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學實驗證明念佛真是口出光明
2015/03/22 13:35:01瀏覽57|回應0|推薦0

 

科學實驗證明念佛真是口出光明  

 

 

台大校長--李嗣涔科學實驗證明佛、神靈界的存在

 

 

李嗣涔教授(現任臺灣大學校長)從一九九一年四月起,便開始深入研究人體特異功能(人體潛能),並於一九九二年二月正式在台大電機系開設“人體潛能”課程,藉由實驗,從學生中找出具有潛能的人,測量他們的生理參數,例如人腦的α波,與高段氣功師比較,以找出其共通性,再藉由共同的參數尋求突破,希望徹底瞭解人體潛能產生的原因。

 

 

 

 

 

經過多年的研究,研究小組分別對“手指識字”、“念力彎物”、“意識微雕”、“意識生物工程”等專案,作了深入的實驗、分析,並獲得初步成果,尤其在“手指識字”方面,更有驚人的體驗與發現。

 

 

 

 

李教授等人于一九九六年起利用暑假開設“手指識字”訓練班,每次訓練四天,每天兩小時,三年來共訓練了六十位六至十四歲的小朋友,其中六位小朋友出現手指識字的能力,占百分之十。這些小朋友可以在手指觸摸折迭紙團後的幾十秒到幾分鐘內,“看”到紙團上的字或圖案。當這些小朋友以手指觸摸紙團時,大腦中即會現出“螢幕”,就像電視螢幕一樣,稱之為“螢幕效應”,不論字或圖案就會一筆一畫出現在“螢幕”上。

 

 

 

 

一九九九年八月廿六、廿七兩日,在一次以三位小朋友作“手指識字”的實驗中,竟意外證實“高智慧訊息場”的存在,也找到溝通“物質世界與訊息場”的鑰匙。在這次實驗中,實驗小組無意間以“佛”字作測試時,小朋友竟出現“異象”,這是過去三百多次圖案或文字測試所沒有的。以前每次測試,不論字體或圖案,皆是一筆一畫出現在大腦“螢幕”上,但這一次隨機取樣的“佛”字,三位小朋友都沒看到字,卻看到影像或聽到聲音,令人感到驚異。

 

 

 

 

李教授簡述當時三個小朋友以手指接觸“佛”字後的反應:小朋友甲:“有一個人在螢幕上發光,很亮!很亮!有宏亮笑聲,很開心的樣子。”而“佛光”二字只看到“光”字,“比佛利山莊”只看到“比利山莊”四字。小朋友乙:“遠遠出現一間寺廟,大門口站著一個人,亮了一下.亮了一下!”小朋友丙:“有一個光頭的人,手上拿著一串珠子。”

 

 

 

 

不論“佛”字是手寫或印刷字體,三人所見情況皆同。稍後實驗小組又以“菩薩”、“卍”、“十”等字進行實驗。當以“菩薩”二字測試時,小朋友在“螢幕”上看到一朵紅色大蓮花,並有白衣人站在上面,描述的影像很像觀世音菩薩;以“卍”字測試時,小朋友“看”得出是一個“卍”字,但底色很明亮;以“十”等圖案進行測試時,則只“看”到圖案,並無影像。

 

 

 

 

這些實驗無意中證實,除物質世界外,確實還有“高智慧訊息場”的存在。這個訊息場與物質世界構成了“深層的真實世界”,它不但挑戰現有的“四度時空的宇宙架構”,同時也啟發現代人去理解兩千多年來東、西方宗教所主張的“靈異世界”。

 

 

 

 

經過了多年氣功及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研究小組發現:人體確實有身、心、靈三個層次,由氣功練身進而練心,當練心達到較高層次後,就可以收到“高智慧訊息場”的訊息,即所謂“靈界訊息”。是否這才是宇宙深層的真實世界?目前正由科學家們做更深入的研究。

 

 

 

 

對於李教授等人的長期辛苦研究,我們深表敬意。實驗中有關“佛”字的反應,加強了念佛人對佛的信心。我們深感慶倖,因為以真誠、清淨、慈悲心憶佛念佛時,真的能口出光明、口吐蓮花。在眾人共修的善法道場,更是諸上善人共聚的“高智慧訊息場”,是“佛光普照、諸佛護念”的至善場所。若能綿綿密密老實念去,必能得到無量光明清淨智慧。

 

 

 

 

此外,科學界新近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具有含藏無限能力的特性,只要把積極、光明、正面的資料“輸入”,人類的潛意識即會發出強大的能量,使身心質能產生改變,細胞排列重新組合。因此,當念佛人用真誠、清淨、慈悲的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時候,即是把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無量歡喜、無量清淨,種入潛意識中(八識田中),薰陶日久,身心自然起變化,內心法喜充滿,身體當然健康長壽。

 

 

 

 

明白這個道理,又發現這樣不可思議的殊勝念佛效果,我們能不更加歡喜、更加珍惜、更加堅固信願,努力用功,老實念佛嗎?

 

 

 

 

附注:

 

1.念佛口出光明,可參考《高僧傳》善導大師事蹟及《龍舒淨土文》。

 

 

 

 

 

2.念佛人不求“神通”或“異象”,因為神通不敵業力。神通不究竟,對於了生死出三界毫無幫助,更何況求神通容易著魔! 唯有老實念佛才能成就,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切記! 切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2168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