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圖形表示的,就不要用統計標準差
2011/05/04 10:21:40瀏覽48|回應0|推薦0

 

昨晚還啃計量經濟學的時間序列部份

很可惜沒有limdep

可跑~

好想再玩計量喔~

nana 小時家里開雜貨店

在中壢中原大學旁普仁新村邊

要賣雜貨, 賣車票, 還要監督抽獎(1元抽兩咖)

真正訓練nana的數字能力

在很短的時間算計

還要做籤算中獎的機率

算計出我這莊腳如何賺飽錢

又能讓小朋友同學一直給我零錢繼續撂下去

(不可說的秘密)

所以對數字特別敏感,每次上數學課就興高采烈

普仁國小同學都是鄉下人

很自然的nana就會被老師封"數學小博士"

小五小六玩數學, 買書來破關

所以考中壢國中IQ測驗就自然進A段班

跟同學尬 數學又很自然考上武陵高中

上了武陵就沒玩數學

加入童子軍後都在玩露營野外求生

大學也在玩登山

直到上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又開始玩數學了(計量經濟)

nana是不求甚解的人

但解數學題就充滿熱情與毅力

經常解計量作業後, 發計量程式給全班同學

不然就是在半夜跟男同學熱線解題"顯不顯著"

寫論文run 計量差點給聶老頭砸notebook...

一條計量式子能充分解釋某一主題

真是令人著迷~~

 

快樂管院周記/糊塗的清楚

 

【經濟日報盧希鵬】

2011.05.04 03:16 am

 

4月中在大連理工大學訪問,跟他們同學做了兩場學術講座。

他們的學生很優秀,常常會問我一些有深度的問題。所以一開始,我就先問他們:第一位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是否有博士學位?同樣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是否有研究方法?

顯然的,第一位博士並不是被博士指導出來的,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是可以指導碩博士的。所以台灣科技大學開始引進協同教授以及專家級教授,在嚴格把關下,尋找在實務界資深的專家,來教導我們的學生專業,甚至是研究,而且這類的課,很受學生歡迎。

另位一項問題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懂研究方法,是否可以做研究?

沒錯,做第一篇研究論文的人,一定也沒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後人讀了上千篇的研究,歸納出的研究標準程序,舉凡任何創造性的活動,一但有了標準作業程序,就限制了人們的創意活動。

我跟我的學生說,研究是在解決一項有趣的問題,並且在尋找宇宙中的真理,所以要用自己邏輯思考的訓練,來探索宇宙的現象,研究方法只是用來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周延,避免前人所犯過的錯誤。

不過,台灣的研究生很用功,讀了很多研究方法的書,導致後來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做研究方法。因為大家都在依循研究方法的作業程序,所以大家寫出來的研究論文也都很像。我必須再說一遍,當一個創造性活動有了標準作業程序,就會限制了創意活動。

我記得在美國讀書時,有一位大師級的統計教授在課堂上告訴我們,舉凡研究,如果能夠用圖形表示的,就不要用統計標準差,如果能夠用簡單數據表達的,就不要用複雜的多變量統計,因為計算公式愈複雜的統計,就會愈失真。重點在探索問題真理,而不是計算公式。

但是書讀得多的台灣孩子,常常會覺得愈複雜的公式,就愈有學問,搞了一堆多變量數字,也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如何算出來的,真的是「糊里糊塗的清清楚楚」,也就是看起來對研究方法很清楚,但是對研究本身,還真的是很糊塗。

學研究有一點像學語言,有人將英語或台語的規則歸納出文法(標準作業程序),如果真的要靠記憶台語文法與單字來講台語,我看學了20年還是不會講。但是會講台語的人,再回頭看這本台語文法,就會覺得很有趣。所以,人們要學台語,還是跟著媽媽或是在生活中學習最快,研究不也是如此,在指導教授身上或生活中學習,才會發掘研究的樂趣。

最近台灣也在推廣創新方法論與服務方法論,懂得服務的人回頭看這些標準作業程序都很好,但是不懂服務的人,學了方法論之後,會不會成為一群糊里糊塗的清清楚楚的人?

創新與服務是一種生活,記住,我們是做研究,不是做研究方法。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