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符合自然的飲食睡眠是最好的養生 從傳統養生的角度看現代疾病
2015/03/04 22:33:26瀏覽210|回應0|推薦0
刘逢军:符合自然的飲食睡眠是最好的養生 作者:荒山野庙里的沉思
转自:www.dadaotang.com 或  www.tcmculture.org
壬辰年春分至小滿時令養生提示http://blog.sina.com.cn/wind0028

符合自然的飲食睡眠是最好的養生 1/15/2007  
    養生的思維和方法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歷代養生學家高度概括的結果。所以,掌握和哂灭B生於日常的飲食起居中並非難事。例如:“晚吃蘿蔔,早吃薑;冬吃蘿蔔,夏吃薑。”這是長期留傳于百姓中的經驗。但是很少有人講出其中的道理。古代養生大家則站在宇宙變化規律上概括事物的道理。一年之中陰陽各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吃薑可暖胃以助陽氣;冬天吃蘿蔔降內熱以滋陰氣。早晨如春,傍晚如秋晨起吃薑升發肝氣令人陽氣開放,精神充沛;傍晚吃蘿蔔令陽氣收降,迎接陰氣開放以利睡眠。
    1、飲食
    缺少唯物辯證法,就會“跟風走”,人云亦云,違反自然規律。在吃的問題上也是如此。說很多病是吃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
    (1)吃飯——身體的好壞與吃大有關係。
    一是適量清淡。《黃帝內經》講了一個道理:吃飯的量恰到好處補氣,吃多了傷氣;味道過厚傷氣,味道清淡補氣。老子在道德經裡也講道:過多吃美味的食物傷胃。
    二是食物的屬性和身體的需要。食物都有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種。體內熱時應吃涼性的,體內涼時應吃熱性的。如:胃裡熱,應吃寒性的香蕉;胃涼應吃熱性的姜湯。如果吃反了會鬧出病來。
    (2)吸煙——不吸煙的人不要學吸煙。但吸煙成癮的人戒煙應辯證地對待。如果打破舊機制又不能及時形成新機制,人體失衡就會生病。所以戒煙應逐漸少吸,不可斷然。
    (3)喝酒——“酒為百藥之首。”但飲酒要遵循規律:一是適量。過量而又不能及時代謝出去,會損害內臟。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這兩段時間喝白酒,易引起內臟燥熱
    (4)喝茶——茶是人們應該選擇的飲料。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穢氣。經常喝茶可去人體的異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性。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胃涼人喝如雪上加霜。花茶。是用茉莉花等薰制的茶葉。茉莉花性溫,有穿透性。所以,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頭昏腦漲的人喝花茶,有助於醒腦。紅茶。是經發酵的茶葉,性溫助消化。胃涼的人有助於暖胃。烏龍茶。結合綠茶和紅茶的特點,屬於平性。偏溫性茶葉,上午喝有助於補氣,偏涼性茶下午喝有助於收氣。
    (5)吃水果——脾胃虛便稀時不要吃水果;氣盛便乾時多吃水果。上午吃水果傷氣;下午吃水果去燥。水果吃得合適是營養,吃得不當有害於身本。
    2、睡眠
    傳統養生認為睡覺是第一大補。民間有好多俗話:“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睡個好覺,有如吃個母雞。”睡覺為什麼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晚間睡覺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白天工作學習是能量的釋放。陰陽各半,缺一不可
    (1)睡覺的時間
講睡覺的時間,必須要講《黃帝內經》關於養生的第一個原則:“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生命健康。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主旋律是什麼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是一個事物的放大,秋冬是一個事物的濃縮。例如:一粒種子通過春夏的放大成為一顆稻穀,秋冬使稻穀濃縮為種子。種子由起點回到了終點,但是發生了變化,一粒種子變成了幾十粒種子,這是哲學上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
    春天陽氣生起,是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天地之間生機勃勃,生物欣欣向榮。一派生動的景象。春主生、主動。
    夏天陽氣開放,是萬物繁榮的季節。天地相交,地氣上升為雲,雲降下為雨,萬物繁華以待秋實。夏主長、主放。
    秋天陽氣漸收,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隨著冷空氣的到來,大地上的濕氣退去。秋主收、主殺。
    冬天陽氣閉藏,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天寒地凍,一些動植物進入冬眠狀態。冬主藏,主靜。瞭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主旋律,有利於順應四季的變化,適應時空特點。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一天是一年的濃縮。因此,人一天的生活節律與一天春、夏、秋、冬的變化要符合晚9點到淩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淩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冬主閉藏。晚9點立冬。到了晚9點,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與天地做“拔河”遊戲。“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結果天必勝人。人的身體變化節律與天地“借天力還以人力。”以補人在天地之間渺小的不足。
    晚上睡得太遲有兩種情況:一是晚上睡不著,二是困倦但硬挺不睡。睡不著是陽氣該收的時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點到晚9點是日秋,人要逐漸進入收的狀態。“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興奮的事情,陽氣就收不回來,陰氣占不了主導地位就難以入睡。第二種情況硬挺不睡,是觀念出現偏差,懂得日冬的道理就要符合這一自然規律。
    夜裡睡得過晚會傷膽氣。嚴重者就會患抑鬱症。《黃帝內經》講:“氣以壯膽。”“十一藏府取決於膽。”23點至1點是子時,膽經最旺。人在睡眠中養蓄了膽氣,如果不睡覺消耗了膽氣,嚴重者出現“怯症”,即是現代醫學講的抑鬱症,表現為:惕惕不安,似有人捕之,氣短,多疑,潔癖,重者更甚。
    晚9點至淩晨3點是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段。這時太陽在地球的對面,我們處在陰面,“陰氣盛目瞑。”所以,其他時間段的睡眠難以代替“日冬”。
    (2)起床的時間
    故宮史料記載:清朝的大臣淩晨3點上朝,皇太子3點起來讀書。這是科學的做法。3點至5點是寅時,也叫“雞鳴之時”。有個詞彙叫“聞雞起舞”。清朝的太監也會在3點沖著皇帝的房間喊:“雞鳴即起,勤政愛民。”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春主動,立春時風吹樹動如同壓水井把營養灌到樹梢,待春分後暖氣到來,嫩芽一夜之間發出來。人與植物同屬於生物,對自然界的感應有相同之處。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現代“星期天病”就是如此。周日不上班,有人睡到上午10點。3點立春,6點春分,9點立夏立夏之前沒起床,相當於沒有經歷春天的動,無動無生。《黃帝內經》講:“無春就無夏。”夏是陽氣大放,沒有陽氣大放就沒有精神。因此,早上起床應在3點至5點之間。3點至5點起床天沒亮,可以在家裡幹家務,也可以看書寫文章,也可以看電視,待天亮時外出散步。但是,冬天三個月不要輕易外出,必須有太陽才可外出鍛煉。晚上睡得過晚或早上起得過晚都會封殺了陽氣。即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
    (3)睡覺的空間
    睡覺的房間不宜太大,主要是為聚集陽氣。傳統養生講究睡覺時一定要關好門窗。夏天再熱也不要開電扇和空調睡覺。人睡著了身體表面會形成陽氣保護層。如果風把這層陽氣吹散了,體內還會補充。循環往復淘幹陽氣,早上起來渾身沒勁,面色黃,頭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熱。可關臥室門開空調把房間吹涼後關閉,人沖完澡迅速睡覺。涼爽空氣可保持1個多小時,人已經睡著了。如果中間熱醒,可再按這個辦法做一次。人在睡著時,體溫下降。記住千萬不能開窗、開空調、電扇睡覺。查看《學習時報》版請點擊此 
言行與養生 2/26/2007  
    1、說話
    除聾啞人外,人們每天都要說話。講話最耗精、氣、神,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裡講:“話多數窮,不如守中。”
    (1)學會說話
    說話要心平氣和。自己舒服讓別人也舒服。否則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
    講話怒則傷肝,怒則氣上,氣上而不下就會頭脹;大怒之後氣與形相脫離,就會患怒鬱之症,鬱鬱不歡滯留於神色之中。
    講話時言不由衷就會心亂,心亂則氣亂,氣亂則神散,導致神不寧心不安。“心為君主之官,”君主不安,臣民則亂,臟腑就不平衡。
    學會說話,要說有知識的話,說催人向上的話,說對社會有益的話,說讓人寬心的話。說話要真眨喚殻q證,要深刻,要光明。這些都做到了,說話就有助於頭腦清晰,心態安寧,血清顏清。
    (2)少說與不說
    語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別是作為領導幹部,身負重任,主管一方,不說話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掌握說的時間和分寸。從傳統養生的角度,聖人講話惜字如金,儘量減少精、氣、神的外泄。演員有兩種人,一種台下話很多,到了臺上或鏡頭前演戲反而深入不進去;另一種平時話不多,演戲的時候眼睛裡冒出了人物的火花,這是厚積薄發的緣故。
    有時少講話是為了專注地做事。例如:吃飯時儘量少講話。人的精力放在食道和腸胃上,以保障氣血對消化系統的供應。
    說話力求言簡意賅,有利於節省精、氣、神,保持安定的心靈,也可避免無謂的勞力、勞神,無事生非。
    除了少說,在有些情況下應該學會不說,這也是養生之道。例如:睡覺前不說話,躺在床上不說話,咳時不說話,怒時不說話,嚼飯咽食不說話,頂風不說話等等。
    ① 睡覺前說話會引起興奮,擾動體內陽氣,導致失眠。
    ② 躺在床上說話,因喉嚨、聲帶引力重心發生變化,發生勞累、疲倦,因而導致陽氣被擾失眠。
    ③ 咳時人喉嚨充血,繼續講話引起聲帶發癢,導致咳嗽不斷。咳時應中斷講話待充血消失。
    ④ 怒則氣上,怒時講話會使氣與形相脫離,傷人傷己。怒時沉默幾分鐘,有利於緩解心臟的壓力。
    ⑤ 人的食管和氣管之間有一“活塞”,下嚥飯時氣管合上食管張開,講話時食管合上氣管張開。又想咽食物又想講話,容易把食物嗆到氣管裡,引起劇咳、嘔吐,老年人易發生危險。古話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說老人在吃飯時稍不注意可能會發生危險。
    ⑥ 大風之時,張口會使風往裡灌。寒氣未經過鼻腔加溫直接入肺。“肺畏寒”,寒可傷肺。
    2、行走
    行走也有辯證,這是人們往往忽視的問題。因為太熟悉了就容易忽視,太平常了也容易出錯。
    (1)學會走路
    嬰兒不知要摔多少跟頭才能立起來走路。當嬰兒不用人扶走出第一步的時候,臉上都會展現出燦爛的微笑。這種微笑告訴世界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了。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是:人是立在天地之間,動物橫在天地之間;人體對著經線,動物對著緯線;人有文字和文化傳承,動物沒有文字和文化傳承。可是,很少有人會想如何走路。正因為如此,老從腿開始,人老先老腿。
    走路時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調動氣。氣可以調動精,灌注到腿的關節之中。人體中流動的水分叫津液,津比較稀薄貫穿於肌膚之中,體溫熱時走汗道,體溫涼時走尿道。液比較稠貫穿於人的筋骨之中,潤滑關節。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人體軸承”得不到充足的潤滑油,但要承重100多斤甚至200多斤的重量邉印r間久了,會把關節磨壞,導致一些人換股骨頭,換膝關節。
    走路時把精力放在腿上,走的路遠、時間長,腿不會酸乏,這是津液灌注關節的結果。
    走路是最經濟的鍛煉,不用投資,不容易出現大的問題。而不適當地選擇競技項目反而會出意外,如有的老年人猝死在網球場上,往往是因為人的精力不在腿上而在球上,導致內部虛空,神散於外
    (2)走的強度
    “生命在於邉印”這是人們常講的一句話。如果再加上兩個字——適度,這句話就更準確了,就是:“生命在於適度的邉印”邉右欢ㄒm當。走路腿輕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走出很遠,往回走腿累了就坐車回來。因為腿累了如同汽車發動機缸熱了,再發動就會磨損機件。
    肝氣虛的人不宜大幅度邉印V欣夏耆艘膊贿m宜大幅度邉印R驗檫@些人群體內的津液匱乏,易引起關節的磨損。有的中年人買了健身房的套票,身體非但沒鍛煉好,反而心臟出了問題。因為耗了筋氣,出現了“筋不養心。”
    (3)走的時間
    走的時間要放在早晨。早晨為春,春主動。春夏天長,天亮得早,3點至5點鐘只要天亮就可以出門走路。天不亮時可在室內幹家務,為的是動。肝主動,應春,主管筋脈,早晨動使筋脈條達。天亮要出門走一走。肝主風,風行於天,有利於“早春”抒發肝氣。
    晚飯後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歸。”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話。早為春,春主陽,陽主動,陽主外。晨練是為了助長陽氣。暮為秋,秋為陰,陰主靜,陰主內,傍晚減少活動是為了收斂陽氣。秋主收,沒有秋收就沒有儲藏,就損失了精華。晚為冬,冬主藏。沒有儲蓄,就沒有用錢之本。晚9點立冬,在這之後的興奮活動會擾動陽氣使之散失。冬天如果是一個冷冬,華北的農民會說:明年的小麥好收成啊!因為小麥有深睡眠未被擾動陽氣,如果是個暖冬,農民就發了愁。因為小麥被擾動了陽氣,春天發芽一派病態。  
傳統養生的角度看現代疾病 3/12/2007  
   現代疾病的品種和發病人群的數量,速度發展得都非常驚人。當人們發現一個新病毒尚未研究出克敵的方法,這個病毒已變異為幾個新品種。有一篇散文講“追影子”,有個人總也追不上自己的影子,當他轉過身不追時,發現影子反而跟他走了。只要世界上出現一個疑難事物,就會同時存在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傳統養生科學辯證地預防現代病。
    (一)轉換思路和角度看現代常見病
    1、心臟病
    心臟病是北方地區人群的常見病。現代人心臟安放起搏器、放金屬支架的越來越多。從病灶學的角度,心臟衰竭安起搏器,血管狹窄放支架是合理的。但如果從總體上看這種情況,除臟器損壞者外,大多數根源是氣血不足。例如:一個手電筒燈泡若明若暗是電池快沒電了,電池充上電燈泡又亮了。一些垂危的老人被認為失去了醫療價值,經調理幾天內又重新站起。家屬千恩萬謝認為神奇。其實道理就是如同電池與燈泡關係一樣簡單。
    2、“三高病”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現代人的常見病。現代醫學認為:“三高病”要終生服藥予以控制。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對人們有所啟發。
    (1)高血壓
    高血壓是人的整體氣虛,引發了人高壓機制的啟動,是人體的應急措施。把人的中氣補足,血壓不用西藥控制就可以恢復正常。
    (2)高血糖是以腎、膀胱為主體的水循環系統氣化功能失調。不恢復其功能簡單地進行藥物控制,可能導致綜合症狀。實際上把腎陰虛內熱的“熱”降下來,把腎陽虛外寒的“寒”去掉,人的血糖、尿糖可以恢復正常。現代醫學對於青少年糖尿病難以控制。可是,在養生實踐中越是年輕人,糖尿病康復得越快。原因是:年輕人生機勃勃,越壓制越反彈;而養生是“借力打力”順勢牽引,故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3)高血脂
    血液高脂肪是以肝為核心的造血機制氣化功能失調,不能把營養氣化為血而成為脂肪。吃喝應酬多的人大多血脂高。對這種情況,舒通肝絡,短時間內也可把血脂降到正常範圍。現代醫學對吃素食的人高血脂難以解決。吃素食的人有的肝氣不足,不能把營養氣化為血,而在人瘦弱的狀況下出現高血脂,把肝氣補足,血脂就正常了。
    3、癌症
    癌症現在也是常見病。但是,癌症的手術、放療、化療是痛苦的。癌症的形成是複雜的,但是主要與肝的升降機制有關。肝承擔著人的免疫功能。《黃帝內經》把肝稱為“將軍之官”,它“攘外安內,平定諸亂。”人體出現了癌腫瘤是大亂,是“將軍之官”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其原因是肝這位將軍受到“遏鬱”。肝得不到約束易得心腦血管的病,受到遏郁易得癌症。
    得了癌症不要恐懼,每人身上都有癌細胞,有無相對,要冷靜面對。只要放下心,重新安排飲食起居,康復的希望是有的。
    4、兒童疾病
    兒童的常見病:習慣性感冒、哮喘、多動症、佝僂病、弱視、孤獨症、腎病綜合症,甚至癌症。兒童的養生與成年人不同。成年是在成熟的情況下發病,兒童是在發育的情況下發病。成年人多是氣虛致病,兒童多是氣盛致病。對成年人多用平衡之法;對兒童多用“借天力順勢法”,就是借兒童生機勃勃的力量,扶植正氣,以“東風壓倒西風,”做到正氣存內,扶正祛邪,靠人體免疫系統巨大的修復能力。這樣的結果,一些現代疑難疾病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被克服了。
    5、婦科疾病
    婦科疾病主要是更年期綜合症,婦科系統肌瘤、囊腫等症。
    (1)不孕症。女子不孕在於涼,陽氣不升。多為手腳長期寒涼,是肝、腎問題,把人補熱了,多年不孕者,也可懷孕生孩子。
    (2)更年期綜合症
    女性48周歲絕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黃帝內經》講:女49歲天癸枯竭。這時的女性猶如初秋冷熱多變。秋為燥,立秋至秋分為溫燥季節,也是“多事之秋”。夏天即將退去,冷空氣開始推進,冷空氣力量大天就涼,熱空氣力量大天就熱。女性更年期就是這個狀況。這時如果不予干預,秋分之後冷空氣占主導地位就大局已定。反過來干預幫熱空氣一把,冷空氣就退卻了。
    (3)囊腫、肌瘤類疾病
    囊腫、肌瘤類本來是人要吸收的營養。由於人的氣化工作不足,使其停留而變為瘤。這些人多數身體偏寒,“陽虛生外寒。”通過補陽氣改變機制,這些多餘的東西可以被吸收。否則,手術如同割韭菜,沒有去根。
    (二)現代常見病的根源在於違反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就像一班車,搭上這班車就會天長地久,被這班車甩下來就會生病、過早地衰老。例如:晚9點是一天的立冬,天睡了人不困,到後半夜睡不著,今天就沒搭上這班車。
    1、睡眠起居,不守四時
    晚不睡耗殺了陽氣,人肝氣不足;早不起封殺了陽氣,人生鬱火。時間久了如同一個人欠了很多債又很橫,進入“窮橫”的狀態,又累又煩。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
    吃喝的目的是把食物變為能量,支持人的精、氣、神旺盛。其實,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吃毒或增加垃圾。只要吃完後感覺到肚皮“撐”,就是消化液與吃進的食物比例不對,或相互排斥,垃圾就產生了。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虛其目,實其腹。”人吃食物不是為滿足眼睛,而是要看是否最快地化為能量。暴飲暴食易導致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
    3、缺少松靜,心神浮躁
    外界千變萬化,內心一片清靜。這是養生之道的一種境界。心裡鬧的人總是強調外界在鬧,這是缺少哲學觀點的表現。
    4、失衡不調,積重難返
    《黃帝內經》養生三原則中講:“節陰陽而調剛柔。”在變化的世界中保持著一定時空下的平衡,就需要及時合理的調整。一輛好車開上5000公里要小保養一次,才會常開常新。不保養車開上幾萬公里也行,但是報廢的速度加快了。我們很多人生大病之前,有許多不良反映,往往用止痛的辦法敷衍。痛是人體自我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痛表現于皮肉而發自於心。“脾主肉,”“脾為諫議之官。”皮肉的疼痛是以脾為主的“諫議”系統在反映問題,警示人去解決。如果用止痛藥去麻痹神經,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很多患大病的人都有吃止痛片的歷史。例如:頭痛,必定是內部血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疼。
    養生學說到底是預防學。所以,一定要把病消滅在萌芽狀態才是上策。《黃帝內經》講: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亂不治已亂。如果有病才治,如同敵人打來了才鍛造兵器,渴了才去打井,豈不是太晚了嗎? 
常用食物屬性表 5/24/2009  
一、 熱性
辣椒、胡椒、肉桂、精白麵、豆油、白酒。
二、 溫性
1. 穀類:高梁米。
2. 蔬菜類:大蔥、蔥頭、蒜苗、蒜苔、柿子椒、香菜、南瓜、茴香。
3. 調料類:大蒜、生薑、醋、大料(學名:八角茴香)、花椒。
4. 水果類:山楂、金桔、甜橙、桃、荔枝、楊梅、杏、櫻桃、木瓜。
5. 肉類:雞肉、雞肝;羊肉、羊肚、羊腎、羊骨、羊油、羊奶;牛骨、牛油;鹿肉。
6. 水產品:海參、海蝦、帶魚、鰱魚、鯇魚。
7. 酒類:黃酒、葡萄酒、啤酒、米酒。
8. 其他類:大棗、人參;炒乾果。
三、 平性
1. 穀類:大米、玉米、紅小豆、黑豆、扁豆、蠶豆、白豆、花生、花生油、黑芝麻。
2. 乾果乾菜類:白果、百合、木耳、白木耳。
3. 水果乾果類:葡萄、栗子。
4. 蔬菜類:番茄(番茄)、胡蘿蔔。
5. 肉蛋奶類:豬肉、牛肉、牛肝、牛肚、牛奶、雞蛋、羊肺。
6. 水產品類:鯉魚、鯽魚、海鰻魚、鱉、海蜇。
7. 其他類:山藥、地瓜、枸杞、芋頭。
四、 涼性
1. 穀類:小麥(皮寒肉熱。皮和肉一同磨粉稱為全麥面,性在微涼與平之間。小麥去皮磨為精白麵<富強粉>後,變為熱性)、大麥、綠豆、豆腐、芝麻油。
2. 乾菜類:蘑菇。
3. 蔬菜類:茄子、冬瓜、絲瓜、黃瓜、白菜、蘿蔔、芹菜、生菜。
4. 水果類:梨、酸柳丁、桔子、蘋果、芒果。
5. 肉蛋類:羊肝、牛蹄、鴨肉、鴨蛋、雞蛋清(蛋白)。
6. 茶類:茶葉(茉莉花茶除外)、茶油。
五、 寒性
1. 茶類:普洱茶。
2. 水果類:柿子、獼猴桃、西瓜。
3. 蔬菜類:苦瓜、蓮藕。
4. 海產品:海帶、海藻、海螺。
5. 肉類:羊蹄、鴨血。
6. 其他類:醬。  
《黃帝內經》與時令養生 1/28/2010  
    己丑年的冬天是極其寒冷的。有人說30年一遇,也有人說60年一遇。按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有關氣候的論述分析,上述兩種說法都對。此類寒冷會發生在己年和己未年,兩者相隔30年。
    中醫時令源于《黃帝內經》
    按《黃帝內經》的論述,一年有六步主氣(地氣),由大寒開始,到來年的大寒結束,每步氣60天。
    初之氣名為“厥陰風木”,由大寒至春分二之氣名為“少陰君火”,由春分至小滿;三之氣名為“少陽相火”,由小滿至大暑;四之氣名為“太陰濕土”,由大暑至秋分;五之氣名為“陽明燥金”,由秋分至小雪;終之氣名為“太陽寒水”,由小雪至大寒。
    己丑年終之氣是“冬行冬令”,即主氣(地氣)和客氣(天氣)皆為“太陽寒水”。在五行之中“”主濕,“”主寒,濕寒相加,必多寒冷和雨雪。
    時令養生是《黃帝內經》的重要內容。書中稱:五日為候,三候稱為氣(1個節氣15天),六氣稱為時(6個節氣90天為1個季節),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開始從頭迴圈一年分立四時,四時分佈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節氣再分候,也是這樣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好醫生應該瞭解氣候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 
    己丑年時令分析及影響
    2009年的己年,初之氣天氣、地氣皆為“厥陰風木”,使木氣過旺。肝屬木,藏血,應春天。己醜年的春季氣候易對人產生肝氣亢進的影響。緊接著二之氣天氣和地氣皆為“少陰君火”,使火氣過旺。心屬火,主血脈,應夏天。少陰經包括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木生火,己丑年開春木氣過旺,過渡到夏初又逢心火過旺和腎陰虛火旺。肝藏血,肝腎同源,心主血脈。氣候促使人“血熱”,暴發了世界性的“甲型H1N1流感”。《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在論述丑、未年時寫道:“二之氣,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溫厲大行,遠近鹹若,濕蒸相薄,雨乃時降。”這段話講的是:二之氣主客氣相同,故火得氣化之正,萬物因而生化,人們也感到氣候平和,這種氣候易引起溫熱與疫癘大行,遠近患者的病大致相同。濕與熱氣相遇,雨水乃按時降下。
    2009年的“甲流”的特點是體表溫度過高。在此間哂弥嗅t的涼血之法,並患者吃偏涼性的食物,均在短期退燒,應驗了《黃帝內經》的論述。與2009年相隔6年的2003年癸未(羊)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非典”疫情。所不同的是癸未年(2003年)的統呤腔疬不及,即統領全年的火卟蛔悖嘶穑疬不足相對水必盛,水主寒,所以當時的“非典”症狀是體表高熱而心裡冷(“心屬火”)。
    起居飲食需因時令
    歷史上丑、未年多發生疫情,為什麼2003年和2009年會加重?這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網路和電視的迅速普及,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夜裡11點以後,甚至淩晨1~3時睡覺成為眾多人的選擇。這種方式違背了自然規律。《黃帝內經》講:一年四季陽氣的變化分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種狀態,即春天陽氣生發,如同種子發芽;夏天陽氣成長,如同稻穀長大;秋天陽氣收斂,如同稻穀濃縮為種子;冬天陽氣主藏,如同北方的落葉樹,陽氣深藏根部,免遭寒冷的侵襲,休養生息,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做好準備。
    《黃帝內經》認為:一年分四季,一天也分四季,以北京時間(下同)計算,淩晨3時立春,6時春分;9時立夏,12時夏至;15時立秋,18時秋分;21時立冬,24時冬至。21時是一天的“立冬”,冬季萬物閉藏。人“立冬”入眠與自然和諧,才有利於提高免疫力;早5點“驚蟄”,在這8小時的時間段睡眠,人能和諧自然,相悖則會有害。《黃帝內經》講:無春即無夏。沒有陽氣的生發,就不會有陽氣的成長,如同種子沒有發芽談不上成長一樣。
    除起居之外,和諧自然的飲食同樣重要。2009年(己丑年)有三步氣,對人健康影響較大。
    大暑至秋分(西曆7月23日~9月23日)主氣是“太陰濕土”。這60天中包括了農曆六月,六月為“長夏”,主濕。加上2009年的統呤“土”,土主濕。脾主肉,喜燥惡濕。年邼瘛⒌貧鉂瘛㈤L夏濕,三濕合一影響了脾主肉的功能。此時的客氣是少陽相火,“心屬火”,“火炎上”,故發病往往在心肺。脾主肉,心肺的肌肉也包括其中。所以,在7月23日~9月23日之間,因心肺衰竭而死亡的老年人較多。此種氣候下的飲食應避免生冷和下氣的食物,如冷飲、涼拌菜、蘿蔔(蘿蔔下氣)等。反而要吃些辛辣(辣祛濕、補氣)和溫補的食物。
    秋分至小雪(西曆9月23日~11月22日)主氣和客氣皆為“陽明燥金”。金克木。己醜年統呤峭吝(不及),木氣相對偏盛;木與金對抗而無緩衝。強木遇強金,木必受傷。肝屬木,主筋,主藏血,血管的管壁也屬筋的範疇。因而那段時間心梗、腦梗之症較多。此種氣候下,應忌吃辛辣溫補之物,如辣椒、人參、黃芪等;反而要吃下氣之物,如蘿蔔等,以引過盛木氣下行,避免金氣太過的傷害。
    小雪至大寒(西曆2009年11月22日~2010年1月20日)主氣和客氣皆為“太陽寒水”。己醜年統呤峭吝(不及),人的脾胃偏弱;終之氣天氣、地氣皆為寒水,脾胃畏濕寒。在脾胃十分虛弱的情況下,應忌吃生冷食物。例如:水果不宜生吃,生吃會引起胃隱痛且感陰涼,重則會胃寒,發生絞痛、腹瀉等症;水果可蒸熱或煮熱吃。這種奇特的現象30年發生一次,即六十甲子中的己醜年和己未年。己醜年、己未年土卟患埃谷说钠⑽柑撊酰⑽笧獒崽熘荆⒅魅猓馓撊鯇е轮魅鈿獠蛔悖梭w除骨頭之外,包括腦髓、骨髓和十一臟腑乃至筋脈都屬肉的範疇。所以,脾氣不足實際上導致了人體整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在此期間,恰當地選擇食物種類,均有效地避免了特殊氣候對人帶來的不利影響。
    連結:《黃帝內經》談四季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閡瘧,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2127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