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經》說色即是空,但色非情欲,空非放下
2017/02/14 13:08:29瀏覽121|回應0|推薦0

 

《心經》說色即是空,但色非情欲,空非放下

 

 

  色即是空

 

  佛教中談論到色與空二個字比較多,特別是《心經》裡面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那麼色與空究竟是什麼概念?這和我們現代在講的色與空字又有什麼區別,這是需要我們搞清楚的問題。

 

  色

 

  色:廣義之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狹義之色,專指眼根所取之境。廣義來說,可以用來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質與生命體,大至星體,小至細小之微塵,無不包含在內。

 

  狹義來說指人的肉眼識別的物件,如顏色紅、黃、藍、白、黑等區別;物體的,長、短、方、圓、高、下等區別;人的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區別,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稱為色。

 

  色是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夠看到的物質叫色。那麼這個色是變化著的,按照佛教角度說,這個色是空的,就象《心經》裡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認為,人的心(即意識)之外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覺到,這就被稱為“色”。

 

  空

 

  空: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物體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這一思想稱為空。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虛幻不實,理體空寂明淨。自佛陀時代開始就有空這個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時代,空的思想成為佛教般若經系統的根本思想。

 

  這裡所說的色與空和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們現代講色一般是指物體的顏色,後來引申為女色,喜歡女人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是由四大因素構成的。四大因素為“地、水、火、風”。

 

  四大因素是由於因緣和合構成萬物,又因為因緣複歸和還原於四大因素。這種還原和複歸被為“空”。空並不是完全空,是物質運動變化著叫空,比如水是我們肉眼能夠看見的,這就是色.

 

  但是,水能夠變成空氣,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了,好象是空,其實沒有真正空,冷熱空氣交流,從天上落下來的雨變成了水,又成為了色體,用這樣的概念去解釋佛教的色空觀,應該是科學的。

 

  幾千年以前,釋迦牟尼已經用佛教的思想解釋了宇宙的運動規律。世界上一起物質都是有化學元素組合而成,叫化學不滅定律,佛教講是萬物都是暫時的因緣和合,沒有不變的道理,包括我們人的生、老、病、死的過程也是暫時的因緣和合。

 

  只是我們人有主觀意識,常常有個我字在,才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甚至有時候會產生不善動機,或者種種衝動。

 

  佛教的色空觀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執著,甚至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不要有執著思想,這就是在有色世界裡確立“看空不空”的思想。

 

  你明白萬物都是暫時的因緣和合,不去執著它,更重要的是不去執著個我,回到你沒有主觀的原來的我,就是緣起性空。

 

  所以佛教講五蘊皆空,即色、受、想、行、識。這裡色就是指有形物質,受、想、行、識是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要破除我執,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也得看空。

 

  又比如佛教講六根清淨,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不染,即色、聲、香、味、觸、法。

 

  這些都是說明我這個人也是和萬物一樣,都是暫時因緣和合,沒有必要主觀上常常執著個我,佛教更多的是注重自我的高度修養方法來達到無我的境界,釋迦牟尼是用生命變化、物質運動的宇宙觀來告訴我們人類,不要有過多的執著自我,不要有過多的主觀思想,超越了這些你就不會有許多的痛苦折磨,這就是緣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9180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