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潛藏隱忍兩千五百年的平反呼聲
2021/08/07 08:40:53瀏覽951|回應0|推薦49

潛藏隱忍兩千五百年的平反呼聲

 [孔夫子休妻事件的歷史意義

平反之路

從找回事實真相開始

(一)正史記載的孔夫子夫人

依照《曲阜縣志》記載,孔子「十九歲娶於宋亓官氏之女 

「孔子家語﹔本姓解」,也提到「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孔夫子的夫人是亓官氏之女,是沒有疑議的事實。

亓官氏雖被後代皇帝封為聖妃,正史卻未留下任何事跡記載,

亓官氏家族在唐代以後,似乎也成為憑空消失的家族。

 

另外,正史上也沒有任何可考據的資料,首先,有人據

《禮記、檀弓上》記「伯魚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

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推衍出﹝孔子出妻說﹞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有相似記載

「伯魚之喪母也、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也?門人曰﹕鯉也!

夫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另外《禮記、檀弓上》還記載了一段話,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

喪出母乎?曰﹕然﹔子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鄭玄在註疏中解釋道,「謂孔子也令子喪出母乎?子思曰﹕然﹔然猶是也,言是喪出母也﹔伯魚之母被出,死期而猶哭,是喪出母也。」

但《禮記、檀弓上》正文中並未說到孔子休妻之事。

 

孔子家語嘗提「七出」之說:

「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

三不去者,謂有所取無所歸、與共更三年之喪、先貧賤後富貴,

凡此,聖人所以順男女之際,重婚姻之始也」

孔夫人可能並未犯及任何一項,卻被休回家,因此兩千五百年來的亓官家後代,依然忿忿不平,宗族長老曾以「他們是聖人之家,我們高攀不上」,

而拒絕談論此事。

(二)孔子的家庭生活

孔子二十一歲喜得一子,當時魯昭公送一條鯉魚祝賀,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因此命名孔鯉。孔鯉早年師從父親,在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的十幾年中,他在家奉養母親亓官氏。據《曲阜縣志》載,魯哀公曾以幣召他出仕,他因看到世道無常,而婉言謝絕。

另外,孔子還有一個女兒,孔子將她嫁給了弟子公冶長。

孔子七十歲時孔鯉死了,給孔子留下了一個孫子,叫孔伋,字子思。

論語鄉黨篇第八節提出孔子的飲食哲學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鄉黨篇第九節記載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反映出孔子是古板欠缺情趣

又難以侍候的人。

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反映出孔子

重視飲食衛生安全。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

            「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             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反映出孔子重公棄私對兒子也不願意表達親密的親子關係。

(三)孔子贊許男女不平等的時代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之二十五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孔子游於泰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瑟而歌,

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

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

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

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

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

《孔子家語》本命解第二十六

孔子曰………男子者,任天道而長萬物者也,知可為,知不可為,

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

是故審其倫而明其別,謂之知,所以效匹夫之聽也,

女子者,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理者也,是故無專制之義,

而有三從之道,幼從父兄,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言無再醮之端, 教令不出於閨門,事在供酒食而已,無閫外之非儀也,

不越境而奔喪,事無擅為,行無獨成,參知而後動,

可驗而後言,晝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匹婦之德也」

 

(四)孔子離魯的關鍵事件

齊魯兩國的夾谷會盟,由於孔子有先見之明,讓魯君作好武力上的準備,在會盟過程中他更是隨機應變,靠著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魯國後發制人,占盡上風。而原本以為勝券在握,一心要勝魯國一籌的齊國君臣不料自嘗敗果,怏怏回國。之後,孔子在魯國政事中力除弊端、欲圖正本清源的果決而富實效的做法,便魯國政事漸漸顯出步入正軌的氣象。這些消息傳到齊景公和晏嬰等大臣的耳中,使他們很是不安,因為在這些人看來,魯國國政和國家實力由弱轉強,對齊國將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經過再三籌謀,齊國君臣在對魯關係上又有了新的「舉措」。這次他們是設法從內部進行破壞。齊國大臣了解到魯定公和季桓子都好聲色犬馬之樂,建議齊君投其所好,主動採取措施拉攏魯君和季孫氏,使他們耽於玩樂而疏於國政。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從國內挑選出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送到魯國,一起送來的還有30輛華麗的馬車,每輛車配備4匹披著彩服的駿馬。當女樂和馬車送到曲阜的南郊,季桓子便迫不及待地親往觀看。接著,魯定公和季桓子兩人一道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再也無心料理朝政。

由於季桓子把持著魯國權柄,自從墮三都事件之後,孔子就遭到故意的冷落。這時,孔子雖然仍居大司寇之職,一向勤謹於政事的他,在魯國卻已處於欲罷不忍、欲進不能的境地,無從措手魯國政事。

對眼前魯國這種萎靡腐化的政治面貌,孔子並不是沒有怨言。他的心中有時也想到一些賢者在這種污濁社會所採取的姿態。他對弟子說:“有些賢者逃避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擇地而處,再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臉色,再次一等的迴避惡言惡語。”

然而,孔子並不準備仿效這幾類賢者的做法。對執掌魯國政權的季桓子,他還懷有一種幻想,希望自己仍能有機會參與政事,實現「克己復禮」的夢想。但是,時間一天一天一月一月過去,從季氏和魯君方面沒有顯現任何允許孔子參政的跡象。

弟子子路看到這種情況,對孔子說:「夫子可以行矣!」孔門中其他一些弟子也紛紛勸夫子乾脆離開魯國。孔子認為還應該再等一等,因為魯國即將舉行郊祭,他想看一看季桓子和魯定公對自己的具體態度如何再作決定。郊祭時要用烤肉祭天,郊祭完畢,按照禮節,執政者應把祭天的肉分發給大夫們。孔子的意思是,如果郊祭的肉到時能發給自己,說明國君還承認自己的大夫身分,那麼當然還應當繼續留在魯國。

但是事與願違,他沒有領到自己份所應有的祭肉。這意味著在魯定公和季桓子眼裏已沒有這位姓孔名丘的大臣。本來,季桓子在墮三都進展到一半時便開始疏遠孔子,郊祭時又如此行事,究其用意,大體是讓孔子知趣而退。在萬般無奈之中,孔子痛下退出魯國政壇的決心。

孔子向魯定公辭去職務,帶著眾多弟子匆匆離開魯國。

據記載,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的孔子在臨出魯境之時曾喟嘆道:「遲遲吾行也,去父母之邦也!」在臨離開魯境前,孔子一行曾在魯都南郊的屯邑略作停留。魯國的一位名字叫己的樂師趕來為孔子送行。孔子非常感動,對樂師說自己想唱一唱。孔子唱道: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這一年是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6歲。

孔子開始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的漫長歷程。他只為了一個目標:尋找一個能賞識自己,而且值得自己輔佐的明君,在那裏,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五)孔夫子為何休妻

如前所述孔子重公棄私,對兒子也不願意表達親密的親子關係,

所以他不是個會有強烈情緒反應的人,為何會走上休妻的結果 ?

據筆者個人考據,也由「婦好」墓出土所吐露出來,

殷商時代是真正男女平權的時代,「婦好」是武丁的王后,也是貨真價實的大將軍,而且常領兵打勝仗,死後備極哀榮。

亓官氏身為殷商後代,仍保有男女平權的思想,反對孔子辭去大司寇職,而與孔子發生激烈爭吵,使個性平和的孔子也無法忍受,說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名言,女子和小人的共通性被孔子歸類呈現如下:「親近她則不尊敬你,遠離她則埋怨不斷」,因此提出休妻之議。休妻過程正史隻字未提,休妻的後果,卻是孔子被趕出家門,兒子監護權也歸女方,隻身在外雲遊十四年不能回家,直到亓官氏去世後次年,孔子方回返魯國,彼時孔子已是六十九歲的垂垂老者。此婦力能逼走聖人,孔夫人個性之剛烈可見一斑。

正史隱諱孔子休妻之事是可以理解的現象,因為漢武帝用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尊崇與禮敬愈見豐厚。

清代乾隆皇帝為懷柔漢人,甚至九次親赴孔廟換上常服祭拜孔子,並以女兒採過繼漢人大學士于敏中的方式,將公主以于家三女兒的名義,嫁給孔家七十二代嫡孫孔憲培。

孔夫子被尊為聖人之後,所有不光彩的、不正確的事情,就被正史刻意忽視,這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徵。但是孔家絕口不提此事,也顯得事有蹊蹺,

現在的孔府導遊只以男尊女卑的說法一語帶過,民間傳說也僅提及孔夫人個性兇悍與孔鯉妻不合,以婆媳糾紛為解釋。

 

(六)亓孔不聯姻

亓官氏後代留傳兩千五百年的祖訓,也沒有中斷過,

有一次父親為我解說論語,忽然提到「你知道孔子是亓家的什麼人嗎?

應該是亓家的姑爺。」

先父轉述先祖父的交代, 孔夫子休妻是亓家奇恥大辱,你千萬勿與孔家結親這家人頭難剃」

先父是心量寬大的智者,雖然轉述祖先的交代,卻笑著強調﹕「這些小恩小怨,你不必計較,我不會反對你交往孔家女兒」

 

(七)漢化與改姓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尊孔的皇帝,《魏書、禮志》記載,「太平真君十一年(西元450年)世祖南征,過岱宗,祀以太牢,至魯,以太牢祀孔子。」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少數民族鮮卑族入主中原的帝王,親自

到魯城祭祀孔子。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後,第二位到魯城祭祀孔子

的少數民族君主。元宏原是拓跋宏,是拓跋燾之孫,因為祖母教導之下對漢文化極推崇,即位後因一心漢化而改姓元,尤其不喜北朝之複姓,掀起北朝改漢姓的運動,一時之間拓跋、慕容、令狐、長孫、尉遲全被改為漢姓。

據筆者推測在此風潮下,漢人原來複姓的家族亓官、司寇兩家,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就拆成亓、官、司、寇四家,而有些遷居南朝的家族還保留複姓,如歐陽與上官。

這個改單姓的運動,合理的解釋了為何在唐代以後,所有的典籍記載,

只有亓氏,而亓官氏這個殷商以來的古老家族就憑空消失掉,以現在流行的說法,好像從人間蒸發。

在亓家留傳的茶餘飯後的說法是,亓家素有兄弟不合的傳統,

有一次兄弟激烈爭吵後,兄取上字,弟取下字,從此永遠分家,

成為亓、官兩家,筆者以為此說不足為憑,因為

在專制皇帝統治之下,兄弟不合的傳統,並不僅見於亓家,

其他家族也比比皆是,古代叛亂罪是要誅九族,兄弟不合分家也算本能自保,

延續後代的手段之一,實屬無可厚非。

(八)亓官氏的考據

宋朝人所編排的《 百家姓 》記載著亓官、司寇兩個複姓

近代有好事者為否定孔夫子休妻事件,而考據出亓官氏並不存在,

有人據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辨識禮器碑上的字體認為應該是并官氏,

有人據此認為,王后梳理頭髮的女官應該是姓笄官氏,經查東漢永壽二年(西元156)所立,禮器碑上的字體是隸書體,而隸書體的作者為字體平衡與美觀,常會任意增加筆劃,禮器碑的石塊,年久失修,出現許多裂紋,干擾字形,其實無法分辨,笄官既然是王后梳理頭髮的女官,本來就非可資榮耀的職業,何況女性在周朝宗法制下,已成男性附屬品,怎會傳下姓氏,即使如婦好這樣戰績輝煌的女性,也沒有傳下姓氏,可見并官氏與笄官氏兩種說法,站不住腳。

亓官氏的正確考據,其實就在孔府,孔廟後殿寢宮的說明碑,堂堂印著亓官氏,《曲阜縣志》經過兩千五百年的傳抄,也正確記載著亓官氏,

宋朝孔傳所撰《 東家雜記》 採信并官氏說,但是在內文也同時

照錄「孔子家語」提到的「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清朝同治年間學者鄭曉如,以其母為孔氏嫡系後代,

而有機會接觸到孔府秘笈,鄭曉如所著《 闕里述聞  接受并官氏為正確考證,

但是《 闕里述聞》在正文內仍照《曲阜縣志》記載宋亓官氏,

不敢擅改,鄭曉如自承「 闕里廟寢殿之主書文宣王夫人亓官氏,由來已久,

述聞不敢有異辭也  ,這些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不採信,卻去做荒誕的考據,豈不是可笑之舉。

(九)亓官氏之起源

據先父的說法,亓官氏是殷商朝代掌理祭典的官吏,

後來即以官職為姓,且本是複姓,亓字在古代本與其字通用,

亓字上的一橫代表祭品,其字上的甘字則代表鍋鼎,

亓官家累世為殷代官宦之家,因此是忠於紂王的代表,

先父常說的口頭禪就是「吃紂王、喝紂王、還罵紂王無道」

在周武王滅殷之後,亓官氏就隨著紂王庶兄微子啟,

全部被遷居到宋國,春秋時代魯國與宋國相鄰,

因為嫁娶而遷居魯國必然是尋常之事,因此在今之山東萊蕪,

即魯國都城曲阜附近,聚居眾多亓官氏後代,甚至現代還可找到兩個亓官莊。

亓官氏故鄉在河南夏邑縣,屬於春秋戰國時代宋國,孔子自稱殷商後代,回到老家河南夏邑十年,向岳父學習夏朝禮儀,而與亓官氏之女結婚。

 

(十)民間傳說的亓官氏

在三十歲左右,孔子的能力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作其私家的小家臣,作過"委吏""乘田"。委吏,是司庫房的小職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牧官。庫房的庫藏點數與統計,曾經困擾孔子,亓官氏見孔子愁眉不展,問出緣由,就向孔子建議以結繩計數,滿十個後,就向上進一節,圓滿快速的統計出庫藏品,為夫君解決了問題,這也是算盤

的最原始發明。由於司庫房的工作做得快又好,又被擢升為管理工役的小司空。

所以民間傳說中的亓官氏,決不是花瓶型的婦女,不但是賢內助,

更是有主見的女強人。

 

(十一)為何要為亓官氏翻案平反

孔子家語「七出」之說,孔夫人可能並未觸犯任何一項,兩千五百年的冤屈忍辱,在歷史又走到男女平權的時代後,亓官氏終於得到平反的機會。

孔子在判決一件兒子指認父親偷牛的案件中,曾經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是孔子所接受的人之常情,但是真相就永遠被遮蓋。

孔夫子週遊列國十四年皆未回家,未盡照顧家庭之責,也是事實,

因此筆者認為孔子出妻之後,雖在情理上有所虧欠,使亓家傳訓

「亓孔不聯姻」達二千五百年之久,但在法理上己無照顧家庭之義務,如此

才可放膽出外旅遊,而無任何牽掛之心,否則棄妻子兒女十餘年不顧,

也非儒者能向後代交代的樣貌。為何二千五百年來,無人就此批評孔子,

推斷正是因為大家也默認孔夫子休妻事件的事實。

 

(十二)正確看待孔夫子休妻事件真相的歷史意義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一大特徵。

但是被權勢壓迫、為親情不忍、被金錢買通、甚至被黑道特務脅迫,而容許對歷史事件上下其手,弄虛作假,刻意掩蓋歷史真相的作風,是違反科學精神的錯誤心態,也是後來中國的科學無法發展的根本原因。

西元第四世紀基督教的聖人,聖奧古斯丁作懺悔錄》把自己少年輕狂時代的惡跡劣行記錄下來向上帝認罪希望上帝重新接納懺悔後的自己認為人要成為基督徒回到上帝身邊基督教文化的發展從此有一種內省力量,時時鞭策著歐洲人,這是科學精神的沃土,也是東西方文化高下之別的分水嶺

    孔夫子為後人留下的不朽學說,可謂家喻戶曉,而他的真實事跡卻鮮為人知,這其實才是另一方面的不完美
     
身為亓官氏後代,發掘歷史真相雖然是無可旁貸的責任,但是為中國儒家文化找到病徵,促成中華文化健全發展,讓中國人睜開心眼,面對歷史真相,毋寧是更具歷史意義的任務。願與全世界的中國人共勉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662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