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珠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三
2012/05/28 21:41:06瀏覽505|回應0|推薦23

 

 問:為只坐用,行時亦得為用否?

 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臥,所造運為一切時中,常用無閑,即名常也。

 問:《方廣經》云:“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應 化身, 五虛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含萬象,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 不可得,是虛空法身。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法身,若有證有得以為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何以故?《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 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問:經云,等覺妙覺,云何是等覺,云何是妙覺?

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二 性空故,名為妙覺。又云: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問:等覺與妙覺,為別為不別?

答:為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云何?

答:般若體畢竟清淨, 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恆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 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墜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義云何?

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唯造惡 業,清淨本心,被三毐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云為了輕賤也。以今世人輕賤者,即是今日發心求佛道,為無明滅盡,三毐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諸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無明滅盡,亂念不生,自然解脫;故云當得菩提。即發 心時名為今世,非隔生也。

又云:如來五眼者何?

答:見色清淨,名為肉眼;見體清淨,名為天眼;於諸色境,乃至善聽悉能微細分心,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為慧眼;見無所見,名為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義云何?

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云:何修而得此乘?

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問:《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

      解脫。其義如何?

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又問:無言無說,即名為定,正言說之時,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論說與不說,常定。何以故?為用定性,言分別 時,即言說分別亦定;若以空心觀色時,即觀色時亦空;若不觀色,不說,不分 別時,亦空;乃至見聞覺知,亦復如是。何以故?為自性空,即於一切處悉空, 空即無著,無著即是等用,為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脫也。今更為汝譬喻顯示,令汝惺惺,得解斷疑。譬如明鑒照像之時,其明動否?不也。不照時亦動否?不也。何以故?為明鑒用無情明照,所以照時不動,不照亦不動。何以故?為無情之中,無有動者,亦無不動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時,其光動否?不也。若不照時動否?不也。何以故?為光無情故,用無情光照,所以不動,不照亦不動;照者是慧,不動者定;菩薩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脫也。今言無情者,無凡情、非無聖情也。

問:云何是凡情,云何是聖情?

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聖情

問: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義如何?

答: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問:如如者云何?

答:如如是不動義,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過去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來佛有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道無異,故名如如也。《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乃至一切眾 生,悉皆如也。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問:即色即聖,即凡即空,是頓悟否?

答: 是。

問:云何是即色即空 ,云何是即凡即聖?

答:心有染即色,心無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無染即聖。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既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滅空;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問:經云:盡無盡法門,如何?

答:為二性空故。見聞無生是盡,盡者,諸漏盡;無盡者,於無生體中,具恆沙妙用,隨事應現,悉皆具足;於本體中,亦無損減,是名無盡,即是盡無盡法門也。

問:盡與無盡,為一為別

答:體是一,說皆有別。

問:體即是一,云何說別?

答:一者是說之體,說是體之用,為隨事應用,故云體同說別。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種種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於日,諸器中日,悉皆圓滿,與天上日亦無差別,故云體同;為隨器 立名,即有差別,所以有別,故云體同,說即有別;所現諸日,悉皆圓滿,於上本日,亦無損減,故云無盡也。

問:經云:不生不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問: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無染漏心,但無染無漏,即是不善不生;得無染無漏時,即清淨圓明,湛然常寂,畢竟不遷,是名善法不滅也,此即是不生不滅。

問:《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其義 云何?

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今有時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 者,即與佛功德等用,無有异也,故云入諸佛位也。如是悟者,與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從清淨心生,智智清淨,名為諸佛子,亦名真佛子。

問:只是佛之與法,為是佛在先,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

問:因何佛法先後?

答:若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若據文字法,是佛先法後。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後。經云:諸佛所師,所為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眾生,眾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後也。

問:云何是說通宗不通?答:言行相違,即是說通宗不通。問:云何是宗通說亦 通?

答:言行無差,即是說通宗亦通。

問:經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答:說到行不到,名為到不到,行到說不到,名為不到到;行說俱到,名為到到。

問:佛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者是不盡有為,何者是不住無為?

答:不盡有 為者,從初發心,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至雙林,入般若涅槃,於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盡有為也。不住無為者,雖修無念,不以無念為證;雖修空,不以空為證;雖修菩提涅槃,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即是不住無為也 

問:為有地獄,為無地獄?

答:亦有亦無。

問:云何亦有亦無?

答:為隨心所造,一切惡業,即有地獄;若心無染,自性空故,即無地獄。

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

答:亦同佛性。

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

答:亦同入。

問:既同入, 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

問: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

: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獨成妙觀察智,第七心識,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問:此四智為別為同?

答:體同名別

問:體既同,云何名別?既隨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

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既大圓鏡智,能對諸塵不起愛憎,既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能令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m580416&aid=649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