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歐美有將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取代血糖值為主流指標的趨勢NGSP是看過去一∼二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狀態。
2019/06/26 13:59:35瀏覽673|回應0|推薦0

糖尿病的基礎知識 2
板倉弘重

 

糖尿病的基礎知識 2

★ 檢測「糖化血色素(HbA1c)」已成為歐美國家的主流指標

Q:什麼是「糖化血色素(HbA1c)」?二O一四年四月起,在日本的藥局店面,也能做糖尿病檢測了!這個檢測法稱為「糖化血色(HbA1c)」,在歐美有取代血糖值,成為主流指標的趨勢。標記為「HbA1c(NGSP)」。這個數值是看過去一∼二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狀態。血糖值的數值會在飯前上下浮動,而糖化血色素(HbA1c),則是檢測血液中的糖分與血色素結合的比例,能夠獲得較為穩定的數值,在最近的健檢中也常與血糖值一起檢測。糖化血色素(HbA1c)值在6.2%以下屬正常,以上則為高危險群,若高達6.5%以上,就很有可能被診斷為糖尿病。更詳細的評估標準,如左頁表格所示。推薦您定時利用這個價格便宜,數分鐘內就能測定的檢測法。但僅靠此法,還不能完全斷定是否罹患糖尿病。如果懷疑自己可能罹患糖尿病,請接受血糖值的檢測。

★ 高危險群的人更應立即控制血糖值

Q:血糖值偏高的高危險族群跟糖尿病有什麼不同? 近年來,高危險群的人數劇增。血糖值雖高卻還不算是糖尿病的人,就是所謂的高危險群,本書也要提醒高危險群的人,千萬不要漠視血糖值偏高的事。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高危險群的人,只要方法用對,就能夠回到「健康」的狀態;就算目前只是高危險群,如果沒有小心保養,漸漸就會有動脈硬化的現象。糖尿病是一輩子無法治癒的病症。糖尿病的患者,是無法再恢復到健康的狀態了,只能努力不讓身體產生併發症。高危險群的人,指的是所謂差一點就會變成糖尿病的人,但還能恢復健康。糖尿病是不良生活習慣經年累月的向身體賒帳後,突然在某日血糖值驟升,就病發了的生活習慣病。說不定明天就會病發!因此,要感謝能幸運地早期發現,所以現在就應該馬上開始控制血糖。

★ 糖尿病為什麼會引起全身的併發症 Q:糖尿病會引起哪些身體的併發症?糖尿病是無明顯自覺症狀,暗地裡默默惡化的麻煩病症。只要得了糖尿病,一生都要與其相伴。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處,在於它會導致許多併發症。持續高血糖的狀態下,神經會被破壞,如左圖所示,機能不全的狀況會遍佈全身。糖尿病的三大併發症,分別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會導致失明;腎病變會轉變成腎衰竭,最後只能靠血液透析(洗腎)維持;神經病變則會導致使腳部組織壞死,必須切除患部。其他還有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癌症、失智症、肺炎、頻尿或便祕等,不管哪一種,都是會造成生命威脅,為日常生活帶來障礙的病症。不過,要進入高血糖狀態需經十年以上,才會引起併發症,所以改善的機會有這樣長的時間,讓我們早點脫離高血糖狀態吧!

★ 糖化血色素(HbA1c)比血糖值還重要

Q:只要血糖值正常,就沒有糖尿病的危機嗎?一般而言,健康檢查是檢查空腹時的血糖值,但有健康檢查無法發現的陷阱。就是空腹時的血糖值明明很低,一吃完飯,血糖值就急速攀升,降不下來,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隱性糖尿病」。健康的人,飯後血糖值最高不會超過140mg/dl,飯後2∼3個小時左右,就會恢復到原來的數值。隱性糖尿病的人,飯後經過2小時,血糖值還是超過140mg/dl。因為健康檢查不太會檢查到飯後2小時的血糖值,就會疏忽這種情形。但是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不會受進食影響,因此,就算空腹時的血糖值再怎麼低,只要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過高,就有「隱性糖尿病」的可能。糖尿病最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有糖化血色素(HbA1c)過高的情況,請馬上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

 

Q:只要血糖值正常,就沒有糖尿病的危機嗎?一般而言,健康檢查是檢查空腹時的血糖值,但有健康檢查無法發現的陷阱。就是空腹時的血糖值明明很低,一吃完飯,血糖值就急速攀升,降不下來,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隱性糖尿病」。健康的人,飯後血糖值最高不會超過140mg/dl,飯後2∼3個小時左右,就會恢復到原來的數值。隱性糖尿病的人,飯後經過2小時,血糖值還是超過140mg/dl。因為健康檢查不太會檢查到飯後2小時的血糖值,就會疏忽這種情形。但是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不會受進食影響,因此,就算空腹時的血糖值再怎麼低,只要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過高,就有「隱性糖尿病」的可能。糖尿病最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有糖化血色素(HbA1c)過高的情況,請馬上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

~以上資料摘自《100%降血糖祕笈》板倉弘重◎著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2776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