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23 15:06:07瀏覽297|回應0|推薦0 | |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分三路進行北伐。東路軍由何應欽指揮,進攻福建、浙江,主要攻擊之敵為直系孫傳芳部;中路軍由蔣介石指揮,進攻江西、安徽、江蘇,這些地區也是孫傳芳的地盤;西路軍由新加入國民軍的唐生智指揮,主攻直系吳佩孚所盤踞的湖南和湖北。另分右翼軍. 戰區(行營)>北翼方面軍(前後左右中東西南北,轄2~5兵團)>兵團(轄2~5集團軍)>集團軍(轄3~5軍以上)>軍團(轄2軍)>軍(轄3~5師)>路軍(轄2師) 第○路軍是一種番號,位階比軍高,約與軍團相當,屬臨時性編制,故番號經常變動。 1929年3月,蔣介石以陸海空軍總司令的名義,為了即將開打的蔣桂戰爭,將全國部隊改編為路軍。 第一階段北伐: 第一路軍何應欽,負責東路戰線(閩、浙、蘇)、 第二路軍陳調元、 第三路軍李宗仁,負責皖、蘇戰局。 第二階段北伐: 第八路軍李濟琛(粵軍)。 1929年時,國民政府編有25個"路軍": 第一路軍朱培德(滇軍)、 第二路軍劉峙(中央軍)、 第三路軍韓復榘(西北軍)、 第四路軍何鍵(湘軍)、 第五路軍唐生智(湘軍)、 第六路軍方振武(西北軍)、 第七路軍劉湘(川軍)、 第八路軍陳濟棠(粵軍)、 第九路軍魯滌平(湘軍)、 第十路軍龍雲(滇軍)、 第十一路軍劉鎮華(鎮嵩軍), 以上編成均以桂系(李宗仁)為主要攻擊對象。 第十二路軍軍田頌堯(川軍)、 第十三路軍石友三(西北軍)、 第十四路軍鄧錫侯(川軍)、 第十五路軍馬廷驤(西北馬家軍‧甘馬,1930改任馬鴻逵,西北馬家軍‧寧馬)、 第十六路軍傅作義(晉軍,1930因反蔣番號改歸顧祝同,中央軍;不久又歸徐源泉,直魯軍)、 第十七路軍孫殿英(地方軍系,番號後改委楊虎城,西北軍),以上編成均以西北軍(馮玉祥)為主要攻擊對象。 第十八路軍金樹仁(新疆軍)、 第十九路軍周玳(晉軍,閻錫山委任,1930蔣介石另委蔣光鼐為第十九路軍總指揮,粵軍)、 第二十路軍趙承綬(晉軍,閻錫山委任,1930蔣介石另委張鈁為第二十路軍總指揮,西北軍)、 第二十一路軍吉鴻昌(西北軍,不就任,改委夏斗寅,鄂軍)、 第二十二路軍馮軼裴(中央軍,石友三於浦口反蔣,臨時編組,事後撤銷。1930,西北軍吉鴻昌倒戈投蔣,受委此番號)、 第二十三路軍(缺編)、 第二十四路軍孫楚(晉軍,閻錫山委任,1930蔣介石另委張自忠為第二十四路軍總指揮,西北軍)、 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西北軍)、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西北軍)。 1931年起,為因應江西勦共編組24個"路軍": 第一路軍陳調元(中央軍)、 第二路軍劉峙(中央軍,1931改為"勦赤軍南路集團軍",番號撤銷)、 第三路軍韓復榘(西北軍)、 第四路軍何鍵(湘軍)、 第五路軍王金鈺(中央軍)、 第六路軍朱紹良(中央軍)、 第七路軍劉湘(川軍)、 第八路軍陳濟棠(粵軍)、 第九路軍魯滌平(湘軍)、 第十路軍龍雲(滇軍)、 第十一路軍劉鎮華(鎮嵩軍)、 第十二路軍田頌堯(川軍)、 第十三路軍石友三(西北軍,1931起兵反蔣,番號撤銷)、 第十五路軍馬鴻逵(西北馬家軍‧寧馬)、 第十六路軍徐源泉(直魯軍)、 第十七路軍楊虎城(西北軍)、 第十八路軍毛光翔(黔軍)、 第十九路軍蔣光鼐(粵軍)、 第二十路軍張鈁(西北軍)、 第二十一路軍夏斗寅(鄂軍)、 第二十二路軍吉鴻昌(西北軍,後李鳴鐘接任,不久辭職,番號撤銷)、 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西北軍)、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西北軍)。 抗戰前夕: 第三路軍韓復榘(西北軍)、 第四路軍何鍵(湘軍)、 第五路軍李宗仁(桂軍)、 第六路軍劉湘(川軍)、 第八路軍陳濟棠(粵軍,1936反蔣,番號撤銷)、 第十路軍龍雲(滇軍)、 第十一路軍劉鎮華(鎮嵩軍,1936劉鎮華辭職,番號撤銷)、 第十四路軍鄧錫侯(川軍)、 第十五路軍馬鴻逵(西北馬家軍‧寧馬)、 第十六路軍徐源泉(直魯軍)、 第十七路軍楊虎城(西北軍,西安事變後番號撤銷)、 第十八路軍毛光翔(黔軍)、 第十九路軍蔣光鼐(粵軍)、 第二十路軍張鈁(西北軍)、 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西北軍)、 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西北軍)、 第二十七路軍馮欽哉(西北軍)。 抗戰初期: 第三路軍韓復榘(西北軍,升編為第三集團軍)、 第八路軍朱德(共產黨,升編為第十八集團軍)、 第十路軍龍雲(滇軍)、 第十四路軍鄧錫侯(川軍,改番號為第四軍團)、 第十六路軍徐源泉(直魯軍,改番號為第二軍團)、 第二十路軍張鈁(西北軍,改番號為第十二軍團)、 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西北軍)、 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西北軍,改番號為第一軍團)、 第二十七路軍馮欽哉(西北軍,改番號為第十四軍團)。 這一建制至1937年9月廢除,改編為集團軍。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