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作品
2008/08/31 01:39:20瀏覽3273|回應1|推薦5

香港 進念 二十面體的作品
總令人讚嘆
這種讚嘆來自於
對於作品的謹慎
對於作品的創意
對於作品的精神
值得劇場人一窺究竟
也給予我們省思

這一次的華嚴經
從經典著手
導演胡恩威本身為天主教徒
卻能夠藉由從自己閱讀心經的內化
思考宗教與藝術的關係
創作這樣一部佛教精神的劇作
胡導在現場結束座談說的好:佛教是沒有佛教徒的
佛教是一種精神昇華
任何人都可以接觸

華嚴經
本來就存在在世界上
但是今天的表演
為這一部抽象的經書
創造出一個意念與氛圍的劇場世界
讓觀眾感染經典裡的精神

網站上有很多關於本齣劇作的介紹
就不再多說
這一齣劇作不是戲劇
而是一種對於文本的解讀
將抽象的經書昇華
用劇場的形式告訴觀眾

多媒體的運用一直是進念 二十面體的強項
但是和台灣的黎煥雄不同的是
進念的多媒體運用不會讓你感覺突兀

舞台的光線運用也是非常精準
特別是講到華嚴世界看到的佛只有光時
整片舞台反射光給觀眾
莊嚴感會讓你覺得進入那個世界了
特別是因為光線和舞台的設計
舞台的空充滿了靈性
整體是完整的

台灣的舞台劇沒有辦法做到的「空」
胡導本身學建築的美學觀
在掌握空間的能力值得借鏡

林夕的詞是另一大驚豔
搭配人山人海的于逸堯音樂
(人山人海不是樂隊、不是組合、是集合樂隊組合及個人歌手的製作公司。「人山人海」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 , 並以香港音樂為本的音樂創作及製作公司。「人山人海」主要成員包括有黃耀明、蔡德才、梁基爵、李端嫻、亞里安、于逸堯等。)
整場有兩首歌、劇場在展演時的配樂也十分悅耳

明天還有一場「華嚴經」若想看還有機會
下禮拜要看進念二十面體的「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相信也值得進場觀賞

開頭的《心如工畫師》和結尾的《十方一念》
網站可以下載http://www.zuni.org.hk/
但和現場聽 編曲有點不同 網站有歌詞


藝術與宗教交會 光和多媒體演出華嚴經

台北藝術節節目之一「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舞台劇將於八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這是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團體─導演胡恩威、創作顧問釋僧徹法師、音樂總監于逸堯,加上董陽孜書法創作,共同打造以「光」和「多媒體」結合的實驗劇。

大量使用光影、多媒體舞台的藝術手法,胡恩威表示,「華嚴經」是強烈說著「光」的概念,因此,舞台上用了數十個燈泡展現生命力的莊嚴感。在敦煌是以傳統畫法呈現佛法和經書,但現在有了多媒體,就可以採用科技做「經變圖」的概念。

「宗教與藝術本是一體」,胡恩威說,兩者分開後便出現問題,像是藝術太重市場化而出現庸俗;而宗教因不重藝術,使大眾的感染力減弱。宗教以藝術手法提升人對宗教精神的體會;藝術也持著一種宗教的情操,才有不停超越的動力。

胡恩威因和一行禪師結緣,也認同一行禪師由呼吸、行走開始認識自己,進而修行的想法,此次將佛教經典搬上舞台,選擇不說「佛陀如何修成正果」的故事,也不鼓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警世觀念,而是從經文中的義理、哲學著手,單單僅用黃、白兩原色光演繹佛在說法時使用的色、光,就變化出繁複多彩的光影,描繪出無盡無邊的華嚴世界。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去年在香港首演,出現很喜歡和很不喜歡的兩極化意見,胡恩威說,如同佛教秉持開放心態一般,他也坦然面對各種不同的回應,同時他也很期待台北觀眾的反應。

【2008/08/29 中央社】


佛典入戲》讓宗教‧藝術相遇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劇照。
圖/2008臺北藝術節提供

佛教經典近年來成為台、港表演藝術界創作新題材。來自香港的「進念‧20面體」劇團,本(8)月29到31日來台推出《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這部佛典戲劇作品。透過悠揚的經文唱唸、光影鏡像,引領觀眾以聽覺、視覺,觀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親身體驗「一切唯心造」的境界。

心如工畫師 取材華嚴經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劇照。
圖/2008臺北藝術節提供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是以《華嚴經》為本的演出。《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根據記載,它是佛陀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以全身放光方式宣講的佛法。與會聽法的菩薩藉語言、象徵等方式演繹,後世並有多人解讀詮釋。

進念‧20面體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劇團之一,從事藝術創作26年,至今原創作品超過150齣。有感於現代人精神生活日漸貧乏,這兩年開始了「生命劇場」的創作,希望為崇尚物質的社會增添靈性。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就是進念「生命劇場」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此劇導演胡恩威本身是天主教徒,受到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者一行禪師的啟發,決定改編佛教典籍,為了演出此劇,演員每天打坐、禪修、讀經文,練習收攝心神、專心行走,以感受當下。

雖然佛教在香港比不上在台灣興盛,但此劇2007年在香港首演時座無虛席。胡恩威透露,香港觀眾看後反應很多元,有些人覺得很好,有人覺得太簡單,「還有人晚上回去睡覺時夢到大寶法王,問他這部戲好不好看?」他說,雖然他無法控制觀眾的看法,但此劇受邀月底來台參加2008台北藝術節,他很期待佛法鼎盛的台灣觀眾對此劇的反應。

事實上,台灣表演團體對於與佛法題材結合,早有脈絡。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指出,台灣宗教界一直希望透過社會性的演出,落實人間佛教,而台灣自 80年代中期以來,禪、佛的觀念影響了表演藝團體,不乏將宗教題材入戲的例子,像是優人神鼓劇場的「金剛心」、雲門的「流浪者之歌」、賴聲川的「如夢之夢」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不讓香港劇團將「佛典入戲」專美於前,台灣歌仔戲劇團近一年來也陸續推出佛典故事。其中河洛歌子戲團去年推出《梁皇寶懺》,許亞芬歌子戲劇團今年7月也演出《慈悲三昧水懺》。兩部佛教最著名的懺文在一年內相繼與戲劇結合,且都創下票房全滿的亮眼成績。

佛教故事的創新演出形式也屢見不鮮。今年5月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佛陀傳—悉達多太子」英文版音樂劇,雖是很多人熟悉的題材,但此劇以英文音樂劇方式呈現,且演出人士多為菲律賓的天主教徒,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很需要宗教和藝術的調節。現在宗教和藝術分得太清楚,但真正的藝術同宗教是一體的。」胡恩威說,過去無論東西方,宗教都是藝術的支持者,宗教與藝術不分家,但現代社會什麼事情都要配合市場,使庸俗化變成無可避免。

道藝相結合 生活更快樂

「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劇照。
圖/2008臺北藝術節提供
在胡恩威看來,佛教裡有許多法會、儀式、咒語等充滿了藝術元素,《華嚴經》中像是一和多的華嚴世界,更與零和一組成的多媒體數碼世界契合。他希望透過藉著演繹佛在說法中使用的色光,誦讀梵文字母,開展廣大的心靈願力,並見證宗教藝術的撼動力及啟發性。

「社會上充滿沉迷娛樂的人,成為我們做藝術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他希望《華嚴經》能促使大家思考、打開心,用心去體會。「我們不是傳教、不喊口號、不是精神麻醉……我希望觀眾能真正受到感動,心才會啟動」。

胡恩威說:「如果我們每天都在吃進精神的毒素,吃了40年,身心怎麼會健康?」他認為,佛法很開放,與民主概念很相似,若能破除迷信、深入了解實踐,是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為拉近觀眾與佛法的距離,此劇也延請知名作詞人林夕(王菲「紅豆」一曲的作詞人)填詞、于逸堯譜曲成「十方一念」一曲。

從1998年開始信佛並勤讀佛經的林夕表示,他立志要把帶有從佛理反思出來的智慧,種在他所喜愛的流行歌詞裡面,讓佛理生活化、現代化。「有了這個使命感,我自問生活得更快樂,心境更開闊,希望窮我所了悟的做一個播種的入世佛教徒」。

林谷芳指出,宗教的「道」與藝術的「藝」,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面相,但道與藝本質與屬性不同,要讓兩者進行有意義的結合與對話,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觀察,過去表演藝術團隊普遍還未把佛法完全搞通,佛教界也與藝術還隔了一層,但佛、禪都具東方文化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基底,未來藝術與佛法連結應會愈來愈多,可望促成雙方了解,把道藝結合發揚光大。

【2008/08/22 經濟日報】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vinlais&aid=2176890

 回應文章

YISAN
純粹
2008/08/31 02:16

若就文章中提到<如夢是夢>同樣以宗教題材作為戲劇演出的內容,<華嚴經>的純粹,讓人更受感動!

<華嚴經>守住了文本的精神,並巧妙了結合都屬儀式行為的宗教與藝術,讓兩者的光輝佈滿一室,也看見劇場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