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考古題 】《馬尼拉的誕生》:西班牙殖民下的菲律賓,曾有海盜與天主教徒組成的日本人社群
2022/09/11 14:08:17瀏覽138|回應0|推薦0

《馬尼拉的誕生》:西班牙殖民下的菲律賓,曾有海盜與天主教徒組成的日本人社群

信仰天主教的日本戰國大名高山右近1615年在馬尼拉過世。如今在馬尼拉市的PACO區的迪勞廣場,有座紀念高山右近的雕像。Photo Credit:noel Gonong (Wikipedia Takes Manila participant), CC BY-SA 3.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1560年代第一批西班牙人抵達馬尼拉時,他們發現一個有20名日本人的社群,結果到了1623年,馬尼拉的日本已經超過3000人。這些日本人的現身帶來更多複雜性,也讓馬尼拉殖民政府面臨更多困難。西班牙曾發出皇家指示馬尼拉的殖民政府,日本人的人數不應超過500人。

馬尼拉的日本人

我們已經從各種脈絡的文獻中,看到當時資料對馬尼拉日本人的描述呈現出一幅較為矛盾的圖像。首先,無論是在東南亞其他日本町或在日本本土,日本人與同胞的連結都十分緊密。再者,海上商人與他們在母國的地方領主有著歷史上的緊密連繫,這讓他們對馬尼拉的社會秩序構成潛在威脅。

他們要和平融入當地社會還有一個阻礙,據說在迪勞(馬尼拉的一個區,原名Dilao,如今是Paco),最早期的移民中,有一些人是來自卡加煙省的阿帕里的倭寇聚落。當西班牙人與這些自立為王的日本人相遇、發生軍事衝突,並見識到其中一些人強悍的個性,他們對日本人的看法被大大影響。不過,雖然對日本人誣蔑和刻板印象的標籤無所不在,但西班牙對日本人卻沒有像對中國人一般,有「常來人」這種帶有貶義的稱呼。

作者按:「常來人」原文Sangley,是帶有貶義的詞,是西班牙對福建商船成員的稱呼,該詞的來源在歷史學者之間仍無定論。它的起源可能是對chang lai(常來,意為經常來的人)或shang lai(商來,來做生意的商人)的偏差發音。

出版社編輯按:Shangley在臺灣也經常譯為「生理人」或「生意人」,有學者認為Shangley起源自漳泉語的「生理」,也就是「生意」。

在1560年代第一批西班牙人抵達馬尼拉,當時他們發現一個有20名日本人的社群,其中有一位名叫巴勃羅(Pablo)的天主教徒,他是在日本改信耶穌會的。初期曾有個別的日本商人積極取對馬尼拉的控制。在1585年,日本人與菲律賓人合謀於邦板牙(Pampanga)發動叛變,邦板牙是西班牙在呂宋的第一個省分,叛變最後蔓延到緊鄰殖民地首都的湯都。

一些經商的日本移民在馬尼拉近郊,與馬加特.薩拉馬特(Magat Salamat)和奧古斯丁.德.勒加茲皮(Agustín de Legazpi)合作。薩拉馬特是湯都的首領,也是一名前西班牙領導人的兒子,他和勒加茲皮都是該地區原本的原住民首領。由於對喪失權力而感到不滿,他們要日本人派士兵來協助他們對抗西班牙人。

日本人真的在1587年送來一個中隊,還帶來許多武器,包括鳥銃(arquebus)。來自平戶的天主教徒若翰.加約船長(Juan Gayo)就是在那一年乘坐日本船來到馬尼拉,他也參與了日本人在湯都發動謀反後的密謀。最後,所有受到懷疑的謀反者都被處死,就連他們的通譯迪奧尼西奧.費爾南德斯(Dionisio Fernandez,他也是一名日本人天主教徒)也無法倖免於難。

在那之後,西班牙人的疑心就未曾稍歇。1592年戈麥斯.佩雷斯.達斯馬里尼亞斯(Gómez Pérez Dasmariñas)寫了一封信,宣稱有三、四十名日本間諜裝扮成朝聖者,假裝要拜會馬尼拉的教堂,實則是要來偷學港口的設備。有傳言說秀吉的使者原田貴衛門想成為迪勞的領導者,這個傳聞也很符合西班牙人的想像,尤其如果我們同意原田也是在1586/87年,從長崎被送來的11名商人之一。當時有一名目擊者對日本人和中國異教徒移民間的矛盾關係提出警告,指出中國異教徒移民不值得信任,因為之前他們大部分的人都在日本做過生意。他力陳有許多來自卡加煙的日本人現在都在馬尼拉,而且原田貴衛門本身就涉入卡加煙的倭寇貿易。

在1597年殖民當局發動第一次驅逐之前(總共有3次驅逐),貝納維德斯主教形容殖民政府與日本的關係是「戰爭」。他也慨嘆總督不願意正視日本人的威脅,批評城市的防禦性不足,個人還得依靠廉價的中國勞力把家重新蓋得像堡壘一樣。當家康對反海盜的運動表示鼓勵後,西班牙人也覺得有必要公開處罰日本的麻煩製造者。在1599年,一組西班牙小分隊於斯帕爾.佩雷斯(Gaspar Pérez)船長的指揮下,追擊呂宋沿岸的非法日本船隻。佩雷斯俘獲海盜船後,把船上的日本船員全都殺了,只留下一個活口帶到馬尼拉,「當著日本人和中國人面前處決」。

17世紀的前十年間,馬尼拉增加了許多日本移民。但隨著日本移民的爭執日增,西班牙當局也開始嘗試減少移民人數。在1606和1607年,日本居民對皇家法庭暨最高法院下達的驅逐令表達反抗,該指令要求他們只能在郊區工作。方濟各會修士在第一次事變中想平息紛爭,但日本人最後被西班牙和菲律賓聯軍打敗了。據說聯軍在第二次事變中還燒毀日本人的房子。在那之後,想留在島上的日本人就必須先交出武器,才能踏上陸地。

1608年西班牙皇室頒布的命令,是為了回覆埃爾南多.德.洛斯.里奧斯.科羅內爾的報告內容。皇家命令交待總督限制日本人口,但同時又指示要盡一切努力避免與日本人發生衝突,也不可做出任何會激怒日本統治者的事。到了隔年1609年,據稱有日本人與中國人合作發起暴動,殺了幾名西班牙人,其中包括卡多索船長(Cardoso)。腓力三世寫了一封信,該封信在1611年被送達馬尼拉。信中表示地方當局應禁止日本人入境菲律賓,但顯然馬尼拉並沒有採取任何具體措施。

迪勞的治理有時被看作是在方濟各會監督下的自治。方濟各會是從臨近的一所修道院中監看迪勞,這類似於道明會、耶穌會和中國人的合作。而究竟這是否代表日本人或西班牙人在統治他們,這個問題到現在都還沒完全獲得解答。據說在1627年,一名叫作若翰.蘇安的船長(Juan Suion,他很可能是朱印船商人糸屋随右衛門)是馬尼拉日本人的首領。

前文提及日本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是驅使日本人社群前往馬尼拉的新推動力。在1614年秋天,有一大群日本天主教徒逃到馬尼拉,並且永久定居在那裡。內藤忠俊(1550年──1626年,教名為「如安」〔Juan〕,故又名內藤如安)成為日本人社群的領導人。內藤忠俊是所謂的天主教大名,也是入侵朝鮮的指揮官,曾協助小西行長與明朝進行和平談判。與他同去馬尼拉的還有另一名貴族高山右近(1552年──1615年),高山的教名是唐.儒斯定(Don Justo),他是大阪的高槻大名,後來又受封在明石,但最後被德川秀忠剝奪權力。兩人都受到若翰.德.席爾瓦總督和主教的熱忱歡迎,定居在聖米格爾。在1616年,有一群逃避鎮壓的耶穌會教士帶著許多不願意放棄信仰的日本天主教徒在馬尼拉登陸。

Dom Justo Takayama
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以信仰天主教而聞名的戰國大名高山右近。

結果,馬尼拉的日本移民一直增加,到了1623年已經超過3000人。馬尼拉新集結的日本天主教徒吸引了菲律賓的耶穌會士,他們之前都只是日本事務的背景人物,並不曾漂洋過海、往北加入他們「在那片土地上」的葡萄牙弟兄。第一批難民來到馬尼拉後,開始以日文治理這個新社群。在這整個地區,改信天主教的新教徒都以馬尼拉作為信仰核心,之中還有某些人以馬尼拉為門戶,轉往美洲其他天主教城市。例如在墨西哥城,大教堂裡就有一座禮拜堂是為了紀念第一批日本殉教者而蓋的。教堂的建造者是一名被處死的日本教徒的親戚。

虔誠的日本天主教徒在馬尼拉也不乏精神指引,例如耶穌會就在1629年組織了大型慶典,為1597年的殉教者祈福,慶典的大部分經費是由市政府支出。在1632年又有另外兩艘船載來總共大約兩百名日本宗教難民,其中許多人都還患病。同一段時間有許多日本天主教徒選擇搬到越南而非馬尼拉,他們是受到被日本驅逐出境的耶穌會教士鼓舞。但在1640年代後,因為沒有新人前來,日本人移民開始逐漸減少。

雖然這些日本新移民的奉獻精神被耶穌會中支持他們的人大加讚賞,但平民身分的西班牙人並不認為他們內心有什麼不同,依然對他們保持警戒。事實上,這些日本人的現身帶來更多複雜性,也讓馬尼拉殖民政府面臨更多困難。在1620年,腓力三世下令總督和皇家法庭暨最高法院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將日本人暴動的風險減到最小,並警告他們不能損及貿易關係和友誼。這封信送抵馬尼拉前,法哈多總督(Fajardo)已經寫信告知國王:「有一大部分日本人已遭到驅逐,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他們的人數的確不像現在這麼少。」但翌年有一則皇家命令則很關鍵地指出:由於馬尼拉當局的「疏忽和草率」,其實日本人還是被准許留下來。皇家命令並指示日本人的人數不應超過500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衛城出版。

鄭成功的遺願竟是拿下馬尼拉?為什麼?
認識近代亞洲史上的馬尼拉
一座聯動了西班牙帝國、日本與明代中國的貿易港市

十六世紀的馬尼拉,是世界最早的全球貿易基地。
這座港市的誕生與全球貿易的興起,深深塑造了近代亞洲,
也改變了西班牙、日本與中國這三個前現代國家-------

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之後,約1580年代起,在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打造出跨太平洋的蓋倫帆船貿易,最早的全球貿易就此誕生。這個全新的格局,同時牽動了三個前現代國家:西班牙帝國、安土桃山至德川時代的日本,以及明代中國,在三地之間形成「聯動歷史」。

其中,馬尼拉是個交叉點。長崎、福建、臺灣、亞洲與墨西哥的城鎮,經由馬尼拉相連成網絡。西班牙人曾在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試圖吸引中國和日本商人前往,再將貨物運往馬尼拉。許多漢人與日本人曾視馬尼拉為海外新天地,特別是被幕府驅逐的日本天主教徒。透過馬尼拉,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中央與地方的角力、新型態的外交協商、海外移民聚落的發展,原住民的反抗與合作等等,與活躍在其間許許多多跨文化的行動者們。

奧地利新銳歷史學家碧兒姬.特倫─威納精通多國語言,運用西、葡、日、中、英文史料,「聯動歷史」的研究方法,呈現出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拓寬我們對近代亞洲歷史的認識,是僅看單一國家史所無法獲得的視野。

作者簡介

碧兒姬.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

瑞典林奈大學文化科學系研究員。維也納大學歷史學博士(副修日本研究),2013-15年在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6-19年在蘇黎世大學全球史講座中擔任歐盟HERA (Humanities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特倫–威納的研究與教學領域主要在1900年以前的東亞及東南亞外交、社會、文化史。是少數曾在日本、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瑞典、奧地利、美國等多地進行研究,並擁有與國際學術界及各國史家交流對話豐富經歷的新一代學者。

馬尼拉的誕生_立體書封有腰帶_300dpi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712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