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革命軍部史-中國抗日戰爭
2017/10/31 22:41:37瀏覽445|回應0|推薦0

中國抗日戰爭,或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日語:日中戦争),指20世紀初期大日本帝國侵略中華民國之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抗日戰場主要位於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緬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抗戰」時間,若從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算起則有八年,因此常稱「八年抗戰」;中共將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歷時十四年,因此中共稱為「十四年抗戰」。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北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滿洲國」。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不久華北淪陷,中日全面開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義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自1895年占領中國的所有領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國對日本發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投降,中日戰爭告終。

國民革命軍部史-中國抗日戰爭-參戰方

 --------

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製造牡丹社事件,事後與清政府簽訂《北京專約》。1878年,日本設立直屬於天皇的參謀本部。18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在各種因素之下,日本對外擴張,確立「大陸政策」。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滿清政府求和,訂立《馬關條約》,依照條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賠款二億兩白銀,割據台灣全島、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並開四處商埠與日通商;隨後,俄國立即聯合德國、法國等,要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滿清政府,增加賠款3千萬兩,此為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因此種下日俄之間仇恨,而引起1904年之日俄戰爭。

1900年,中國發生庚子拳亂,引起八國聯軍事件。中國紛爭不斷,積弱不振,成為日、俄兩國覬覦侵奪目標。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與日本訂立《樸次茅斯和約》,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有各種優越利益,及監督保護之權;俄國將旅順、大連讓與日本;俄國築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其支線,及附屬利益讓與日本。

1911年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成立後,並沒有結束中國國內的混亂,各軍閥受不同國家和勢力支持,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期。

1914年6月,歐戰爆發,8月,日本因與英國同盟關係,對德國宣戰;中國則宣布中立。日本第一步即以參戰國姿態出兵山東半島,奪取德國租借地;進而兵臨濟南,佔領膠濟鐵路全線。日本隨後在龍口登陸,竟完全越出租借地區,以及中國政府所劃之日德交戰區域,進佔濰縣,兵臨濟南,其間日軍徵收物資,役使人民,把中國視同敵人一般,直到德國在青島守軍完全降服後。

1915年1月7日,中國北洋政府認為戰事已告一段落,照會日本駐華公使置益,要求日本撤兵。日本大隈重信內閣訓令駐華公使答覆中國日本拒絕撤兵,另外再令其向袁世凱直接提出分為五號之《二十一條》要求。1月18日,五號《二十一條》條約由日本駐華公使親手交到袁世凱手裡,打破國際慣例。5月7日,袁世凱政府承認日本二十一條要求。

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殺害中國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17人。

1925-1937年,袁世凱逝世後,各地軍閥割據,南方各行省逐漸脫離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最先成立於廣州,日後隨著北伐的推進而遷移至不同的城市,最終定都於南京。共產黨因北伐撒退延安。

局部戰爭(1931年-1937年)

東北抗戰

1931年6月19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策大綱》,決定在一年內侵佔中國東北,旋命令關東軍執行。關東軍、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在東京策劃入侵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6月25日,為進犯中國東北尋找藉口,日本製造「中村上尉事件」。1931年7月1日,日本警察在萬寶山地區屠殺中國農民,製造「萬寶山事件」,並煽動朝鮮排華。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動用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7月6日,張學良密電東北政務委員會:「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為周旋」。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以「銑電」密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不過這類說法遭到張否認,至今也查無相關跡證。1931年9月6日,張學良從北平發「魚」電給東北邊防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與東三省政務委員會代主席臧式毅:「查現在日方對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同日,日本在東北召開領事會議,準備發動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變」,攻打瀋陽北大營中國駐軍,「九一八」事變爆發。當夜11時15分,日本關東軍自動將南滿鐵路柳條溝段鐵橋炸毀,誣指為東北軍所為,開始攻進瀋陽北大營。時張學良方滯留北平,嚴令駐軍王以哲旅不作抵抗,日本軍遂於9月19日晨6時佔領瀋陽。東北三省遂全部失陷。

上海事變

第一次淞滬會戰,發生於1932年1月28日,又稱「一二八事變」,日方稱「第一次上海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日方為轉移國際視線,並壓迫國民政府屈服,在上海不斷挑起事端。1932年1月28日晚11時半,日本海軍司令官鹽澤以發動事宜準備就緒,乃命日軍向上海閘北區、虬江路、青雲路、天通菴等地進犯,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以守土有責,遂奮起抵抗。淞滬抗戰開始[24]:296。2月1日,日本軍艦砲轟南京;2月4日,國民政府召集各界領袖,在洛陽舉行國難會議,惟軍政負責人仍留南京,至12月政府正式遷還[12]:61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國工農紅軍由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和紅四軍分別由會昌和石城向贛州進軍,2月4日抵達贛州城東外五里亭和城西南郊,贛州戰役爆發(贛州戰役是1932年2月4日至3月7日,一二八上海抗戰是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等兵力被中國工農紅軍牽制在江西無法調往上海支援抗戰。2月8日,以最精銳之第八十七、八十八兩師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五軍,馳滬增援,仍以第十九路軍名義加入戰鬥[32]:99。2月14日,張治中奉命率第五軍到上海增援[24]:296。陳銘樞第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率領下奮起抵抗[33]。日軍三度增兵,四易主帥,前後出兵10萬人,戰線延及吳淞、太倉、嘉定一帶,日機並轟炸蘇州、杭州,軍艦亦逼近南京威脅[33]。3月2日,第十九路軍因後援不繼,蔣光鼐、蔡廷鍇、戴戟發表撤退通電[24]:296

戰役歷時33天,3月2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第十九路軍腹背受敵,被迫全線撤退;其後日軍佔領真如、南翔,宣布停戰[33]。3月19日,中國在上海英國領事館與日方舉行會議,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五款[32]:100。主要內容如下:劃上海為非武裝區,規定中國在上海至蘇州、崑山地區無駐兵權,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在該地區則可以駐兵[24]:297。日軍返回戰前原駐地,國軍暫留現駐地位[12]:611。5月19日,蔣下令調十九路軍開往福建剿共[24]:297。是役參戰日軍約6萬人,國軍約7萬人,武器雖遠遜於日本,仍能力戰月餘,士氣民心之旺,博得各界贊佩與同情[12]:611

滿洲國成立[編輯]

1932年1月16日,鄭孝胥、臧式毅等在瀋陽舉行「滿洲善後大會」,籌備組織日本傀儡「滿洲國」[32]:101。3月9日,傀儡組織舉行「建國」典禮,以溥儀為「執政」,定年號為「大同」,設偽都於長春(改名為「新京」),重要機關或由日本人任顧問,或由日本人充要職[32]:101。鄭孝胥任國務總理[24]:296。由駒井任「國務院」總務廳廳長,總攬大權,日本人分任次長及司長把握主權,各機關均有日本人[21]:28。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於是時對外國干涉提出威嚇[21]:29。6月14日,日本政府對「滿洲國」予以承認[21]:29。8月8日,日本派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特派全權大使及關東長官,其權力等於總督[21]:29。9月13日,日本武藤信義為「大使」,於9月15日與其「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協定書」,許日軍駐紥東北,確認日本人在東北之權利與利益[32]:102。於是攫取東北鹽稅、郵權,及關稅,東北同胞遂淪入日本人鐵蹄之下[32]:102

由於國際社會對日本在中國東北侵略態度放任,日本扶植「滿洲國」傀儡政權得以出籠[33]。1934年3月1日,「滿州國」發布日人代擬之「滿洲國組織法」[32]:101。溥儀在長春由「執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24]:297

長城抗戰[編輯]

1933年1月1日,日軍進攻山海關,中國守軍何柱國所部安德馨營英勇抵抗,經兩晝夜激戰,全部殉國[24]:297。日本關東軍在山海關炮擊榆縣城,中國守軍奮力還擊,與日軍巷戰[34]。1月3日,日軍攻陷山海關[32]:100。隨後日軍加緊西進,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部署3路進犯熱河,東北軍守凌源腹背受敵,退守長城要塞喜峰口[34]。3月1日,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扣留軍用汽車偷運鴉片輸送天津,3月3日夜竟率所部滿載私物潛逃[32]:101,不戰棄守承德[24]:297。3月4日,日軍以120名騎兵先頭部隊佔領承德[24]:297,熱河各地隨之陷落[32]:101,日本將熱河併入滿洲國[35]:8

1933年3月8日,政府通緝湯玉麟,命軍政部長何應欽駐節北平,馳調國軍北上增援[32]:101。3月9日,日軍搶佔喜峰口,傍晚,奉軍長宋哲元令,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兵跑步馳援抵達戰場;考慮到日軍日間火力優勢,宋哲元派趙登禹帶隊夜襲,並將第三十八師董升堂團也交趙登禹指揮[34]。3月10日,第二十九軍趙登禹旅在喜峰口與日軍激戰[24]:297。3月11日深夜,趙登禹親自帶「大刀隊」500人只帶大刀和手榴彈分兩路雪夜行軍,於3月12日凌晨夜襲日軍,砍死砍傷逾千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500名大刀隊員僅23人生還[34]。此後,日軍繼續進攻,突破中國守軍的長城防線[35]:8

1933年5月,日本關東軍派遣偽軍劉桂堂部、張海鵬部、李守信部,共約1萬6千多人向察哈爾進攻[36]:126。5月26日,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24]:297。5月31日,黃郛遣代表熊斌與日方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協定》[32]:101。6月22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康保[24]:297。一個月後,偽軍反攻重占多倫[36]:131-135

華北事變與綏遠抗戰[編輯]

中山水兵射殺事件日語中山水兵射殺事件

1935年4月起,日軍開始積極策動「華北自治運動」[37]。6月27日,察哈爾省政府代主席秦德純接受關東軍特務長土肥原賢二之條件,撤退張家口駐軍及中國國民黨黨部,解散排日機關,協助日本人在內蒙活動,允許不向察哈爾省移民,是為「秦土協定」[12]:634。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達成《何梅協定》[35]:11。從此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繼駐平政務委員會之後,同歸終了,國民政府失去對河北省之統馭力[12]:634。土肥原賢二催宋哲元與商震宣布自治[12]:637

11月,土肥原賢二操縱多個漢奸組織聯名致電北平宋哲元、河北商震、山東韓復榘、山西徐永昌、綏遠傅作義、察哈爾張自忠等,要求開放政權,允許「自治」[38]。11月24日,河北省薊州密雲區兼灤州榆關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在日軍唆使下[12]:637,在通縣通電全國,宣布脫離國民政府獨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12]:637宣告成立,殷汝耕擔任「委員長」[37]。12月25日,殷汝耕又宣布將「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組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25縣[12]:637,自任「政務長官」[37]。1937年7月,日軍相繼攻陷北平、天津,在日軍指令下,冀察政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席王克敏等人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也被併入[37]

1936年5月12日,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孫、察哈爾省原政府委員德穆楚棟魯普親王(即德王)在日軍支持下,宣布成立「蒙古軍政府」並自任「總裁」[37]。11月,德王自組織內蒙古軍政府,「西北蒙漢防共自治軍」改稱大漢義軍,並一再侵攻綏遠。1936年11月26日,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部克復蒙軍盤踞之百靈廟,是五年來中國首次攻勢。戰爭最終以晉綏軍大獲全勝而告終,大漢義軍在此次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並最終被撤銷編制,日本方面因為此次嚴重失利而減少了在總攻中使用日偽軍的次數。陳誠率軍赴援,稱:「人所待我者為不戰而屈,今後我決戰而不屈。」

安內攘外

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李濟深任主席,廢除中國國民黨。11月21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及工農紅軍曾與福建省政府及第十九路軍訂立同盟協定,雙方停止軍事行動;第十九路軍允盡力消滅福建與蘇區間一切障礙勢力,雙方恢復商品貿易,並採互助合作原則;福建省政府及第十九路軍贊同福建境內革命之一切組織之活動。

1935年12月9日,學生1,000餘人出動示威,反對自治運動,要求停止一切內戰,與軍警衝突,數人被捕。1935年12月18日,國民政府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對抗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日本軍方所期盼之「自治」政府完全失去設立之根據,土肥原擾攘數月之分離華北陰謀只得暫時擱置。1936年5月,日本破壞海關緝私,並增兵華北,中國一再提出抗議。

1937年7月31日,蔣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只有抗戰到底,與倭寇死併。8月初,蔣復宣示抗戰方針,隨時隨地抵抗,使日本人戰而不取;各地重要軍事將領,如廣西白崇禧、山西閻錫山、四川劉湘、雲南龍雲、中共朱德等,不論以往與蔣有何意見,均會集南京。

8月12日,中國中央政府決設置國防最高會議,推蔣為陸海空軍總司令,以軍事委員會為統帥部。國民政府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推蔣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率全局,領導對日抗戰。中國國民黨臨時常務委員會決定成立國防最高會議,以蔣為會議主席,授權他可以超越日常程序處理一切事務。8月14日,國民政府宣布自衛抗戰。8月16日,改以蔣為大元帥,組織大本營;南京失守後,大本營撤銷,仍由軍事委員會總攬軍事。

8月19日,蔣發表紅軍改編命令。8月20日,中國劃分南北各戰區;蔣下達大本營第一、二號訓令,頒布《國軍戰爭指導方案》和《國防作戰指導計劃》:聲明決心維護中華民族生存和國家領土完整,對於入侵的「敵國倭寇」「以武力解決之」,提出「以達成持久戰為基本主旨」,確定戰爭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明確大本營的組織系統,將中國軍隊分為5個戰區。

 

8月22日,陝北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總、副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轄3個師(第115、120、129師),計3萬人,師長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副師長為聶榮臻、蕭克、徐向前,政治委員聶榮臻(兼)、關向應、鄧小平。9月22日,江南紅軍合組為陸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葉挺、項英任正副軍長,轄4個支隊,計1萬餘人,支隊長為陳毅、張雲逸等。

9月22日,中共中央發表《共赴國難宣言》[32]:121。中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44]:323。9月23日,蔣中正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成立[20]:355-357[43][44]:323

全面抗戰與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1938年)[編輯]

七七事變與平津作戰[編輯]

1937年7月7日晚間11時,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拒絕日軍的要求,在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下,日軍包圍盧溝橋,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奉命率團反擊,是為盧溝橋事件或七七事變[20]:307-308。日本則稱為「北支事變」[20]:317

7月17日,蔣發表《對於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第二次廬山講話),正式表明準備全面抗戰的方針[20]:328-329。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及紅軍將領,請蔣嚴令第二十九軍保衛平、津、華北,動員全國海陸空軍,驅逐日寇出中國,紅軍願在其領導之下為國效命[12]:662。中國共產黨首要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聯名電呈蔣,願在領導之下,為國效命[32]:120-121。蔣之嚴正表示得到中國各地勢力支持,陝北中國共產黨及紅軍、四川川系、廣西桂系、山西晉系、西北馬家軍、雲南滇系等軍政將領一致表態擁護南京國民政府,要求共同抗日[20]:330-332

日軍並於7月25日攻占廊坊車站[20]:334。月底,日軍進佔天津、北平,第二十九軍主力退守保定一線,餘部由張自忠率領接受日軍條件而困居北平,平津作戰結束[20]:335-344

日軍動員攻打中國[編輯]

1937年8月8日,日本曾擬有《停戰條件》及《國交調整案綱要》,準備談判[12]:663。8月15日,日本正式下動員令,編組上海及華北派遺軍[12]:664。8月28日,日本宣布封鎖中國港口,對沿海一帶,中國苦無海軍,僅由陸軍固守[21]:75。日軍曾砲轟廈門[21]:75。9月6日,日軍攻赤灣,威脅香港,日艦巡行於伶仃洋面,港粵航行陷於停頓[21]:75

華東戰場、上海南京陷落[編輯]

1937年北平蘆溝橋事變後,蔣為長期作戰,將日軍入侵方向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同時也為引起國際社會注意日本侵華,在上海主動攻擊日軍;中日兩國不宣而戰,由地區衝突真正升級為全面戰爭[33]。7、8月之交,中國部分軍隊已開抵上海附近,並計劃封鎖江陰要塞,使長江日本船艦無法逃脫;行政院秘書黃濬受日本收買,洩露消息,漢口一帶日艦、日僑先期退出[12]:663-664。7月中旬,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建議東京,不宜將戰場局限於華北,應同時攻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國兵力,制其死命[12]:664。7月下旬,長谷川清藉口陸戰隊1名失蹤,布防上海閘北[12]:664。8月9日,中、日士兵在上海機場衝突[12]:664

淞滬會戰[編輯]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淞滬會戰揭幕。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首場大型會戰,是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之戰役。中方稱「八一三戰役」,日方稱「第二次上海事變」。中日雙方約有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3個月,日軍宣布死傷4萬多人,國軍統計死傷30萬人(日軍死傷實則近10萬人)。上海日軍初僅陸戰隊1萬人,中國陸軍4萬人,猛勇進攻,空軍轟炸日本軍艦;此後雙方陸續增兵,國軍雖不惜犧牲,終不抵日本砲火。

日軍機13架轟炸杭州。日本軍機分批襲杭州及廣德機場,時國軍第四大隊各機甫自周家口抵筧橋機場,即緊急升空作戰,由大隊長高志航率機27架,分途攔截,結果擊落日軍九四式轟炸機3架,後世稱八一四空戰。中國可供作戰飛機僅220餘架。中華民國空軍分批出擊上海敵軍事據點及船艦,並以驅主力防衛首都南京。

9月中旬,國軍退守第一預備陣地;日軍約10萬人,國軍約30餘萬,制空權則在日本之手。第一批投入的精銳部隊折損過重開始撤下整補,並且由各地軍閥部隊開赴前線換防;然而足以讓國府精銳部隊受挫的日軍,換上戰力有限的各路雜牌軍後連維持防線都很吃力,只能轉入防守姿態拖延日軍攻勢。戰役後期,國軍敗退,上海將失守。由於國軍抗敵悲壯,死傷極為慘烈,戰史學家喻之為「血肉磨坊戰爭」,甚至被喻為「中國版凡爾登戰役」。9月下旬,國軍退守第二預備陣地;10月26日,主要陣地失陷,退向上海西部。蔣下令精銳第八十八師留守掩護,師長孫元良則命令第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率領由約430人組成一個加強營,固守四行倉庫;他們從此成為上海「孤軍」。10月,國府決議遷都重慶。

11月5日,日軍成功登陸上海南岸金山衛。日軍2個師(第10軍)登陸杭州灣,國軍全線西撤。11月9日,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之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金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11月12日夜,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33]。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言,決不為城下之盟,本日起移駐重慶,「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12]:664由於苦戰之後,實力喪失十之六七,無法遏止日軍前進,預設之長江至蘇州、嘉興及江陰至無錫國防線不守。除軍隊耗損,淞滬會戰後期毫無章法之撤退令戰線完全崩潰,令日軍得以長驅直入,間接導致南京保衛戰提早開戰。

南京保衛戰[編輯]

1937年12月8日晚,日軍全線突破中國軍隊的外圍防線,直逼南京城[48]:99。 12月12日,中國首都南京陷落,12月24日,杭州繼之[12]:665。12月12日下午5點,唐生智下令中國南京守軍「突圍」。12月13日南京失守後,日軍遂進行震驚世界之「南京大屠殺」[33]。日軍進入南京後,大肆劫掠、姦淫、屠殺,被擄官兵、平民婦孺,或遭集體掃射或被砍死,為時一週[12]:665。日軍用繩索,將數百名徒手士兵或民眾捆綁在一起,用機槍掃射,或用汽油焚燒[49]:31-32。12月17日,中支那方面軍舉行南京入城式[48]:103。而根據日本陸軍內部資料,自1937年11月上旬至12月13日止,日本華中方面軍總共死傷兩萬六千多人[50]

華北戰場、太原陷落[編輯]

平綏鐵路作戰[編輯]

華北日軍占領北平後[12]:665,計劃進一步占領華北、山西北部和綏遠。一方面以主力沿平漢鐵路進攻河北保定、滄州、石家莊、德縣一線。另以一部在主力右翼,沿平綏鐵路北攻南口[12]:665。1937年8月初,日軍編成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聯合中國駐屯軍一部沿平綏鐵路東段進攻察哈爾,以「解除對中國駐屯軍後側及滿洲國境的威脅」。中國任命傅作義為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加強防禦華北,負責平綏鐵路東段。8月7日,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進入南口陣地。日軍在關東軍參謀長坂垣策劃下,以相當大兵力主攻南口,中方由湯恩伯部之王仲廉師苦守,8月9日,日軍開始正式攻擊[21]:94。察哈爾境內日軍南攻張家口,激戰16天,8月下旬,南口失守,張家口亦陷[12]:665。日軍並攻陷懷來和延慶。8月29日,日軍兩支部隊在宣化會合,防禦平綏鐵路西段的中國軍隊面臨夾擊危險,遂分頭撤退。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隨即在偽蒙騎兵協同下沿平綏鐵路向西繼續進攻。8月31日,日軍中國駐屯軍與到達的國內援軍編組為華北方面軍、第1軍和第2軍[48]:82,連同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在內,日軍用於華北作戰部隊合計約37萬人。9月,日軍為確保華北主力側翼安全,以第5師團、察哈爾派遣兵團分東、西兩路從北面進攻山西。日軍進陷山西大同[12]:665。9月13日,李服膺部在天鎮、陽高一線守護不力,大同棄守[21]:95。9月中旬,日軍逼近內長城,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與察哈爾派遣兵團進行協同,欲殲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平型關、雁門關一線組織防禦。

太原會戰[編輯]

9月24日,日軍攻占重鎮平地泉。第八路軍朱德部奉命增援,與山西王靖國部配合兩方夾擊[21]:96。9月25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被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以東設伏,經過激戰,該部日軍1,000餘人被全殲,並繳獲大批軍用物資[44]:323;擊毀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51]。甫經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之紅軍林彪師會同晉軍、陝軍重創4,000日軍於晉北平型關,為中國在北戰場之首次勝利[12]:665。9月26日,中國軍隊殲敵一個聯隊,日軍向蔡峪口潰退,中國軍隊繼伏重兵於平型關之土溝,待其增援之兩聯隊經過,盡予以殲滅,遂成平型關大捷[21]:96。蔣致電嘉獎[44]:323。9月26日起,日軍於連雲港與中國軍隊發生炮戰,圖在墟溝登陸[21]:75。9月27日,中國軍隊乘勝攻靈丘,兩敗日軍[21]:96。10月2日,日軍佔領連雲港外東西島[21]:75

1937年10月初,衛立煌率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從河北石家莊轉赴晉北增援,並負責指揮忻口會戰[48]:87。忻口正面中國守軍與處於日軍後方第十八集團軍密切配合,多次重創日軍,使日軍在晉北苦戰[20]:434-452。10月26日,日軍左縱隊進抵娘子關側後,中國守軍主力倉促後撤,日軍當日攻破娘子關,並追擊潰退的中國守軍[48]:91。中央軍及晉軍破之於忻口,軍長、師長戰歿,而戰地不為之動[12]:665

10月,日軍一支西陷綏遠省城歸綏,一支南犯太原[12]:665。11月2日,晉東方向日軍占領昔陽,形成與晉北日軍會攻太原之勢,忻口中國守軍當夜南撤保衛太原[20]:470-475。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命令主力撤至太原以南,以傅作義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守太原。日軍改自河北攻晉東;11月9日,日軍佔領太原[12]:665。南口之戰告一段落後,日軍循平漢鐵路南下:9月,攻陷河北保定;10月,攻陷石家莊;11月,攻陷河南安陽;另一路由津浦鐵路南下,攻陷魯南德州[12]:665。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不戰而走,12月27日,放棄濟南;青島以陷於海陸夾攻,守軍於炸燬紗廠後西撤[12]:665。1938年1月14日,經國民政府法院將其判處死刑,之後槍決[52]

華東戰場、徐州陷落[編輯]

2月,津浦鐵路北段日軍(華北方面軍)深入魯南,南段日軍(華中派遣軍)越過淮河,企圖合犯徐州[12]:665。3月,南來日軍進攻臨沂,為時8日,傷亡頗大[12]:665。徐州東北台兒莊攻守尤為激烈,為時4週;中國以4倍兵力,截斷日軍補給,殲其16,000人,日軍於4月7日後撤,證明其並非無敵[12]:665。3月16日至4月15日之「台兒莊會戰」,中國軍隊約29萬人和日軍約5萬人在徐州台兒莊激戰一個月,中方傷亡5萬餘人,斃傷日軍2萬多人;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曾3次赴徐州視察督戰[51]。南京失守後之士氣為之重振,人心尤為興奮[12]:665。日軍改向山東、河南之交與安徽北部進攻[12]:665。5月,國軍放棄徐州,戰場移於豫東[12]:665

1938年6月5日,國軍不守開封[12]:665。國軍掘毀鄭州以東花園口黃河堤防,洪水向南泛濫,人民損失慘重[12]:665-666。總計淹沒40餘縣,河南民宅沖毀140餘萬家,陸沉800餘萬畝,安徽、江蘇耕地陸沉1,100餘萬畝,傾家蕩產者480餘萬人[12]:666。日軍進攻鄭州、南窺武漢之企圖為之滯延[12]:666

華中、華南戰場[編輯]

武漢為南京撤退後最高統帥部所在地,亦為日本次一攻擊目標[12]:666。1938年2月以來,日本空軍不斷轟炸,遭到堅強抵抗:2月8日,中國空軍及蘇俄義勇軍擊落日機14架,中國大隊長李桂丹戰歿;4月29日,擊落日機21架,中國損失9架,蘇俄損失2架[12]:666。6月15日,日本海軍溯長江西上攻陷安慶,會同陸軍突破江西馬當要塞[12]:666。7月25日,九江失守,武漢外圍會戰開始,日軍分3路前進[12]:666

9月底,日軍主力第106師團孤軍深入到江西九江德安縣萬家嶺地區,國軍第九戰區部隊由薛岳指揮下屬10萬將士,在南潯鐵路戰場與日軍約28,200人激戰13晝夜,殲敵1.4萬,日軍前所未遇重挫[51]。國軍取得萬家嶺大捷,使日軍第106師團幾近覆滅,是武漢會戰中取得的最大勝利。10月12日,日軍4萬人登陸大亞灣,10月21日佔領廣州[12]:666。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和單純防禦之戰略方針,致使中國大片土地相繼淪陷[53]:472。1937年12月14日,冀察政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席王克敏等人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併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37]。尤其是武漢失守以後,抗日力量嚴重削弱[53]:472

中日相峙(1938年-1941年)[編輯]

分而治之[編輯]

1937年,「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成立[37]。1938年3月28日,北洋軍閥段祺瑞心腹梁鴻志任「行政院長」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37],並與日本訂立條約[54]:21。1939年9月1日,日本人將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和察南自治政府合併,在張家口成立「蒙古聯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稱「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德王任「主席」[37]。1940年3月29日,汪精衛政權成立於南京,汪精衛自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長,主席之位為林森預留[35]:15;陳公博、周佛海等分據要津,「維新政府」取消,北平「臨時政府」改名「華北政務委員會」,由日本直接控制,非汪之權力所及[12]:679

日本侵略中國時,曾打著「反對共產主義」旗號,多次與國民政府接觸,希望同蔣合作,分化中國士氣與國際影響力,但是蔣中正與國民政府沒有屈服。日本作戰方針最早為「三月亡華」。日本於1937年12月22日向中國提出更苛刻「和談」條件,並聲稱「蔣介石須在規定的時期內派遣和平談判代表至日本所指定的地點」[55],蔣乃中止與日本談判[56]:1473

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決定:「如中國現中央政府不來求和,則今後帝國不以此政府為解決事變的對手,將扶助建立新的中國政權,與此政權簽訂調整兩國邦交關係的協定,協助新生的中國的建設。對於中國現中央政府,帝國採取的政策是設法使其崩潰,或使它歸併於新的中央政權。」[57]:385-386。1月16日[35]:13,近衛文麿發表由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之〈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政府聲明〉,公然宣布「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協助建設復興的新中國」[58]:386,而與各省政府主席簽訂和約[12]:676。1月18日,國民政府發表〈維護領土主權及行政完整的聲明〉,嚴正表示「必竭全力以維持中國領土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辦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決非中國所能忍受」[59]。11月第二次近衛聲明表示「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等,聲稱只要答應和解,就從華中、華南撤軍,華北在名義上屬於中國。同年底,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35]:14

1938年1月,孔祥熙繼蔣為行政院長,3月,蔣任中國國民黨總裁,汪精衛任副總裁,汪難免有不快之處[12]:677。12月29日,汪致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請依近衛之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3點,與日本恢復和平[12]:678。1939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撤革所有職務,國民政府下令嚴緝民族叛徒[12]:677。3月,汪在河內遇刺,未中,再宣布和平是中國獨立生存之要道,急於自立政府[12]:678。12月30日,日、汪簽訂《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參與其事之高宗武及陶希聖竟逃往香港,將全文披露,證明汪之賣國證據,日、汪大感狼狽[12]:678。1939年9月12日,日本成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西尾壽造任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任總參謀長[35]:15。1940年3月26日,汪精衛偽組織在南京成立[42]:41。1940年,汪精衛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於3月29日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54]:132。蔣嚴正駁斥,明令通緝[42]:41。國民政府外交部王寵惠部長發表聲明,強調東北四省及外蒙均為中華民國之領土,《蘇日共同宣言》對中國絕對無效[48]:757-758

深入內陸[編輯]

1939年後,日本空軍對中國後方轟炸遠及於西北蘭州、西安、西南之昆明,而以重慶為主要目標[12]:686-687。總計日軍對西南大後方,投彈60,174枚;重慶受創最烈,尤其是5月3日至5月4日,落彈上萬枚,傷亡慘重[60]:32。此一年之內,總計各地被空襲2,600餘次,人民死者28,000餘,傷31,000餘,房屋被毀138,000餘間[12]:687

日本為鞏固已有據點,維護水陸運輸線,擴大佔領區,嚴密封鎖中國對外交通,1939年至1941年,一再發動攻勢[12]:686。日軍仍以長江一線逐步朝內陸攻擊,希望藉由殲滅四川省周邊省分的戰區兵力,逼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重要戰役,一為兩次贛北之役:第一次在1939年3月,日軍約50,000人,進犯南昌,國軍約20萬迎擊,一週後南昌陷落;第二次在1941年3月,日軍約4萬,國軍倍之,激戰於南昌以西地區,為時2週,日軍頗有損失[12]:686。二為兩次鄂北、豫南之役:1939年4月,國軍在各戰區反攻,5月,武漢日軍5萬分路進攻,為10餘萬國軍所遏阻,成相持之勢;1940年5月,日軍再度進犯,兵力約增加一倍,中國國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陣亡,6月日軍佔領宜昌,截斷四川、湖南間水運[12]:686。三為兩次湘北之役:1938年11月,日軍自湖北侵入岳州,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下令縱火,長沙全市幾化為灰燼,1939年9月日軍10萬來攻,10天後為國軍20餘萬拒退,為第一次長沙大捷;1941年9月,日軍第二次來攻,4天後退卻,此為第二次長沙之捷[12]:686。日軍將攻勢矛頭朝湖南省第九戰區轉移,第九戰區成功擋下日軍攻勢,並在當地與日軍持續對峙。

1939年2月10日,日軍佔領海南島[42]:39;6月發動潮汕戰鬥占領潮安、汕頭;11月,登陸欽州灣;兵力約5萬人,西趨廣西,襲陷省城南寧,完全斷絕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間之交通[12]:686。日軍相繼攻佔廣西省重鎮南寧、賓陽,但桂系並未妥協。12月,國軍16萬於南寧東北發動崑崙關戰役大舉反攻,歷時2月最終守住崑崙關[12]:686。而在1939年10月下旬時,時任陸軍次官的阿南惟幾在省部聯合會議上發言表示,已經有數十萬名日軍陣亡於中國戰場(病死與意外身亡者應不含在內)[61]

日本對外擴張政策,分南進與北進;1939年7月,決定南進,為處理「中國事變」,更須解決南方問題,斷絕越南、緬甸與中國交通[12]:684。1940年,日軍出兵侵入越南,威脅英荷南洋帝國[21]:257。6月,乘法國在歐洲戰敗,迫令停止滇越鐵路為中國運輸物資,中國通海口之交通線全斷[12]:684。7月,英國政府為討好日本,竟封鎖中國唯一國際邊道滇緬公路,使中國作戰物資之出口完全斷絕[21]:257。後因美國對日態度趨於強硬,3個月後,始行重開[12]:684。自此中國深感財政困難,通貨膨脹不已,軍民生活日益艱苦,直到1944年秋間,實為中國抗戰最艱苦階段[21]:257。9月,六萬日軍登陸安南北部進攻滇桂[42]:41。而日軍同樣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如東條英機在1941年10月14日的發言當中,就承認日軍已經有數十萬人在華作戰陣亡(應不含病死與意外身亡人數)[62][63]。另根據日本戰後研究,1937年侵華日軍至少有5.1萬人作戰陣亡或因重傷殘廢無法再度返回戰場,1938年侵華日軍則至少有8.9萬人作戰陣亡或因重傷殘廢無法再度返回戰場,1939年侵華日軍則至少有8.2萬人作戰陣亡或因重傷殘廢無法再度返回戰場,1940年侵華日軍則至少有4.2萬人作戰陣亡或因重傷殘廢無法再度返回戰場,1941年侵華日軍則至少有4.1萬人作戰陣亡或因重傷殘廢無法再度返回戰場[64]

敵後戰場的發展與國共摩擦[編輯]

國民政府將敵後戰場劃分為十二個作戰區域,分別是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第三戰區、第四戰區、第五戰區、第六戰區、第七戰區、第八戰區、第九戰區、第十戰區、魯蘇戰區和冀察戰區[65]:409-410

在袁殊引薦下潘漢年曾與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岩井英一會面,岩井要求日本、中共雙方情報相互交流,潘漢年答應會幫「岩井公館」(專門搜集重慶、英美情報的單位)在香港搜集情資[66]:96-113,於是潘漢年開始定期向日方匯報重慶、國軍、英美動向,同時把日方情報交流原始電報傳回延安[67]。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由於岩井與潘的合作關係,中共在香港的地下工作人員得到岩井領事館的護送,潘漢年移往上海並取得日方簽發的特別通行證[68]。隨後岩井英一協助潘與汪政府的影佐禎昭會面。[69]1940年在經過中共中央的同意之下袁殊引薦潘漢年與李士群取得聯繫,開始與中共展開交流合作[70]。1941年潘漢年住進李士群的私人寓所[71],同年李士群成功捕殺國民政府最大地下抗日組織(上海區書記齊慶斌,區長陳恭澍被捕),戴笠:「李士群阻撓國府在淪陷區實施各種政策,凡足以獻媚日敵者,無所不用其極。另在杭州設無線電台,專偵察我軍事行動,實為抗戰以來罪大惡級之巨奸[72]。」陳恭澍對李士群與共產黨聯手感到痛心:「七十六號(汪政府下以李士群為首的組織)」是殺人不眨眼的,他們是一夥漢奸、強盜、流氓及共黨份字組成的罪惡集團,以往人們以為「七十六號」只是一個罪惡的淵藪而已,但很少人瞭解,它還在暗中掩護共產黨地下活動,並協助共黨份子直接、間接打擊國民政府抗日工作人員。[73]對於與日偽機關合作,中共解釋說是為了收集日本秘密情報,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與日軍作戰發揮了作用。但是岩井英一的回憶錄《回想的上海》中說,「事實完全相反,是中共特務把通過國共合作得到的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的情報提供給日方,目的存在弱化國民黨的意圖」[74][75]。1943年6月25日,陳布雷呈給國民政府中央的電報指出:「共黨潘漢年現充新四軍代表,由李士群之拉攏,在京滬江淮一帶公開活動與敵偽交往頻繁,延安代表馮延壽(化名)在南京與日軍及汪精衛洽商政治停止摩擦、軍事停止衝突、物資相互交換等[76][77][78][79]

1939年國民政府冬季攻勢期間,晉系閻錫山爆發十二月事變,薄一波領導的山西新軍宣布脫離晉系,事後五萬餘山西新軍編入八路軍120師、129師編制,而閻錫山與八路軍最終也劃定了活動範圍[12]:682[48]:389。1940年3月,八路軍與國軍朱懷冰、石友三等三個軍共6萬多人發生衝突,八路軍取得上風[48]:390。在華中地區,國共雙方則發生竹溝慘案、平江慘案等事件,中共處於不利地位[48]:388。1940年10月,蘇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新四軍與當地駐紮的國民革命軍發生黃橋戰役,一舉擊潰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所屬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48]:391。1941年1月4日至12日,新四軍9,000人在皖南涇縣遭國軍包圍,軍長葉挺以下5,000人被俘,副軍長項英被殺,番號撤銷[12]:682。中共並要求恢復該軍番號[12]:682,統一整編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為7個師[48]:400

正式宣戰後(1941年-1945年)[編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12月9日,中華民國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戰[80]。不久之後,除了先前與日本簽立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日本的戰略重心也從中國轉變為美國。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令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上升。[81]

香港保衛戰[編輯]

日本對英國宣戰後,開始入侵英屬香港。香港時間12月8日早上8時,即珍珠港事件後僅數小時,由酒井隆指揮的日本軍隊從深圳向香港發起進攻,香港保衛戰於此開始[82]:171。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率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82]:288。同時,日本在國內進一步徵兵動員,將戰場擴大至荷屬婆羅門(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英、荷、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奪取當地產量豐富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並派兵向英國遠東軍進攻,接連攻克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並在暹羅灣發動主力決戰,將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擊沉[35]:328

中緬印戰區[編輯]

日本方面不滿足於控制東南亞的油氣資源,同時注意到滇緬公路對中國戰場的意義[35]:362,並防止中國對東南亞戰事的介入,轉而出兵緬甸,意圖切斷滇緬公路孤立中國。此時英國在遠東的軍隊已無力抵抗日本的進攻,轉而向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求援。於是羅斯福與蔣中正磋商組建盟軍中緬戰區,由蔣中正兼任司令,中國派代理司令長官杜聿明率10萬名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與日本作戰。原本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與日軍會戰[14]:45,但是日軍先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退兵,於是日軍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破局成為各自潰退慘劇,遠征軍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殘部被迫自野人山回國或撤往印度,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撤退回國[14]:46-49

這次戰鬥中,國軍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戰死。最終緬甸被日本占領,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杜聿明被召回。美軍兼任中緬戰區參謀長的約瑟夫·史迪威將軍和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廖耀湘則留下繼續負責在印度編練軍隊。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與中國全面抗戰之戰略觀念不同[32]:131。遂公開反抗蔣之命令[32]:131。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換杜聿明軍長不獲中國政府同意,乃不經預告,於二日後將中國戰區作戰之美國第十隊轟炸機,全部調埃及助英軍作戰[32]:131。其後史氏曾拒絕將租借法案下撥給中美商業組織之中國航空公司兩架運輸機轉交中國空軍,不肯向華盛頓代轉中國前線500架飛機之作戰計劃,反對美軍1000桶飛機汽油之借用[32]:131。史氏甚至要求擔任中國三軍統帥,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為中國朝野所不滿[32]:131

中國內陸戰區[編輯]

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日軍在第九戰區有過4次大規模會戰,日軍先後出動66萬人次、共傷亡10.7萬人,國軍出動100多萬人次、共傷亡13萬人,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直到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激戰月餘,日軍才攻陷長沙[51]。1941年1月16日,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對華長期作戰計劃》,企圖在年內在不減少現有兵力,對重慶國民政府採取高壓的軍事態勢,利用國際形勢變化儘早解決中國作戰[48]:338。1941年4月,阿南惟幾制定了長沙作戰計劃,力圖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摧毀重慶政府戰力。第二次長沙會戰於1941年9月6日爆發,歷時33天,日軍攻占長沙,之後迅速撤離,國軍趁機收復失地,雙方恢復戰前狀態[48]:345。第三次長沙會戰發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最終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遭受慘重損失撤退。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同盟國取得的首次勝利,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14]:99

1940年起,中共根據地開始從事特貨鴉片種植銷售,1942年鴉片收入成為中共邊區經濟最重要收入來源,1944年更達到總財政收入30%的規模,透過此類貿易賺得許多金子、法幣等[83]:461-483[84]。美國駐華代辦艾哲遜於9月4日在重慶以呈國務卿1541號函,述瑞典人加斯塔夫·蘇得邦談話:「在山西共產黨地區種植鴉片所得之金錢,用以墊支共產黨的歲收,維持共產黨發行的貨幣,和購日本佔領區的商品……大部分鴉片似乎是在敵人控制的區域內出售或易貨」[85]。中共以晉北及陝北鴉片栽種區域最廣,並以武裝部隊護送[86][87]:41-117[88],將鴉片統一收購運至耀縣及柳林銷售[89]:79-80,國民政府曾於1943年4月欲派內政部陝豫甘寧綏區煙毒檢查團赴陝北調查,遭蕭勁光拒絕[90]:1452-1455

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會戰,在打通浙贛鐵路,摧毀沿線機場後撤退[14]:99-111

戰事逆轉(1943年-1945年)[編輯]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在埃及開羅發表新聞公報《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自1895年占領中國的所有領土[14]:488。1943年11月,日軍進攻常德,戰鬥一直持續至12月20日,日軍一度攻占常德,但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最後撤退[14]:120-130

爲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日本於1944年4月發起豫中會戰,擊潰湯恩伯在河南省的大軍,打通了平漢線之河南至武漢段[35]:841。第十軍軍長方先覺率部頑強抵抗47天,最終城破[35]:848。華中日軍與華南日軍又聯手發起桂柳戰役,一路占領廣西,打通湘桂鐵路,最後打到貴州省獨山,震動重慶[35]:1032-1033

1944年5月,由衛立煌指揮的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搶通中印公路[14]:551-555。。1945年1月,中緬國軍會師南坎[42]:46。中印公路首次通車,蔣決定命名為「史迪威公路」,自茲由印度運入作戰物資,得以暢通,印度輸油管亦接通至昆明[42]:46

1945年2月以後,盟軍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於是為了消滅美軍在中國的飛機場以維持大陸交通線的通暢並早日結束中日戰爭以集中全力於本土防衛,1945年3月起日軍先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和湘西會戰[35]:1034。在河南,日本軍於3月下旬從豫中會戰之後的防線以東向西發動攻擊,其前鋒一直衝到西峽口。在湖北,3月日本軍向西北部發動攻擊,於4月8日攻陷老河口[14]:559;不過之後國民政府軍隨即發動反攻,收復了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地區。「湘西會戰」從1945年4月9日起,止於6月7日,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最後一場會戰;日軍為爭奪芷江空軍基地,共投入5個師團10萬兵力,國軍由何應欽親自指揮9個軍26個師18萬兵力,戰線長達200餘公里[51]。戰場位置在湖南省中西部,此戰又稱「芷江攻略戰」[91]。日軍攻入湖南西部,但是在中國軍隊抵抗之下,日軍遭受挫敗而退回原陣地[35]:1035。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人,戰線長達200公里[91]。國軍在會戰主力王耀武指揮下,取得雪峰山大捷,會戰以日軍戰敗而結束,殲敵3萬餘人[51]。在湖南戰場上中國軍民一寸山河一寸血之浴血奮戰,激起中華民族戰勝日軍之信心和勇氣,日軍自此逐步收縮戰線[91]。湘西會戰之勝利,標誌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51]

1945年4月,中國軍隊乘勝追擊,反攻廣西桂林、柳州,於5月27日收復南寧,6月29日收復柳州。7月27日,國軍反攻,收復桂林[42]:46。策定反攻廣州計劃,完成一切部署,陸軍總司令部推進桂林[42]:46。8月,美國第十航空隊調增中國[42]:46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

疆獨崛起[編輯]

1944年9月,蘇聯駐伊寧縣領事公開支持肯定「伊寧解放組織」,隨後該組織在迪化市、阿山、塔城縣、阿克蘇等地建立分支機構,為之後的三區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基礎[92]。9月2日,盛世才任命預備第7師杜德孚指揮權。

11月7日,東突解放組織特別選在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發動大暴動「伊寧起義」[93]:140-146。11月8日,穿著哈薩克共和國軍服的士兵乘坐十多輛馬車,車上架有機槍封鎖伊寧城北司令部橋頭,阻止國民革命軍增援[94]。11月12日,暴動者在封鎖伊寧市區後,開始針對漢族屠殺[95]。11月12日, 爆發伊寧事變(中共譽之為三區革命,中華民國稱為「叛亂」),在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個地區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伊力汗·吐烈(烏茲別克人)說:

醒來吧!醒來的時代到了。真主是我們的信仰,穆罕默德是我們的聖人,伊斯蘭是我們的宗教,東突厥斯坦是我們的祖國。……按真主『給暴虐以懲罰』的意志,我們相信真主無疑的諾言。我們伊犁人民團結起來,用棍棒鐵鎚起來反對橫暴的政權而起義了,短時間內把漢人政權推翻後建立我們的伊斯蘭政府。漢族血腥壓迫的旗幟將被我們踏在腳下成灰燼。我們舉起祖先留下來具有宗教意義的月芽、星星標誌……所謂『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謬論,製造假歷史的騙子們,應該聽清楚,永遠記住以下事實:他們不要忘了,東突厥斯坦英雄的兒女們曾用棍棒攻擊他們,漢族忍受不了這種打擊。中國的官吏和帝王為了自己的土地和政權,建築了三千五百公里萬里長城,像害怕鷹的兔子一樣跑到長城裡面。這些事實雖然被漢族政府歷史學家所隱瞞,但全世界歷史可以證明這一事實。太陽是不能被衣襟遮蓋住的。……[96]

1944年11月13日,國軍預備第七師參謀長自伊寧向外發電報求援,國軍支援往伊寧方向進攻到達二台,國民政府專案公署劉秉德遭殺害。15日,抗日戰爭第八戰區司令朱紹良任命李禹祥率第7預備師、新編第45師,展開進攻果子溝的戰役。國軍殘留在伊寧最後據點艾林巴克飛機場、鬼王廟、北大營遭受蘇聯動用大炮猛轟兩三個月,國軍發生餓死的情況。11月22日,國軍杜德孚趕往伊寧,並調集精河一帶部隊增援。12月朱紹良向伊犁河谷增援第二十九集團軍李鐵軍、第45師謝義鋒均遭敵軍合圍全軍覆沒。

1945年,國軍在伊寧守軍受到暴民猛攻,單1月1日早晨即遭到四千發砲彈、萬餘枚12公分迫擊炮攻擊。1月5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宣布脫離中華民國而獨立,和國臨時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副主席阿奇木伯克·霍加,總司令阿列克山德洛夫[97]。1月31日,伊寧艾林巴克國軍殘部與漢族居民約四千人企圖突圍,在路途中遭全數消滅(杜德孚自戕),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佔領伊犁全境。4月,曹達諾夫·扎義爾成為「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政治部部長,在事後肯定蘇聯動員部隊參與伊寧起義的貢獻[98]。7月,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進入全面反攻階段,勢如破竹佔領托里縣、額敏縣、塔城縣。8月15日,中蘇簽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蘇聯承認國民政府對東北和新疆的主權,不支持中國共產黨與新疆內部事務交換承認外蒙古獨立。史達林表面上同意此條件,將東突厥斯坦的領導人,從蘇聯潛回的艾力汗·吐列秘密解回蘇聯,但是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依然源源不斷。8、9月,在蘇聯協助下攻佔哈巴河縣、布爾津縣、承化縣、拜城、阿克蘇舊城、庫爾干均納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版圖。共擊潰國軍12個團2個營,俘虜前線最高指揮官郭岐、師長宛凌雲在內的國軍6000多名政府官兵,確立伊犁、塔城、阿山全境為統治區。9月,國軍新編第46師徐汝誠到達迪化前線,第八戰區副司令郭寄嶠進入新疆[99]。9月13日,國府吳忠信、朱紹良、郭寄嶠分析情勢:「三區叛亂軍已推進到瑪納斯河,距迪化僅兩日路程,目前屯兵瑪納斯西,有向迪化進攻之勢。現守迪化之軍隊僅六營,援軍由青海或蘭州最快八到十日才能到達[100]。」

日本投降(1945年)[編輯]

1945年7月26日,中國蔣委員長(未被邀請與會)、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波茨坦發表聲明,對日本提出最後通諜,促其宣布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使用三國巨大之陸海軍全部力量,使日本武力及其本土完全毀滅[21]:225。三國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101]。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試驗成功,美國新總統哈利·S·杜魯門對於蘇聯的參戰並不抱太大興趣,未邀請蘇聯協商或署名,造成蘇聯頗為不滿。日本始終認為如果無條件投降,等於毀滅日本;公告中雖有將來可依日本人民的意志,成立一個傾向於和平及負責之政府之字句,然而未提及日本最關心之是否保存天皇,因之不肯接受。

1945年8月6日,為避免採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在先蘇聯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軍在日本廣島市投下第一枚原子彈,8月9日又在長崎市投下第二枚原子彈。

1945年8月10日下午7時,日本政府正式向中、美、英、蘇四國發出《日本請降照會》。下午7時50分,日本政府請降書,已請由瑞士、瑞典轉達盟方,日本願意接受盟方《波茨坦宣言》之各項規定,無條件投降,但僅要求保留天皇,仍為日本元首。晚上8時許,日本無條件投降消息經中央通訊社收獲,發布號外,「頃刻震動全市,街頭人山人海,遍處歡呼吶喊……超過十萬以上之男女老少市民……奔赴國民政府暨中央黨部前歡呼,向蔣主席致敬……」同日,在延安總部,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大反攻第一號命令,令山西、河北、山東、綏遠軍隊進向察哈爾、熱河、遼寧,配合蘇聯及外蒙軍作戰,亦即搶先進入東北。同時,由於美國原子彈攻擊與蘇聯軍隊參與,中國內部開始有人感到中國抗日戰爭即將終結。在美軍空運、海運幫助下,中國國民黨迅速佔領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8月13日,毛澤東對幹部演說。中國共產黨則接收經營多時的中小城市、鄉村地區,在蘇軍協助下,也收復一個省會城市張家口。八路軍、新四軍於敵後長期控制大量鐵路幹線,增加在西南正方對敵的之國民革命軍接收日佔區之困難。8月14日,朱德、彭德懷電陳蔣,公開表示抗拒統帥部8月10日給予該軍駐防待命之命令,8月15日朱德又自稱「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致電岡村寧次飭其命令所屬日軍投降,受降地點及代表指定:一、華北在阜平地區,由聶榮臻負責;二、華東在天長地區,由陳毅負責;三、鄂豫兩省,在大別山地區,由李先念負責;四、廣東在東莞地區,由曾生負責。

1945年8月15日晨,同盟國由瑞士政府之通知,獲悉日本天皇已頒勅令,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各項規定,宣告投降後,遂同時公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是日正午,日本昭和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8月15日15時,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致電岡村寧次,飭其命令所屬向中國共產黨投降。朱德另電岡村寧次,命令日軍分別向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廣東)中共將領投降。最終日軍拒絕朱德的要求,同盟國則完全不予理會。8月16日,日本大本營向全體陸海軍發布命令,停止戰鬥行動。於1944年接替汪精衛擔偽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之陳公博,宣布解散偽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宣告滅亡。 日本既已宣布無條件投降,盟國遂委任麥克阿瑟將軍為盟軍最高統帥,接受所有日本皇軍投降(all Japanese armed forces by the Emperor),並負責主持佔領日本本土,日投降代表團由首席代表河邊虎四郎日語河辺虎四郎參謀總長率領,於8月19日乘飛機至馬尼拉,簽訂投降條件。國軍按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於《一般命令第一號》所劃分之受降範圍,中國戰區受降範圍應為中國(東北除外,歸蘇軍受降)、台灣以及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由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接受日本全面投降。8月16日,蔣中正致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做出相關指示。8月17日下午5時32分,岡村寧次覆電表示服從指示。

在雅爾達會議中,蘇聯獲得同盟國主要國家允諾具有旅順、大連等港阜之控制權,因此日軍宣布投降並不代表蘇聯攻勢劃下中止。蘇軍總參謀長安東諾夫大將發表聲明:「八月十四日日皇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給武裝部隊關於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尚未布,而且日本軍隊還在繼續進行抵抗,因此,日本實際投降尚未發生。我們只有在日皇命令其軍隊停止敵對和放下武器,而且這個命令被實際執行的時候,才承認日本軍隊投降了。鑒於以上各點,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8月9日,蘇軍佔領德王府,8月23日,八路軍攻克張家口,「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宣告結束。直到1945年8月23日,蘇聯軍開入旅順港完成攻勢目標後,中國戰場的組織性大規模戰爭甫真正結束。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向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投降,中國派徐永昌參加簽字見證。9月8日,何應欽由芷江飛南京,9月9日上午9時,代表最高統帥,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投降,八年中日戰爭告終。對中華民國來講,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按盟軍指令,中國戰場上的日軍必須立即向國民政府投降,但中共中央則不這麼認為,除熱河、察哈爾之張家口、山海關等6都市由蘇聯軍所佔據轉交給中共外,其餘重要都市多未進入和平狀態,戰事仍然持續。

8月,設置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陳儀為長官。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奉麥帥下達之命令接受在台日軍的投降並接管台灣。10月25日,駐臺日軍在臺北公會堂完成受降儀式,隨後陳儀發表廣播宣告恢復對臺灣、澎湖列島之主權。12月25日,美國國務院照會國民政府,希望中華民國能儘快派兵赴日參加占領。後因國共內戰,中國最終未能派占領軍進駐日本,其中也導致形成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爭議。

國民革命軍部史-中國抗日戰爭-參戰方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6331038&aid=10891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