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政策原本應該要經過專業探討的周詳規畫,但蔡政府自囿於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桎梏,更無視於去年通過的「以核養綠」等公投案結果,面對外界質疑,只會把責任往外推,以核廢料處置問題當作非核神主牌的遮羞布。一個有擔當的政府,尊重公投結果是義務,解決問題是責任,只會把問題推給地方政府或在野黨的執政者,失格也失職。

台灣98%能源依賴進口,能源供給多元化的重要性更甚其他國家,但要多元發展必須在供電穩定的前提下,目前核能占比不到台灣電力供給的10%,卻扮演著基載電力的重要角色,誰能保證2025年5月最後一個核電機組除役前,台灣已經完成能源供給多元化的重要目標?

目前全台燃氣及燃煤發電量約各占比三成,根據去年的公投結果,必須將火力發電占比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逐年往下調整,加上2025年「自然非核」情況下,從現在開始,台灣恐將面臨困難的電力調配工作,尤其被蔡政府定位為取代核能的綠能又不穩定,必須在穩定供電的同時尋找新的能源供給。

核能存廢與否,在主政者一念間,堅持非核,台電公司是否有時間尋找及開發得以取代核能的基載電力?此外,太陽能丫光電、風電無法作為基載電力,如何取代核能甚至火力發電?

核電被視為潔淨能源,但不能不面對核安和核廢的問題;燃煤發電可作為基載電力,卻得承受空汙之苦;燃氣發電是相對乾淨的火電,卻有不易儲存、價格較高以及占比過高衍生的國安疑慮;至於綠電的供電穩定性欠佳,還有價格偏高等問題。不管選擇哪一種能源,都有其優缺點,蔡政府選擇放大核電的負面效應,避談其他電力來源的缺點,這不是意識形態,什麼才是意識形態?

更何況,台灣經濟成長率面臨下滑風險,政府一方面透過租稅減免等政策手段,吸引台商資金回台投資或設廠創造工作機會,避免經濟硬著陸;另方面卻對企業最在乎的供電穩定訴求置若罔聞,請問這樣矛盾的政策,接的是什麼地氣、又如何拚經濟?這樣的政府領導下,全民除面臨缺電危機,恐還要有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