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湯武革命”原意簡介...
易經革掛有云:「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註謂:「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變革,而獨擧湯武者,蓋舜禹禪讓,猶或因循;湯武干戈,極其損益,故取相變甚者,以明人革也。」後世襲用此義,稱政治上或社會上劇遽根本之變革曰「革命」。
國父於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九日(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在廣州第一次起義時,以當時「風氣未開,人心錮塞」,不甚了然革命的深義,而用通俗「造反」一辭來取代。
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當地報刊標題揭載:「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
國父因此向同行的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吾黨以後卽稱革命黨可也。」
宣統二年(一九一○年二月)國父在美國舊金山對華僑演講中國革命之難易時指稱:「革命二字,近日已成為普通名詞。」
「乃在美華僑,多有不解革命之義者,動以革命二字為不美之名稱,口不敢道之,耳不敢聞之。而不知革命者,乃聖人之事業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此其證也。」
民國七年, 國父完成孫文學說著述,其於第六章能知必能行文中有云:「乃於民國建元之初,予則極力主張施行革命方略,以達革命建設之目的,實行三民主義。而吾黨之士,多期以為未可」更指出「夫革命之有破壞,與革命之有建設,固相因而至,相輔而行者也。」
「是革命之破壞,與革命之建設,必相輔而行,猶人之兩足,鳥之雙翼也。」革命之有破壞,就與上文「干戈」之意義相吻合;革命之有建設,就與上文「極其損益」之意義相吻合。
孫中山《革命運動概要》說:“革命之名字,創於孔子。中國歷史,湯武之後,革命之事實,已數見不鮮矣。”這在當時,是為自己的“革命行動”爭取合法性的努力。爾後,很多人已指出中國歷史上衹有造反和變亂,鮮見革命,而此時的革命,已舊瓶新酒。
查「革命」一詞最早出於《易‧革‧彖辭》:「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
這裏面的「湯武革命」指的是「商湯放逐夏桀,周武誅殺商紂」。
古代中國以王者受命於天,把王者易姓、改朝換代看作是「天命的變革」,簡稱為革命,並非是殺人「革人命」的意思。
在中國古代,“革命”的意思很窄,衹指改朝易姓;“革”是變,“命”是天命。這一詞義,兩三千年裡沒有變化。
「湯武革命」表面的一端是說:「商代湯王和周代武王的革命,是順應人的革命大業」,而深入另一端的真意內涵是指:「湯火就是人民受到了煎熬,受到了病苦與災劫危難,滾盪動搖的無所適從,信仰紛紛不定等等不安現象,都要革新,以造福蒼生」。
以下提供相關資訊網址給予參考...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41&nowpage=1
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