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北火車站100(一等站)Y
2012/04/28 15:09:31瀏覽427|回應0|推薦0

20121109東側門

20121109大廳

台北車站位於01100台北市中正區的交會車站的鐵路車站,乃三鐵共構的地下車站。站體周圍也有長途公路客運樞紐站台北轉運站及台北西站A棟、B棟。台北車站不但是全台灣運量最大的車站,也是大台北地區首要的交通樞紐,每日利用車站轉乘的旅客約五十萬人次以上,光是台北捷運的每日進出人次就高達323,966人。

位於台鐵基隆站起28.5公里處的台北車站,歷經多次改建後,現今的站體主建築於1989年9月5日啟用,之後隨捷運、高鐵進駐,形成幅員廣闊的地下街廓,車站周邊亦形成商家、補習班聚集的台北站前商圈。若就連結華山、捷運北門站之廣義「台北車站特定區」計算,其面積可達46.31公頃。

---------------------

沿革

第一代台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於光緒13(1887)年建造,1891年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日本統治台灣後,第一代車站持續使用至1901年8月25日,同年10月房舍租給「汽車會社」作為工廠使用;1908年拆除,但保存屋頂的鋼製屋架。鋼製屋架的24組鋼梁鉚接組中,有11組於1909年成為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工場油漆工場屋頂的鋼製屋架,另外13組也成為客車工場屋頂的鋼製屋架;1939年,台北工場遷至松山後,油漆工場與客車工場皆改作為辦公室;戰後,原油漆工場於1950年拆除,原客車工場則改作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禮堂(闢建市民大道時拆除4組鋼梁鉚接組),禮堂剩餘部分已經被列為古蹟,正在進行修復工作。

第一代車站於1908年拆除後,大稻埕停車場於同年遷至此地。該站原先於1902年2月1日在此地西南方的淡水河邊設站,專營貨運;同年6月1日起兼辦客運;1903年成為淡水線鐵路發車站。1908年遷至第一代車站舊址,並且原地新建日式木造車站;1916年8月17日改為貨運站,客運由同日啟用的北門乘降場接辦;1937年12月1日樺山貨物驛落成後,大稻埕停車場廢止。

  第一代車站
------------------------

第二代車站

為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與考量日本人需求,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台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路」,今 忠孝西路)附近,車站正門開在「表町通」(今 館前路),並與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 國立台灣博物館)遙遙相立。

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隨後並於1908年,在第二代車站斜對面興建當時以設備高級著稱的台北鐵道飯店(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現址為新光摩天大樓)。

原本台北車站也兼辦貨運,但在樺山貨物驛(戰後改名為華山貨運站,已經廢止)於1937年12月1日落成後,貨運又隨之停辦。

第二代車站

後車站

1923年3月6日,另外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當時稱為「裏台北驛」)啟用,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為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

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民間原計畫發起保存後站站房,但1989年9月23日突然被火燒燬。目前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有「後火車站懷舊廣場」(2001年9月落成),該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月台,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柴油客車。

-----------------------

第三代車站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1939年起原地改建為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第三代車站,1941年落成,當時改稱「台北驛」),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台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三代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兩座月台。由於位處市中心,過去公路局長途客運(現在的國光客運)的台北總站即位於前站兩側,加上行經車站附近道路並設站的市區公車、短程客運路線越來越多,大台北地區最大交通轉運站的地位因此逐漸確立;車站建築也成為台北市的交通地標,以及許多北上旅遊、工作或求學的中南部民眾對於台北的重要印象。

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3月1日開始拆除。

第三代車站

--------------
臨時車站

鐵路地下化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三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三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三代車站已經先行拆除,因此台鐵曾於第四代車站啟用前,在第三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使用(2000年拆除,部分民眾誤認為是第四代車站)。

臨時車站

-------------------------

第四代車站(現今車站)

第四代車站於民國78(1989)年9月2日遷入,5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台鐵局辦公室與各地CTC總機室(合併後稱行控中心)也先後搬入。地上6層、地下4層,主體建築長149公尺、寬110公尺、高48公尺。

這是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係仿中國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落成啟用時亦成為台北的新地標,但也由於建築外觀之故被戲稱為「披薩屋」;室內設施佈置特別是一樓大廳,呈現明顯的對稱,加上隨著指標漸多日趨混亂,故旅客迷路事件迄今時有所聞,屢被批評為「迷宮」。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而一樓大廳中央售票房上方則有南北兩面全台僅存,從香港引進的懷舊翻牌式時刻表。

台北捷運台北車站

第四代台北車站興建時,即已經預先建造捷運淡水線車站的穿堂與月台。最初只通車至中山站的淡水線於1997年12月25日延伸營運至台北車站;藍線的月台則於1999年12月24日隨著台北捷運藍線板南線「市政府-龍山寺」段正式通車而啟用。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侵襲,為大台北地區帶來的超大雨量已經達到「四百年防洪頻率」(平均每四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洪水量),遠高於捷運地下段所能承受的「兩百年防洪頻率」。由於防洪設施出現缺口,導致包括台北車站(兩線月台)在內的數個南港線車站嚴重淹水,行控中心緊急撤離(稍晚另成立臨時行控);接下來的數個月,高運量系統各路線地下段必須手動並分段恢復營運(南港線列車自2001年10月27日起恢復停靠台北車站,但淡水線列車仍維持過站不停,直到2001年11月29日才恢復停靠)。

本站兩月台(藍線與紅線)與南港線忠孝復興站是台灣最早設有月台閘門的車站,兩站三月台也是台北捷運高運量段最先增設月台門的車站。

台灣高速鐵路台北站

過去鐵路地下化「萬板專案」中,作為臨時線路興建的台北—萬華段南隧道,早已經預定未來將移交高鐵使用。不過由於現有地下化的台北車站原本規劃為專供台鐵使用,相關單位一度認為有必要在原有的台鐵車站之外,單獨新建高鐵車站,因此並未針對台北車站及週邊的規劃進行修正。但高鐵局重新評估設站計畫後,卻發現難以另行興建車站(南隧道直接連結地下化台北車站股道,附近的地下空間又已經用完)。造成日後台鐵必須交付台北車站四個月台當中,南側的兩個月台、以及相應的四線股道給高鐵使用,且松山—台北段南隧道也必須連帶交付。

台鐵認為自身運量極大,兩個月台不足以應付需求,所以只願意交付一個月台與兩線股道。但許多專家評估後認為:高鐵需要兩個月台才能正常營運。確定政府必須遵守其與台灣高速鐵路公司間的合約後,為了降低交付月台與股道可能造成的衝擊,台鐵先行縮減月台使用,改為現今的運用模式;此外也減少列車班次。後來受到台鐵員工臥軌抗爭(第二次臥軌)影響,又暫時恢復為使用四個月台:南下列車由第二月台到發,北上列車由第三月台到發,第一、四月台則作為臨時月台。民國93(2004)51起配合政策,有償撥交第12月台、南隧道及各樓層部份空間供高鐵營運。

由於高鐵台北站-板橋站段是由交通部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今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負責施作,高鐵仍需就原有設施進行改建,但大規模改建可能會影響到同區間台鐵隧道的正常營運,高鐵車站因此延後啟用。2007年2月1日,交通部核發高鐵台北站-板橋站段營運許可。北上列車自2月14日起延伸行駛至台北站,供乘客下車,但不開放乘車;3月2日之後才開放乘客於台北站上車。由於南港車站尚未啟用,高鐵目前以台北站作為北端之起訖站。

---------

未來計畫

1.桃園機場捷運台北站

政府於2003年決定將桃園機場捷運(當時名為中正機場捷運)收回自建,端點站設置地點也從原本的西門站變更為台北車站。主導機場捷運相關事務的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原本計畫以高架方式興建台北車站—三重站段,並於台鐵車站主體建築北側與市民大道之間的空間,興建地上四層,直接與主體建築連通的高架車站;但台北市政府認為高架軌道可能破壞景觀,且有安全上的顧慮,因而提出異議。

雙方經多次協調後,最終達成協議:台北車站—三重站路段改以地下方式興建,並由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負責該段的設計、施工與台北市轄段土地開發,但台北市政府必須自行負擔採用地下化所增加的工程經費。機場捷運車站設在地下3樓。機場捷運台北車站的興建位置,也變更為承德路、北平西路、延平北路與市民大道(鄭州路)所包圍區域內的C1和D1用地。其中Cl街廓面積為13,078平方公尺,Dl東半街廓面積為18,515平方公尺。

除了地下的機場捷運車站外,地上亦於C1及Dl東半之街廓基地,即機場捷運台北站上方,興建超高層雙塔大樓—台北雙子星,C1街廓之大樓為地上56層大樓,樓高約239.3公尺,Dl東半街廓基地大樓為地上76層大樓,樓高約318.5公尺。兩大樓中間以空中平台相互連通。建築外觀由日本建築師槙文彥設計,最快將於2016年完工。

2.

有鑑於現有台北車站站房完成已超過廿年,由於當年設計未有長遠考慮,其進出站動線、設施已經不能滿足捷運、高鐵、公路客運等甚至未來機場捷運引入帶來的龐大旅客需求,故自2010年底起配合台北新世界地下街工程,率先完成「地下一樓東側人行通道新建工程」及「地下一樓西側人行通道貫通工程」,作為整個改善工程的開端。此外,除了針對消防設施、化妝室改善及大廳屋頂翻修外,現有置於站房中央的台鐵售票設施已經於2011年9月19日西移,騰出空間作展演場地之用。全部改善工程預定至2012年6月完工,總經費約8到9億元新台幣。

台北轉運站(京站)---臺北西站A棟--臺北西站B棟---台北地下街Y 中山地下街R  台北地下街M ---桃園捷運機場線(施工中)A1(站外轉乘) 

臺灣鐵路環島之旅-東部幹線 (樹林→臺東)/宜蘭線部分(樹林→蘇澳)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