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鍾女士平日保養有加,人稱「美魔女」,外表有如40歲輕熟女。平日不愛戶外活動擔心曬黑,常逛百貨公司打發時間,長久下來走路速度變慢、步伐距離縮短如同蝸速小碎步,某天重心不穩踩空扭傷,發現腳踝腓骨部位骨折,才知骨鬆早伴隨多年,雖然肌膚「凍齡」,但「動齡」卻猶如老太太。
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吳至行指出,行動力的年齡被稱為「動齡」,年過30歲後,因下肢骨骼、肌肉強度退化,快速步行的速度與步伐長度皆會下滑,可能是動齡異常警訊。國外研究即顯示,步行速度慢的長者,骨折機率較正常高出2.5倍、跌倒風險高出5倍。
但該如何測量動齡?吳至行表示,30至50歲女性的行走速度,每秒約1.3至1.5公尺,如速度低於每秒0.8公尺為行動力下滑警訊,一般民眾的測量方式,可計算過馬路的時間,以常見的四線道馬路為例,兩側距離約12公尺,如需花費10秒以上才能走完,可能有動齡異常危機。
吳至行說,人走路必須依靠神經、肌肉及骨骼系統共同協調作用才能完成,是人體行動能力與平衡能力的結合表現;研究卻顯示,40歲後習慣性行走速度每10年會降幅10%,快走速度降幅更達近20%,而行動力與人體骨骼、肌肉、關節健康相關,卻在國內統計中,女性骨折就診人數逐年攀升,104年突破37萬,逾30歲女性更占近9成,多數人有骨鬆卻不自知。
預防骨鬆及骨折,維持動齡不下滑,吳至行建議,「健走」是較易上手的運動之一,研究顯示能增加髖骨骨密度,健走時手持裝水保特瓶,結合有氧與負重健走,皆有益心肺、肌力和平衡力;飲食可每日攝取2杯高鈣牛奶,維持骨骼與關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