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宇宙觀】超清晰:韋伯望遠鏡第一批獵戶座星雲照片出爐,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恆星誕生細節
2022/09/14 10:41:06瀏覽695|回應0|推薦5

超清晰:韋伯望遠鏡第一批獵戶座星雲照片出爐,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恆星誕生細節

Credit: NASA, ESA, CSA, Data reduction and analysis : PDRs4All ERS Team; graphical processing S. Fuenmayo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像獵戶座星雲這樣的恆星育嬰室,因為被大量的星塵遮擋,使得無法利用如哈伯望遠鏡等主要依靠可見光的儀器進行深入研究,然而,韋伯望遠鏡透過紅外光,便能使觀測者看穿這些塵埃層,揭示獵戶座星雲內部深處發生的動作。

由來自18個國家的10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合作組織「PDRs4All」昨(12)日發布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第一批銀河系獵戶座大星雲照片,揭示了星雲內部的許多壯觀結構,是目前獵戶座星雲內部區域最詳細、最清晰的圖像,令天文學家們嘆為觀止。

西安大略大學新聞稿(Western News)中寫到,獵戶座星雲位於距離地球1350光年的獵戶座內,是一個恆星育嬰室;PDRs4All的這項國際合作計畫由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天文物理學家埃爾斯.皮特斯(Els Peeters)、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天文物理學家奧利維爾.伯內(Olivier Berné)和法國奧賽太空天文物理研究所(IAS)副教授艾米莉.哈巴特(Emilie Habart)共同領導,100多名科學家參與其中。

皮特斯表示:「我們被獵戶座星雲令人嘆為觀止的圖像所震撼。」他也說明,這項研究自2017年開始,耗時5年才得到今天的成果;這些新的觀測結果讓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大質量恆星如何改變它們誕生的氣體和塵埃雲,「巨大的年輕恆星直接向仍然圍繞它們的原生雲發射大量紫外線輻射,這改變了雲的物理形狀及其化學成分。但它的工作原理如何,以及它如何影響進一步的恆星和行星形成,目前尚不清楚。」

伯內表示,圖像中清晰可見幾條緻密的細絲(filament),這些絲狀結構可能會在塵埃和氣體雲的更深區域促進新一代恆星的產生,已經形成的恆星系統也具備這樣的結構。「在年輕恆星塵埃和氣體盤的『繭』裡,能觀察到行星在其中形成。新生恆星被其強烈輻射和恆星風吹動而挖出的小空腔也清楚可見。」伯內說。

哈巴特則表示,過去我們未曾能夠看到星際物質在這些環境中如何構造的複雜細節,也無法了解行星系統在這種強烈輻射下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圖像揭示了行星系統中星際介質的遺產。」

Images_release_006-2
Credit: NASA, ESA, CSA, Data reduction and analysis : PDRs4All ERS Team; graphical processing S. Fuenmayor & O. Berné

據新聞稿,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尋找一個類似於太陽系的環境(太陽系在45億年前形成),而他們對獵戶座星雲感興趣,希望透過類推來了解我們一百萬年中的行星演化歷史。

像獵戶座星雲這樣的恆星育嬰室,因為被大量的星塵遮擋,使得無法利用如哈伯望遠鏡等主要依靠可見光的儀器進行深入研究,然而,韋伯望遠鏡透過紅外光,便能使觀測者看穿這些塵埃層,揭示獵戶座星雲內部深處發生的動作。這些圖像不僅拍攝出最詳細和最清晰的獵戶座星雲也是7月開始運行的韋伯望遠鏡的最新成果。

伯內表示,觀測獵戶座星雲是一個挑戰,因為它對於韋伯望遠鏡的敏感儀器來說非常明亮;但韋伯望遠鏡仍令人難以置信,竟然可以觀測到遙遠而微弱的星系以及木星和獵戶座——它們是紅外天空中最明亮的一些來源。

Images_release_005-1
Credit: NASA, ESA, CSA, PDRs4All ERS Team; image processing Olivier Berné. Credit for the HST image: NASA/STScI/Rice Univ./C.O’Dell et al. – Program ID: PRC95-45a. Technical details: The HST image used WFPC2 mosaic.This composite image uses [OIII] (blue), ionized hydrogen (green), and [NII] (red).哈伯太空望遠鏡(左)和韋伯太空望遠鏡(右)看到的獵戶星雲內部區域。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714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