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致子書(四)~言論的本質在思想,不在數字。
2012/12/09 12:20:23瀏覽394|回應0|推薦6

有人看報,或電視時會知道,所看的新聞,節目,有多少的市佔或收視率的嗎?

在經營管理的時候,才用的上數字,而思想,挺多做到分類佔比,無法以數字來完全表達。

因為你阿公是鄰長的原故,有公家的報紙可看,從小就有閱報的習慣,希望將來你們也會有這習慣,小時看的第一份報紙是中華日報,你們沒聽過吧?我也不確定如今是否還有?總社在台南,那時必看的專欄是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後來,改成了中國時報,看的就是人間副刋了,不過,反而林崇漢的素描,我印象很深,編校刋之後,我就改成聯合報至今,不過,副刋和政經的閱讀就較平均了。

看了這麼些年的報紙,可以告訴你的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品質差到很想不看,但是為了訊息來源,你又不能不看,就這種詭異的關係。

以前的報社強調忠黨愛國的論調,沒言論自由,但因為這樣八股,要發揮,只好往深處去探討,所以文章的深度和用詞上,反而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修為,但是今日的社會講的言論自由,就連阿貓阿狗的話都可引用,那當然畜牲的言論和思想會一起呈現。很正常。,但是呢,忠黨是不必的,但愛國是普世價值。當基本的立場淪落之後,那就不用太奢求有什麼好事發生。

所以,倒不是媒體給了你什麼資料,而是這些資料,你怎麼去分析,而變成自己的心得和思想。這很重要的,千萬別抄媒體的思想,那一定會成人畜不分。

很簡單,就從數字上去反論,市佔和銷售是商業數據,最大的功用在經營管理的上獲利可能,由此說,報社,也只是商業團體,沒賺錢,就會關門。所以商業行為上的手法,一體適用,如果,老板是單純的以事業精神去經經營的話,那麼,所謂的記者,名嘴和作家,也和一般人一樣,一個上班族,上班族的悲哀也都一樣的。

還要再解釋嗎?編輯室公約只是個白手套,老板換成總編輯,以文治文,至少情感比較哥兒們,有事好商量些,但是,總編可沒錢發薪水給記者哦!還是金主算數。總編不領薪水,可有人要當,笑~我也不要呀!

媒體的力量是在共同印象的塑化上,如同,今天環妃傳是個很多人討論的影集一樣,你沒法就此談上兩句,你就落伍了,你就是非群體的一種現象,當然要說人對排斥性的恐慌也随你喜歡。

再仔細想想,談論的人就一定說好看嗎?說難看的也有吧?那有沒有看了不發表意見的呢?所謂的審查?在下筆的那一刻,就先讓記者本身給審查了,這如果你常寫文章,你會感受的到,所以,審查制度的存廢?天大的笑話。

再來看市佔的成份好了,有很多人,一天要看好幾份報紙,公家或公司行號更多如此,相當不準確的一個判斷值,這和一些工廠喜歡用出貨量來做判斷分析,最後一定出問題的情況一樣,對銷售端的庫存量一無所知的冏。

媒體多元的今天,只要不放棄的不斷抬頭,資訊很難被一人或一家壟斷,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苿莉花革命的成功和傳統的媒體一點關係也沒有。人心的覺醒和自主,才是反壟斷和霸凌唯一方式。

我也反媒體壟斷,但方式上,我用我的方式,一點也不贊成你能代表我。

叛亂和改革,可是天差地別,我不想和你同道。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9ccc&aid=711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