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類愚蠢的5個基本規律
2021/11/07 17:04:25瀏覽893|回應0|推薦1

珍妮花·德爾加多(Jennifer Delgado)2021年11月5日
「愚蠢的人比流氓、軍工體或共產主義更可怕。他們是無組織的團體,沒有領導或規範,儘管如此,他們的行動卻非常和諧,就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所引導。」
「嘴角帶着微笑,彷彿在做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愚蠢的人會在瞬間出現,破壞你的計劃,破壞你的平靜,使你的生活和工作複雜化,使你失去金錢、時間、好心情、生產力,而這一切都沒有惡意,沒有悔意,沒有理由;愚蠢地」。
以上是著名的經濟史教授卡洛·西波拉(Carlo Cipolla)的話,他曾在帕維亞和伯克利大學任教,並發表學術著作,其中分析了歷史上的人口過剩問題,由於他的《愚蠢理論》而流傳於後世,該理論被濃縮在他的《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一書中,是一部帶有諷刺意味的人類愚蠢的論文。
人類愚蠢的5個基本法則
1)總是不可避免地,我們都低估世上蠢人的數量
世界上有很多蠢人,這是眾所周知的。但卡洛堅信,我們低估了他們在我們生活和社會中的數量和影響。他表示:「任何數字上的估計都會證明是一種低估」。
例如,想到那些被我們歸類為聰明的人,但他們突然開始以愚蠢和愚昧的方式行事,這就足夠了。或者到街上去看看有多少人在阻礙我們,除了愚蠢之外沒有明顯的原因,這就足夠了。
2)某個人是愚蠢的概率與同一個人的任何其他特徵無關
卡洛確信,愚蠢是另一種特性,就像金髮或黑眼睛一樣。因此,它或多或少地以類似的比例分佈在社會的各個圈子裏。他引用了一項關於構成大學的四個大階層的愚蠢程度的研究:珠子、僱員、學生和教師。在這項分析中發現,無論我們的教育水平有多高,愚蠢的分佈是一致的。
他總結說:「無論你是練習優雅的圓圈,還是在避難,你把自己關在修道院裏,還是決定在美女的陪伴下度過餘生,事實是你必須始終面對同樣比例的愚蠢的人。」
3)蠢人是指對另一個人或團體造成傷害,損人不利己
卡洛認為愚蠢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缺乏關係智力。他的出發點是,與他人交往,我們可以為自己和他人獲得利益,或者相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蠢人就是個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人。
他的行為是非理性的,難以理解的,但你很可能記得不止一個人阻擋了道路,產生了困難、挫折和偏見,即使他們根本沒有得到什麼。根據他的人類愚蠢理論,「有些人,用他們不可能的行動,不僅給別人帶來傷害,也給自己帶來傷害。這些人屬於超級愚蠢的類型。」
4)非愚人總是低估蠢人的有害潛力
根據卡洛的說法,我們不斷地忘記蠢人所代表的危險。他說:「蠢人是危險和不幸的,因為理智的人發現很難想像和理解愚蠢的行為。」
一般來說,他們的攻擊讓我們措手不及,甚至當我們遭受攻擊時,發現很難組織合理的防禦,因為攻擊本身缺乏理性。由於低估了他們的力量,我們仍是脆弱的,因此,任由他們的不可預知性擺佈。
我們也可能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一個蠢人只能傷害自己,我們對他的行為是免疫的,但這樣想,我們就把天真和愚蠢混為一談,認為自己是無懈可擊的,就降低了自己的防禦能力。
5)蠢人是存在最危險的人
概述人類愚蠢的最後一條基本法則,卡洛寫道:「所有人都包括在四個基本類別中:天真、聰明、邪惡和愚蠢(...)聰明人知道他是聰明的。邪惡人意識到自己是邪惡的。天真人被自己的坦率意識痛苦地浸染着。與這些人物不同,蠢人不知道自己愚蠢。這有助於為他的破壞性行動提供更大的力量、發生率和有效性。蠢人不會受到自我意識的抑制。」
卡洛在這張圖中表示了4種類型的人,考慮到誰會對他們的行為有利或有害。
他還警告我們:「一些蠢人通常只造成有限的損害,但也有一些人造成可怕的結果,不僅僅是對一兩個人,而是對社區或整個社會。蠢人的傷害能力取決於(......)他在社會中所佔據的權力或權威地位。」
如何保護自己不受人類愚蠢的影響?
馬蒂耶斯·博克塞爾(Matthijs Van Boxsel)寫道:「智慧和愚蠢並不是彼此的對立面,愚蠢也不是智慧的缺乏,而是智慧是一系列不斷試圖支配或逃避構成人類一切的愚蠢的產物,或多或少是不成功的,」
除了給人貼標籤外,重要的是了解代表愚蠢的風險。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衡量自己的行為或言語的範圍,我們都可能表現得很愚蠢。如果我們不發展批判性思維,忘記必要的反省,我們就可能成為愚蠢的受害者,遭受它的折磨或行使它。
羅蘭大學進行的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其他線索,以獲得自我意識,確定人類愚蠢的3個原因:
1)無知或過度自信。是最高程度的愚蠢,出現在承擔任何種類風險的人身上,儘管他們缺乏面對風險的必要技能或知識。
2.缺乏控制力。這是一種中等程度的愚蠢,與衝動的人相對應,他們缺乏自制力,行為上讓自己被第一次衝動衝昏頭腦。
3)分心。是最輕微的愚蠢,表現在那些因為不注意或不分配足夠的資源,無用地掙扎而無法實現的事情。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7ab68df&aid=1704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