裡出現了若干次的郵票。郵票,我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郵戳上的時間:「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1939年5月25日),兩個字是地名——如皋。

這一枚郵票,貼在一封信上。郵戳上的時間是「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地名是如皋。郵 中的主角是先烈陳英士。(作者提供)

年輕博士找到家鄉信

是的,2019年的夏天,身在康乃狄克州紐海文城博蘭福海邊的我,手裡正拿著一枚郵戳是「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如皋」的舊郵票。這枚郵票來自一個信封,信的主人是美國紐約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塞韋羅‧奧喬亞(Severo Ochoa)先生。塞韋羅‧奧喬亞出生於1905年,他在34歲那年收到這封信。1959年也就是收到這封信的20年後,他和他的同事(Arthur Kornbefg)獲得了生理學和醫學諾貝爾獎。

而在如皋,在這封信發出的6個月前,即1938年11月25日,城裡的李家出生了第11個孩子。1948年,這孩子隨家人去了台灣。1965年,他來到美國進了紐約大學,在他三姊李小楓的引導下師從塞韋羅‧奧喬亞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1973年有一天,塞韋羅‧奧喬亞教授對這位年輕博士說,我這裡有一些文檔請你幫我整理一下。年輕的博士在為老師整理時信件的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了一封來自他的家鄉信。

年輕的博士對老師要求說:「老師,您的信我整理好了,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

「什麼請求?」教授問。

「能不能把這枚郵票給我保管?」年輕的博士忐忑的說。

「這麼多珍貴的文獻中,你為什麼偏偏對這枚郵票產生了興趣呢?」」

「因為這枚郵票來自我的家鄉。」

教授看了看年輕的博士,又看了看信封上的郵票,親手取下了郵票,交給了自己的學生。年輕的博士小心翼翼地接過郵票,萬分珍貴地收藏了起來。那天,年輕的博士和他的老師也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郵輪扶梯上最上方是海深德醫師。(作者提供)

是誰在炮火下提筆寫

民國28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踏進了如皋城,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是誰拿起筆給塞韋羅‧奧喬亞寫了信?

1938年3月17日凌晨3時,侵華日軍第101師團、步兵101聯隊(東京)部隊長飯塚國五郎和步兵第101旅團部隊長佐藤正三郎率領的5000名日軍,在「新興丸」號、「宜揚丸」號等多艘護衛艦的護送下,侵入南通大姚港江面。4時整,各軍艦開炮猛擊江岸國民政府守軍工事,隨後日陸軍先頭部隊,乘工兵指揮小艇,迅速搶灘登陸。登陸後的日軍部隊呈扇形散開,按飯塚國五郎的作戰圖,肅清守軍,配合大部隊分多路向周邊地區快速進發。

飯塚部隊的作戰計畫每一步驟都嚴謹、縝密。

侵華戰爭開戰初期,驕橫不可一世的日軍曾揚言要「三個月占領中國」。他們的自信就是來自一張張作戰地圖和針對性軍事裝備。

作戰地圖上的每一條線、點都有著詳細說明,精細到哪一鎮的橋梁可以載重多少,哪裡的道路可以通過軍用卡車,哪裡只能步行。那些戰前以各種身分掩護的日本特務,把中國6000餘公里的長江兩岸,每一個港口的水深、流量、四季風向,軍防工事,火力配置,換防時間、口令以及周邊地形地貌、水源林場都瞭解得事無巨細。這些情報被送往日本軍部,繪製成作戰圖,分發給擔任該地區占領任務的指揮官。飯塚對南通地區瞭若指掌。

飯塚部隊在大姚灣登陸後,馬上直撲如皋。南通距如皋僅60多公里。

打開歷史任意門找人

手機發出連續收到資訊的提示聲,聲音雖輕柔,但在午夜裡聽起來還是十分清晰,我看了一眼床對面的夜光電子鐘:凌晨三點半,國內這時候是下午了。我知道這是中國郵政集團的喬妍和如皋的彭偉在給我留語音了。

喬妍是我多年的朋友,而彭偉則是我為「尋找1939.5.25」在網路上認識的。

李昌鈺(左)將來自如皋的老郵票捐回家鄉,妻子蔣霞萍寫了這一枚郵票的故事。(作者提供)

為了找到如皋那位在1939年5月25日給塞韋羅‧奧喬亞寫信的人,我通過各種管道查閱了大量的如皋歷史資料,其間在網上「結識」了熱衷如皋地方歷史研究的學人彭偉。他是如皋人,是留學紐西蘭的「海歸」,現任《如皋日報》副刊編輯。他發表了不少有關如皋的文史文章。我沒有告訴彭偉關於郵票的故事,只是向他瞭解20世紀30年代的如皋有誰可能用英文給國外寫信。

這位熱愛家鄉、鑽研如皋歷史的「網友」,除向我推薦了很多有價值的如皋歷史文獻外,還為我聯繫如皋在海外的作家、故人。我們經常就某個如皋歷史事件或人物連續討論數小時,結束後意猶未盡又互相留語音或者資訊繼續探討,近期幾乎更是每天如此。

由此,我漸漸地打開了如皋——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大門……。

翻開中國歷史,從三國到民國,如皋這方水土就賢達輩出。

「懷憂國愛民之心入仕途,施展平生所學為國興利革弊」這是如皋學子的報負。「集賢里進士、金龜壓鈕」是他們留給如皋的榮譽。

如皋民風淳樸,官場清廉。那裡之所以能代產賢人,得益於他們一代代「文翁興學」, 20世紀40年代的如皋中學校長就是畢業於北大的高材生。

如皋才俊不僅才高八斗,工書畫、通詩聯、纂縣誌,還在鄉里興教育、辦實業、設醫院,造福百姓。經年累月,如皋已是家家富裕,人人豐足。千年的修行,終得蒼天眷顧,如皋仁者長壽!百萬人口的小城,百歲老人不足為奇,80、9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十分尋常。

掩卷長思,上述鄉賢雖然不可能在1939年5月25日那天給塞韋羅‧奧喬亞先生寫英文信,但我每每想起仍不由得虔誠肅穆,生怕侵擾了這些遠去的如皋先賢們。

30年代的傳教士與醫師

海納百川,達觀天下。如皋還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要尋找到誰在1939年5月25日於如皋給塞韋羅‧奧喬亞先生寫了信,就必須瞭解如皋那一段時期與國際的交流,而瞭解如皋那一段時期與國際的交流情況,有一件事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去的,有幾位人物也不得不提。

《南通市民族宗教志》記載:20世紀20年代,一批畢業於美國喀爾文神學院的學子,飄洋過海在中國江北一帶調查麻風病蔓延,最後在如皋建造新式麻風醫院的歷史。

海深德醫師是美國麻風救濟會醫藥顧問。1920年,他攜妻子到中國;1921年春,和戴厚德等人橫渡長江,第一次到如皋進行考察,9月下旬又再次進入如皋腹地考察。海深德醫師先後在南京和泰州工作,1923年,他在如皋城冒家巷開設門診;1925年,在如皋西門百歲巷創立長老會醫院;1933年創辦如皋聖教醫院附設麻風病診療所。

海深德醫師是一位國際著名醫師,1925、1926年分別出席了中國香港、韓國國際醫學會議。1938年,代表美國、中國出席在埃及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麻風病大會。他撰寫了《如皋診所年度報告》《江蘇如皋縣磨頭鄉的麻風病問題》和《關於1937年如皋麻風的報告》。《如皋縣誌》也記載了他以全部熱情投入到中國的服事。

在美國,海深德醫師推動了CRC(基督教改革宗教會)整個宗派向中國的宣教事工;在中國南方,他所帶領的醫療事工影響力無人可及,以至於當時很多人都以親眼見過他為極大的殊榮。「我喜歡這裡的工作。」這是海深德醫師給朋友回信時經常說的一句話。

海深德醫師在民國時期的中國醫學界備受尊敬,他受尊敬,除醫術高明,還有他的愛心。國民政府為他發行了紀念郵票。他去世時,《紐約時報》發了長篇悼念的文章。國際友人赴華辦學校、建醫院,明清已有,但選擇客居縣城的頗不多見。那麼會不會是他在1939年給塞韋羅‧奧喬亞寫了信?

然而研究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海深德醫師1938年遷往上海,因為幫助了中國人,全家被日軍囚於集中營,最後病逝於日軍集中營。

中國素有友好之邦之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在我收集到的如皋歷史資料中,有一份藏於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美國傳教士關於日軍在如皋暴行事致上海總領事館函」的重要文獻,文獻的署名是歸正基督教會亞伯特・H・施密特、亨利・A・迪克斯特拉。

「函」的落款時間是1938年6月4日。全文4600餘字,用了「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驚恐的人們和他們悲慘的遭遇」,「這個城市被洗劫一空,婦女們在那些野蠻士兵的強迫下根本沒有安全可言……」等字句形容他們親眼所見日軍在如皋的暴行。

「函」中敘述了「卡爾斯比克女士的房間被(日本兵士)屢次闖入,為了尋找值錢的東西,他們將物品翻得散亂不堪」,「國際紅十字會為我們捐贈了160美元用於救助災民,日本人也拒絕交付。」

「函」中特別提到「中國軍隊和日軍在這個城市的爭奪戰持續了23天……」而不是日本媒體宣傳的中國軍隊在他們到來時望風而逃。記錄了在「城牆附近已成「無人區」,也並沒有阻擋日本軍人在其射程內濫殺無辜 。

「函」是英文的,講述日軍暴行的發生地是如皋,據記載,日軍占領如皋期間美國傳教士與中國牧師在如城東門的聖教醫院建立難民營,阻止日軍進入,保護如皋民眾性命。

是否有可能是亞伯特‧H‧施密特、亨利‧A‧迪克斯特拉兩位中的一位,或是「函」中提到的那位叫「卡爾斯比克」的女士在1939年向塞韋羅・奧喬亞寫了信?

郵票2主人有相似背景

塞韋羅‧奧喬亞出生於西班牙,1921年畢業於馬拉加大學(Málaga College),1929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赴德國,1937-1940年進入英國。1941年來到美國。

我查閱了若干塞韋羅‧奧喬亞的生平資料,雖然略有出入,但都顯示,1937年到1940年期間他在牛津大學。也就是說,1939年5月25日如皋有人在距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到4個月的時間,給在英國的塞韋羅‧奧喬亞寫了信,而他把這封信珍藏了34年。

這枚郵票從戰火紛飛的中國如皋經過海上數月顛簸到達英倫三島,和塞韋羅‧奧喬亞一起經歷了英國的「至暗時刻」,後隨主人進入了美國。這枚郵票,見證了這位西班牙科學家走進諾貝爾獎殿堂。

直到有一天,一位從如皋到上海、從上海到台灣、從台灣到馬來西亞、又從馬來西亞到美國的年輕博士接過了它。這枚郵票,也見證了第一位來自台灣的最年輕警官,衝破美國的「玻璃頂」,成長為美國有史以來的華人最高警政長官,成為赫赫有名的「現代福爾摩斯」。

郵票的兩位主人,都曾年少喪父,隨母親長大;都曾經歷戰亂,享譽世界。

又過了36年,這張80年前的郵票到了我的面前。

謎一樣的世界,謎一樣的如皋。謎一樣的郵票,謎一樣的塞韋羅‧奧喬亞與如皋的不解之秘……。

根據史料記載,1932年8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行了一組特殊郵票——北平版烈士郵票。郵票共六枚,以紀念在辛亥革命中有傑出貢獻的六位英烈。他們分別是鄧鏗、陳英士、廖仲愷、朱執信、宋教仁、黃興。票面圖案格式與孫中山倫敦版大致相同,中央為先烈像,框以橢圓花圈,中央頂端為國徽。陳英士烈士像郵票為壹分和五角兩種。

本組郵票有過兩次印刷。第一次在北平財政部印刷局印製,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無法續印,於是將前印先烈像郵票原模,交由香港商務印書館翻版添印。如皋寄往英國所用的郵票為陳英士烈士壹分版。

陳英士(1878—1916),又名其美,浙江湖州人,同盟會主要骨幹之一,曾任滬軍都督。民國二年(1913),袁世凱陰謀稱帝,陳英士奮起「討袁」。失敗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並在上海組織「反袁」武裝暴動。民國五年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上海,民國六年5月18日安葬於湖州。

我是在研究郵票後不久的一個傍晚,在紐海文博蘭福沙灘,面對夕陽下波光粼粼的瑰麗大海,錄了給中國郵政集團喬妍的視頻:在視頻中,我介紹塞韋羅‧奧喬亞的生平,還告訴她,第二位收藏這一枚郵票的人是Dr Henry Lee,著名華人神探李昌鈺。

我對喬妍說:「1939年,戰火紛飛的如皋,那位拿起筆寫信的人是誰?信給當時的英國帶去了什麼樣的消息?這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了。因為塞韋羅‧奧喬亞先生1985年回到了西班牙,1993年在那裡去世。給我們留下了這枚傳奇的郵票和迷一樣的故事……。」

喬妍收到我的視頻信,當天回信,代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希望能夠把這枚郵票放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裡展出。

隔壁房間裡傳來椅子輕微的挪動聲。這是Dr Henry Lee起來工作了。如皋「李昌鈺刑偵科學博物館」二期將開展,他把「世界名案」資料和畢生收藏,一批批送回如皋,其中也將包括這枚神奇的郵票。

窗簾上出現了清晰的花紋,天亮了。

我拉開窗簾,一抹朝霞映紅東方的天空和海面,我眺望著遠方,緩緩舉起手中的郵票,頃刻間,郵票上英氣勃發的英雄沐浴著朝霞,彷彿呼之欲出。一股崇敬心情油然而生,熱淚奪眶而出,我在心裡默默地說道;「英雄,你離開祖國太久了,我們帶你回家!」

是啊,曾經他們都年少英俊,曾經他們都從戰火中走出如皋。

他,出走何止半生?但歸去卻仍是少年!

他,離開時懵懂年少,歸來已是一座豐碑!

我突然明白了,其實80多年後的今天,是否能找到當年的寫信人,是否能瞭解信裡的內容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傳承,那份精神,那份懷著一腔熱血追求真理、嚮往和平、報效祖國的大愛!難道不是嗎?無論是塞韋羅‧奧喬亞,陳英士還是李昌鈺,他們都曾用畢生的奮鬥和理想的實現照亮過世界,又把一生的榮耀送回到了家鄉。

郵票留給我們的傳奇和美好彌足珍貴。

手機又「嘟嘟」響了起來,我放下郵票打開手機,看到喬妍的來信,她表示理解博士把郵票捐獻給家鄉博物館,她請求能否同意做幾枚複製品,並請博士簽名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收藏展出。「郵票的故事能夠勵志更多青少年,這樣意義、作用會更大。」 喬妍說。

我笑了,立刻回信:「喬妍,謝謝你。李博士一定會同意你們的請求,讓郵票的傳奇和美好故事激勵更多的人。」

謹以《如皋——尋找1939年5月25日》,向歷史致敬。

2019年9月初稿完成於台灣

2020年8月二稿於美國紐海文

2021年9月三稿完成於美國薩凡納

2022年8月定稿於美國夏威夷

作者介紹:

蔣霞萍,嘉迪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揚州旅美作家,著有電視文學劇本《鳳凰涅槃》,《神探李昌鈺探案系列》等。

作者蔣霞萍,嘉迪集團董事長,揚州旅美作家,著有電視文學劇本《鳳凰涅槃》,《神探李昌鈺探案系列》等。(作者提供)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720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