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的謀生方法都不該傷害眾生、製造惡業
2023/03/08 09:17:46瀏覽143|回應0|推薦0

 

我們的謀生方法都不該傷害眾生、製造惡業

 

 

      轉載

 

      海濤法師

 

  一、引言:企業經營的菩薩道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然而,佛教畢竟是個追求解脫與證悟的宗教,終極目標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對一個具有佛教思想的企業管理者而言,如何身兼世俗工作與自我修行?如何在佛教思想與企業管理中達到平衡?這些都是企業管理者必須面臨的問題。尤其臺灣佛教在印順導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理念下,已然走向修行的入世化,將修行和社會、世間結合。我們要知道,真正的修行,是不應完全脫離世間的,因為在尚未獲得出世解脫前,我們的生活還是必須落實在世間的社會中。

 

  雖然以企業管理者的立場而言,企業經營講求的是利潤和營收,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身為一個經營者,追求利潤要發心正確,營收來源要正當化,並以為員工謀取更大的福利心態去追求利潤,這樣企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員工才會有向心力。賺錢和修行,這兩件事情並不是衝突的。事實上,經商的生活也可以變成修行的一部份、成為實現菩薩思想的大道場。

 

  如果認為修行就應該與世無爭,不用去追求經營利潤,這樣的理念是嚴重錯誤的,因為企業本身有很多因素必須考慮,比如要妥善安排好員工的生活,要考慮股東的利益等,企業的經營實則攸關所有員工的家庭。從菩薩利益眾生的角度來看,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能妥善經營公司的營運,讓員工沒有後顧之憂,能安心工作;讓投資者沒有虧損,皆能獲利,這不也是一種菩薩道的行為嗎?

 

  此外,即使不是經營者,一般人也應該注意,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的謀生方法都不該傷害眾生、製造惡業,應該儘量符合佛法所謂正業、正命的生活,恪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謀生方式。要知道,我們工作所得的報酬,是用來維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若是行有餘力,更應將其中一部份回饋社會,為眾生謀福利。

 

  由於企業是由人來經營,因此經營者的性格、價值觀便決定了企業的發展走向。一個經營者若具備了高尚的品德,並提高自己的心境修養,對於企業的經營品質和格局都是有幫助的。而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筆者認為去接觸、在生活中融入佛教思想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佛教有很多理念和思想對於現代企業管理具有借鑒作用,在此藉本文提出一些供大眾參考。

 

  二、四攝法的運用

 

  佛教八萬四千多種法門,教義浩瀚無涯,要如何將佛教思想與企業管理相結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將佛教四攝法融於企業經營理念之中做起──四攝法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做到這四攝法,不僅在經商方面可以大大擴展人脈,在修行上也可與人廣結善緣。

 

  第一、佈施:佈施可以讓人快樂,給人無限歡喜,又可分為三種:財施,是指施捨財物,濟惠貧乏;法施,是以法施人,使人明白真理;無畏施,是濟拔厄難,讓人遠離怖畏。因此,佈施不單是金錢而已,還可以給人利益、給人快樂。當別人恐懼無助時,我們給予力量,讓他免於恐懼;當別人有疑惑時,我們給予指導,讓他明白,這都是佈施。

 

  佈施的心態是:要有慈悲的胸懷、感恩的心態、奉獻的精神。做人如此,做企業依然。用我們的心去奉獻,以佈施的心態去面對客戶。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此反作用力將感召別人以相同的態度對待。企業的生存依靠市場,利潤來源取于消費者,所以我們對客戶和消費者應心存感激,因為失去了消費者,也就失去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源泉。企業應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回饋消費者,並盡可能回饋社會,佈施社會大眾,企業才能擁有良好的發展。

 

  佈施觀念是佛教思想有利於企業管理的理念之一。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獲致財富,是因為他們在過去透過佈施的行為種下了致富的善因。能舍才能得,能夠行佈施,在心中種下善因,才是能于未來獲得大量財富的人。

 

  此外,員工幫公司賺錢,企業者也應該教導員工如何致富、如何運用財富、以及如何使財富充滿意義。企業經營者將佈施觀念教導員工,就是在教導他們如何造福、為將來種下無量無邊財富種子的方式。若能明白佈施能帶來財富的道理,就能瞭解成功致富的關鍵。

 

  第二、愛語:愛語可以讓人生起信心。佛陀是愛語的實踐者,據經典記載,佛陀每見人來,則曰善男子、善女人,對眾生無不是軟言慰喻,眾生見到佛陀莫不歡欣鼓舞。我們要向佛陀學習,常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讓員工有信心,以慈悲柔軟語來與人互動,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與客戶間的往來,良好的溝通都是打開彼此心靈的鑰匙,更是增強企業凝聚力、親和力的有效工具。

 

  第三、利行:利行是滿足自他所有意樂;利行是自利利他,平等攝受。佛陀在過去世中,為了度化眾生,捨身飼虎,割肉喂鷹,這種難行能行的利他行,莫不是以平等心、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利行也是幫助他人成就諸事,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這都是利行的表現,也就是企業經營所重視的‘服務精神’。對於企業來說就是‘利他經營’,狹義的‘他’指的是顧客、員工、社會和利益相關者;廣義的‘他’則包含一切眾生。企業要從‘企業本位’轉向‘客戶本位’,一切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滿足顧客的要求,這也是佛教的無我思想。

 

  只要我們學習‘自他交換法’的原則,學習以己之樂交換眾生之苦,你就會真正明白眾生的需求。盡自己的能力,以誠懇、歡喜的心去做利益他人的行為,不僅能促進人脈,也能為企業帶來無限商機。

 

  第四、同事:同事是隨己所有智慧及功德為他人說法,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同事是以平等心幫助成就諸來乞者。佛陀降尊就卑,示生娑婆,不舍慈湣,教化頑強眾生,又常分身遍塵刹,攝受眾生,這正是同事攝的最佳明證。

 

  以對方熟悉的立場來與他共事、相處,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無論是工作或修行,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在工作中幫助別人成功,也是給自己帶來成功的機會,主管的職能是指導和幫助下屬完成任務,而員工職責就是努力完成上級的命令,為公司經營獲取利潤。不僅勞資雙方互相資助,同儕間更應互相協助,強調團體業績,創造雙贏的局面。

 

  人生最可貴的,就是‘結緣’。結好緣,就是自利利他,不但讓自己生活愉快,也讓別人生命獲得歡喜。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順利,就要廣結善緣。實行四攝法,就是廣結善緣最好的方法,而且在生活中、工作中就可以做到。一般人工作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賺錢、讓生活更快樂,但沒有一個安然自得的心,即使擁有再多錢財產業,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在家庭、國家、及至全世界等各層面,獲得安樂的唯一根源其實就是利他的慈悲思想,這是企業經營所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企業經營必須以利益眾生為目標,這樣身處其中的人才會心安理得,企業也才能長期穩定經營下去。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88ku&aid=17839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