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調入境隨俗
在北京住了7、8年,好像已經融入了大環境,現在很多北京朋友,都說我是半個北京人了。
初來時,不相信在一個都是中國人的地方,居然聽不懂他人的話。老北京人說話,像含著一顆橄欖在嘴裏,話都在嘴裏打轉。他們的語速又快,耳朵即使好好打開,可能也要聽個幾遍才能懂。當時受到的文化衝擊,不輸年輕時到美國念書的情景。
大陸普通話裏有許多與國語發音不同的語彙,如:頭髮,他們把“髪”念成4聲。法國的“法”,我們念4聲,大陸人念3聲等等。還有,很多辭匯的用法也大不相同,例如:我們稱老婆“太太”,他們說“夫人”。我們說“捷運”,他們說“輕軌、地鐵或是城鐵”。我們說“交流道”,他們說“立交橋”等等。還有語氣,北京人愛說“行不行”,我們說“可不可以”。只要你一這麼說,北京人就知道你是外地來的。北京的語言讓人感受到中國人的幽默與大度。但有時也給人不夠精確,與油滑的感覺。
在北京,我最怕北京人說:“沒事兒”。尤其當你買了不好的東西要去換時,老闆先來一句“沒事兒”,真是讓人心驚膽跳,就怕他不解決問題。你跟他道謝,他也會來上一句“沒事兒”。久而久之,知道這是他們的口頭語,也表現出北京人滿不在乎的樂天個性。
有一天,一個朋友忽然問我,大陸人說“給你穿小鞋”是什麼意思?我問他,你穿一雙不合適的小鞋,舒服不舒服?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非常“象形”,就是他人故意整你,讓你不舒服。
在北京住了幾年,我雖然沒有京腔京調,但在語言的用法上,除了入境隨俗,也潛移默化的汲取了當地的文化精華,這樣的交流,不是也可以作為豐富生命的一種泉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