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台北製糖所 (萬華倉庫)史蹟
2018/08/19 16:52:41瀏覽1387|回應0|推薦0

在清治時代,茶、糖、木材是艋舺地區的主要產業,而下崁(今大理街附近)自清朝中葉,私人糖廍就極為盛行。當時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榨蔗成汁,並以蔗葉生火煮成焦糖。這也是本地被稱作糖廍的由來。

進入日治時代後,總督府推動「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由於各糖廍規模不大且產品品質不一,遂逐漸收購私人糖廍,而進行大型集約化的經營模式。除引進國內財團投資台灣製糖業外,並以關稅壁壘抑制廉價外糖。台北製糖所前身為清末楊埤、楊碧山父子經營的「電器製糖工廠」。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8月25日,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與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熊徵等人成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收購電器製糖工廠,為北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林熊徵是監事中唯一的臺灣人。四十四年(1911年)1月選定艋舺下崁莊下石路(今中國時報總社、華強社區一帶)設置臺北製糖所,此處為新店溪、大嵙崁溪合流點,又與鐵路連結,水路運輸利於集散輸出,也具有水道設施,適合製糖與運送。3月臺北製糖廠開始動工,4月6日由臺灣神社神官舉行「地鎮祭」,6月15日舉行上棟儀式。12月17日,台北製糖株式會社舉⋯⋯行試運轉典禮,當時與會人有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板橋林家林鶴壽、艋舺仕紳吳昌才等;當日試榨的蔗料來自士林、錫口(今松山)的蔗園,在20日製成「初糖」一瓶,與「初穗」共同獻納台灣神社。
臺北製糖所的廠區內因職務而區分為宿舍、招待所、蔗田、發電廠、製糖廠以及鐵道系統等,規模龐大。同時具備農務、公務及商務功能,亦對當時居民的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臺北製糖所的糖廠是鋼筋建物,煙囪高135尺,是當時(1911年)臺北市最高的建物。現今糖廠、煙囪等皆已拆除,僅存3棟倉庫與貨運月台。台北製糖所種植甘蔗原料的區域,除了下崁、大加蚋附近之外,尚包括台北與桃園兩廳總面積27594甲,大都分布在大嵙崁溪(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沿岸,並自建鐵路用以運蔗,總長41,834公尺。其中廠區附近有一座橫跨大嵙崁溪(大漢溪)的木造橋梁,運送板橋、樹林、三峽一帶採收的甘蔗至臺北製糖所。
倉庫古蹟以紅磚堆砌,利用大跨距木桁架撐起倉庫所需的空間。東側的B、C棟倉庫具有特殊的M字型屋頂,A棟雖無M字型的屋頂,但其跨距仍相當的大,且具有磚砌的拱門及梯形柱。倉庫外牆曾經繪有大幅的糖廠景象畫。B棟目前還保有貨車的卸貨平台,以TR磚砌成,長達50公尺、寬20公尺,推估是當初糖業鐵路載運原料的古月台。園區內展示隸屬於溪湖糖廠的843號日立牌機車,並加掛平車、蔗箱車與守車。西側闢有種植不同種類甘蔗的象徵性甘蔗園。
四十五年(1912年)1月16日,台北製糖株式會社首度展開製糖作業,每日壓榨甘蔗量為700公噸。為當時大台北地區唯一的製糖所。
大正五年(1916年)9月1日,台北製糖株式會社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大正六年(1917年),臺北製糖所開始使用甘蔗細烈機,是台、日首度使用該機器的製糖廠。大正七年(1918年)4月27日艋舺停車場舉行落成典禮,並建造一條幹線至臺北製糖所的倉庫以便甘蔗運送,長530公尺。後又增設2條支線。大正九年(1920年)臺北製糖所開始以碳酸法製造純度較紅糖高的白糖,主要輸出至中國。大正十三年(1924年)臺北製糖所與其他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的各糖廠開始栽植含糖率較高的爪哇大莖種甘蔗。後因大平洋戰爭爆發,戰事吃緊,徵招丁男投入戰場,產糖量逐漸減少。昭和十八年(1943年)總督府禁止製造耕地白糖,原設備移轉至戰力化工廠,臺北製糖所宣布廢止,廠房設施也逐日拆毀。但臺北製糖所在大正十九年(1944年)年初仍有榨糖作業。大正二十年(1945年)台北大空襲時,盟軍以製糖所的高聳煙囪為轟炸目標,卻誤中同樣具有煙囪的中央湯(位於今環河南路與和平西路口圓環)。

光復後
1946(民國35)年6月1日,臺北製糖所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隸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分區。1947(民國36)年,臺糖設立萬華倉庫,成為統管臺糖物料運輸與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節點,包括現今之3棟糖倉與其他4棟倉庫。倉庫用以儲存銷至北部剩下回銷台北的糖,部份存放從日本進口的物料。但附近以糖廠為中心的相關產業如化學、化工、食品加工與紙業等中小型工廠仍然盛行。1940年代《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接收倉庫展開報業,吸引週邊印刷業的聚集。1955(民國44)年後,臺糖陸續將部分廠區土地售予徵信新聞報與臺灣電力公司。1960、70年代起鐵路運輸之便吸引了成衣批發業的聚集。1973(民國62)年臺糖配合臺北市政府萬大計畫工程,拆除臺北製糖所的鐵路支線,改以卡車運輸。1979(民國68)年臺糖拆除糖廠煙囪、倉庫與民宅,並與臺北市政府合建國宅、臺糖員工宿舍。至此臺北製糖所僅存3棟倉庫與月台,由於台糖作為發貨倉庫,仍繼續使用,故能維持較原始的面貌。
1997(民國86)年台糖原欲將倉庫與月台拆除,將土地租予西園醫院興建老人安養院,遭到附近居民反對。1998(民國87)年7月1日台北市民政局組成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李乾朗等六人小組,鑑定其為產業特色的歷史建築,李乾朗表示:「大理街居民願意保留老社區的文化,不僅可以找回過去的人情味,更重要是古蹟不應凍結,而應加以活化利用!」。經一連串行動與抗爭後,台糖放棄原定計劃。台北市政府將月台與倉庫的基地將一分為二,屬於C1街廓(公二公園)的部分,以容積移轉的方式取得,不足部分採編列預算徵收,並配合《中國時報》回饋建造簡易公園;屬於C2街廓部分,仍為台糖所有。2000(民國89)年初,台北市市長馬英九、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陳威仁與萬華區區長徐漢雄等官員巡視大理街時,基於尚未徵收的糖廍文化園區預定地上荒煙蔓草、蚊蟲滋生,乃主動向台糖提議先行作簡易綠化。
艋舺甘蔗季 編輯
自2000年起,糖廍文化園區每年皆舉辦「艋舺甘蔗祭」文化季。有點燃甘蔗祭壇聖火、甘蔗舞表演、「糖詩」朗誦、剖削甘蔗比賽與甘蔗大胃王比賽等活動。
2003(民國92)年9月23日台北市政府指定倉庫與月台為直轄市定古蹟。2008(民國97)年由臺北市文化局進行建築修復與展示設置。臺北市文化局於2010(民國99)年邀請明華園進駐臺北製糖所舊址。但明華園於2011(民國100)年4月將區域內的舊月台拆除部份,引發當地人士不滿。同時發現月台由TR磚砌成,表層再敷上水泥所建造。臺北市文化局後決定修復該月台,要求明華園負擔費用。並於2011(民國100)年9月25日以「糖廍文化園區」名稱正式開幕,並設置公園與地下停車場。其中A棟倉庫作為展覽館使用,規劃「糖倉開門」糖業文化特展,介紹台北糖廠的歷史及城西產業發展軌跡。B棟倉庫作明華園排練場使用。

http://twrc.idv.st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6331038&aid=11429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