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高法院超瞎判例並不少見
2018/01/03 11:12:29瀏覽219|回應0|推薦5
                      最高法院常見不食人間煙火判例
        日前「王炳忠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新黨質疑檢調搜索票僅法官蓋章未簽名,認是烏龍違法搜索,憤而提告並聲請移轉管轄,院檢不約而同搬出「法櫃奇兵」─85年台上字第3388號最高院判例行使媒體抗辯,堅稱「司法公文書用印與簽名生同等效力」。對此疑義,最高法院該此裁判定調,筆者不以為然,一則該院年高望重資深法官往往不食人間煙火,再者明明法有明文規定也淺顯易懂,何需終審法院作畫蛇添足般統一見解,簽名與蓋章之時機及效力絕對因事有別,所以各項手續規定不同,有簽名或蓋章皆可者,有硬性要求親自簽名甚至簽名加蓋章者,故當無放諸四海皆準法則定律,何況該一「相當命令」性質的判例欲推翻刑事訴訟法「搜索票由法官『簽名』」,法位階似不適格,不分緣由任意援引亦欠妥。

        三年前,筆者與中油因勞保補償系爭於彰化地院簡易庭,辯論終結候補法官張0燉定宣判期日,當事人提早到場等候聆聽判決,法官竟無故缺席,只由書記官穿著便服於辦公室逕行交付判決書,輕率且不合法制,更乏效力。二審則以七十幾年前不合時宜的《33年上字第 292 號判例》悖法違憲見解,認定“不經公開宣示仍具判決效力”駁回上訴,查該判例難脫幫法院不合法程序解套之嫌,其邏輯及論理令人不解!綜觀相關法律明文、釋憲意旨及新判例見解,在在證明「判決宣示」牽涉法庭義務與當事人權利間重大問題,且攸關判決是否具備「公信力」,乃絕對必要之訴訟程式,筆者乃以如下理由聲請釋憲中:

         一、「法律優越原則」係行政行為或一切行政活動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之謂。此之法律,指立法院通過總統公佈之形式意義法律,此項原則一方面含蓋規範位階之意義,即行政命令及行政處分等各類行政行為,在規範位階上皆低於法律;換言之,行政行為應受法律之拘束,法律之效力高於此等行政行為,乃消極的依法行政。憲法及中央法規標準法均明示此原則重要性意旨,可知「法律優越」不僅為學理上之原則,亦為法制上所確認。

        二、法律名詞有「應」字規定者,即無比例原則及裁量權彈性空間考量問題,此為法理通識。據此以論,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既明文規定「應公開法庭宣示判決」,法院組織法尤強制規定該此必要性,立法機關將諸多「訴訟行為」及「法律效果」附連宣判庭其上,即鐵般印證其無可省略性,觀國內法律學者論述咸認─「判決宣示程序為判決生效要件」。     

        三、按刑事訴訟法規定,除不經言詞辯論之判決,判決應宣示之〈§ 224〉;宣示判決應朗讀主文,說明其意義,並告以理由之要旨。應宣示之判決,於宣示之翌日公告並通知當事人〈§ 225〉;宣示判決,被告雖不在庭亦應為之〈§ 312〉。民事訴訟法則規定,經言詞辯論之判決應宣示之〈§ 223〉;宣示判決應朗讀主文,其理由如認為須告知者,應朗讀或口述要領〈§ 224〉;其宣示情形應記載於言詞辯論筆錄或另作宣示判決筆錄〈§ 213〉;宣示判決,不問當事人是否在場均有效力〈§ 225〉,此條文不更反射指明「不問當事人是否在場都應宣示判決」?

        四、再查憲法第16條規定之人民訴訟權,參諸釋字第482號解釋意旨─「所謂訴訟權,乃人民司法上之受益權.......包含聽審、公正程序、公開審判請求權及程序上之平等權等。」依此釋憲旨趣,憲法所保障人民訴訟權當指訴訟程序全程權利而言;再者,《最高法院86年台抗字第182號》判例:「判決之宣示 ,係指法院將內部已成立之判決在公開法庭將判決主文予以朗讀,並由書記官記載於筆錄而向外發表之方法,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24條、第225條,及第 213條第1項第6款規定自明。至法院電腦查詢系統不過為方便當事人查詢之行政作業,究不能作為判決有無宣示之依據。」解析此晚近判例之所以稱「究不能作為判決有無宣示之依據」,乃藉以彰顯公開宣判是為判決具備效力之絕對要件,茍非此意,何需查究論證判決是否有經公開法庭宣示呢?而不經公開宣示若仍具判決效力,民事訴訟法第223條、224條豈不形同虛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06e4629&aid=10987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