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劇團創團25周年歷久彌新創團大作《動物園》
撰文╱程如晞
上了大學就超迷舞台劇的女兒芸心推薦,最近果陀劇團將在城市舞台加演五場的這齣創團大作《動物園》很好看,「E」一看到演員卡司~劇場界兩大國寶演員金士傑VS 顧寶明,就立刻跟我說一起去看吧。能全家人在週末一起共享一齣有口皆碑的戲,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喔!趕快去搶票~
台北 城市舞台
2013/01/11(五)19:30
2013/01/12(六)19:30
2013/01/13(日)14:30
2013/01/19(六)19:30
2013/01/20(日)14:30
台中 中山堂
2013/01/25(五)19:30
2013/01/26(六)19:30
台南 文化中心
2013/03/02(六)19:30
據戲迷們反應,這一齣觀眾絕對看得懂的動人舞台劇,可以帶來一場震撼感動的生命體驗。果陀劇場由創團發展至今已邁入25年,當年的《動物園的故事》不僅是一個當代精彩劇作的經典呈現,今年捲土重來更希望藉由作者完整編寫的《在家與在動物園》,回望過往的精采歲月,為果陀下一個里程碑嶄新出發,也讓觀眾再一次深刻感動心靈的時刻。
果陀創辦人梁志民展現累積25年來底蘊渾厚的導演手法,全新詮釋這齣《動物園》,詼諧的對白、巧妙的舞台、燈光投影設計更豐富文本的意象呈現。
更多資訊請參閱:
最初的創作 最衷的熱情
25年前 果陀劇場創團大戲《動物園的故事》熱烈開演,
場場一票難求,於1988年當時掀起令人喜出望外的劇場新浪潮。
1988年首演後深獲戲劇界、媒體界人士一致好評:
★國寶演員李立群評為「一場有深度又精準的表演,值得一看。」
★中國時報:「這齣戲能讓人不吝惜給予熱烈而真摯的鼓掌。」
★資深戲劇教授、作家 馬森:「後荒繆劇的精彩演出:一流的劇作+一流的導演+一流的演員」
★資深戲劇導演、教授 馬汀尼:「夏天公園裏的下午熱度,那種孤絕的存在,那種被制約的生活動態,那些愛和謀害,那些夢想與破滅,一切都被演員給人格化了,緊緊揪住觀眾的情緒,產生一股奇異而動人的力量」
★資深導演、劇評家 黃建業:「此劇充分呈現原著作者筆下孤獨的都市世界。」
故事大綱:
兩台電視、兩隻貓、兩隻鸚哥,外表看似美滿的家庭,這看似普通的夫妻,郭彼得(金士傑飾)和安娜(姚坤君飾),談話間,發現彼此心靈隔閡、溝通斷裂、生活乏味,對此感到迷茫、無措。夏天公園裏的公園椅上還有著午後被曬的溫熱,郭彼得坐在公園椅上,穩重親切有耐性,聽著一位孤獨失意的都市人王基立(顧寶明飾),描述對人際關係的絕望,人與人之間是否也像動物園中動物和動物之間的欄杆隔離著,郭彼得和王基立間,是否也存在那道無形的屏障?這社會是個大動物園,每個人之間是否也有欄杆隔離著呢?
國際當代最偉大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
●愛德華‧阿爾比:為國際當代最偉大的劇作家,作品範圍相當廣泛代表作逾數十部,作品中對於角色之間的詮釋字字精華,並呈現出本身所賦予的張力,深入淺出並深刻烙印在觀眾心中。
●愛德華‧阿爾比1928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為國際當代最傑出的劇作家,1958年完成了《動物園的故事》(The Zoo Story)使他聲名大噪,從此擠身進入美國一流劇作家之林。
●愛德華‧阿爾比迄今於各大戲劇獎項提名、獲獎無數,其中1966年及1975年,兩度贏得美國戲劇的最高榮譽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1963年更以《誰怕維吉尼亞.吳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lf)囊括百老匯的東尼獎(Tony Prize)、紐約劇評人獎(N.Y. Drama Critics Award)以及外圍獎(Outer Circle Award)三個獎項。
●在2011年剛獲得MacDowell Medal「終身成就獎」獎,是第三位獲此殊榮的劇作家。
●2008年,愛德華‧阿爾比於原劇《動物園的故事》(The Zoo Story)前加上全新的一幕《家庭生活》,將此劇改寫成在情感及意義上,皆更完整深刻的兩幕劇《在家在動物園》。
【新聞稿】
果陀劇場創團邁入第廿五年,將重新搬演當年誘發創團的劇作《動物園》。這部來自美國劇作家阿爾比(Edward Albee)筆下的經典,完成於一九五八年,是戲劇系學生必讀之作。廿五年前,它是果陀創辦人梁志民的畢業製作,也是果陀成立的第一部作品。原本僅有一幕的《動物園》,阿爾比卻在二○○九年提筆增添成兩幕劇,故事更為完整。
今年八十五歲的阿爾比,是美國荒誕派劇作家代表,作品屢獲東尼獎、普立茲獎等重要戲劇獎項肯定。阿爾比擅於描寫人性與人際關係的微妙,經常將人物處境遭遇推到極限,同時設定荒謬卻貼近真實狀況凸顯人性。今年五月,綠光劇團世界劇場搬演的《外遇,遇見羊》也是他的作品。
廿五年前,梁志民在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 )的畢業製作,就是執導《動物園》,由郭子、王柏森主演。梁志民回憶,「當時很多師長坐在台下,像是汪其楣、姚一葦,他們都鼓勵我把這戲帶出學校,於是我就糊裡糊塗創了劇團,這作品成了創團作。」
《動物園》原名《The Zoo story》,台灣也有人譯為《動物園的故事》,二○○九年阿爾比增補後,更名為《At Home at the Zoo》,阿爾比也要求未來的演出,只能演出兩幕劇新版。
原劇描述一位看似風光有成的出版商彼得,與孤獨失意的社會邊緣人基立,相遇於中央公園 的一張長椅上,彼此陌生、出身截然不同的兩人開始聊天,彼得惦著家中小貓、小鳥,抱著手上的書,打從心底排斥,所以無法進入基立體驗的世界,無法領略他口中「動物園」的意義。在機鋒處處、夾藏多層意義的對話中,阿爾比直擊人際關係的疏離、社會階級的差距,也流露了對社會邊緣人的處境關注。
新增的內容是彼得與妻子的一段對話,發生在家中客廳。雖是相隔五十年,阿爾比的文字不顯消鈍,仍是一貫冷然鋒利。
劇作從彼得很專心看書開始描述,這對看似感情穩定的夫妻,開始了家常對話,從冷氣機濾網,到彼得學生時代參加的兄弟會雜交派對,乳房、包皮、陰莖、打炮,直白不諱,隱隱刺穿兩人的和平表象。妻子一段話:「我們愛對方是不是愛得太安全了?我們很穩固?我們太……文明?我們難道沒有討厭過彼此?」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池水的炸彈。
梁志民說,阿爾比的劇作寫實又荒謬,溫柔又殘酷,「多了與妻子的那一幕,讓整部作品更加血肉模糊,看得人瞠目結舌。」他說,自己年輕時不是很懂這部戲,「知道他在處理人際關係的往來,但不知背後有更深刻的指涉。」
他分析,阿爾比以兩段對話來處理疏離、冷剖人性,一組是最親密的夫妻,一組是最陌生的路人,兩相對比之下,殘酷卻又真實精煉。
《動物園》由資深演員顧寶明、金士傑與姚坤君主演。
程如晞的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