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7 03:50:33瀏覽116|回應0|推薦0 | |
事實上,學會說話,確實比學會三步上籃更難、更複雜。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盧璐解釋,學說話像學鋼琴一樣,是一種從聽覺轉換成動作的發展。不同的是,舌頭比大拇指更加靈巧,很多發音上的差距是以毫秒計算;在整個大腦運動區域裡,舌頭佔最大區塊,可說是全身上下動作控制最精細的器官。而且學鋼琴有人教,學說話要自己來。孩子必須自己經過聽覺吸收,分辨出正確的語音,在多次歸納整理嘗試錯誤後,做出正確而流暢的動作。 隨著孩子長大,若他們還是不開金口,甚至愈來愈少話,或有口吃、大舌頭、發音不標準,到底該聽信老人家說的「大雞晚啼」,長大就會好了;還是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呢? 四種常見的語言發展障礙 第一各年齡層有不同的語言發展問題,因此在討論語言發展問題時,必須先熟悉語言的發展進程,而女生的語言發展通常比男生快一些。兒童常見的語言發展障礙可分為以下四種:構音異常(台語稱「臭乳呆」)、語暢異常(口吃)、聲音異常(如沙啞)和語言發展遲緩。 一、構音異常:是最常見的兒童語言障礙,與智力發展不見得有關,可能是口腔發音位置不對、聽辨能力不好、口腔靈活度的問題。例如把「草莓」說成「倒楣」;「西瓜」說成「雞蛙」。 盧璐分析,大部分兒童在三~四歲能正確發出多數的語音,且口齒清晰;大約只有五%的孩子會在上小學之前仍發錯或省略某些音。語言學習必然會經過這些錯誤摸索、嘗試練習的歷程,家長毋須太過擔心;且學習有先後順序,發音得從簡單的母音開始,之後才能慢慢正確發出較難的音。即使真的需要構音矯正,專家建議,四歲以後才是治療的黃金期,過早讓孩子接受治療,要求達到字正腔圓的境界,既沒有必要也不易達到效果。 二、語暢異常:口吃是指說話結巴不流利,會有重複、拖長語音,或字句中斷的現象;嚴重的還會合併眨眼、聳肩、甩頭等怪動作。根據統計,二~五歲的孩子約五%會有說話結巴不流利的現象,稱為「發展性口吃」;其中多數在幾個月到一兩年內會自然消失,只有不到一%的人長大會持續口吃,必須接受治療。造成口吃的原因目前未明,大多認為是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所致。 口吃的孩子剛開始往往不自覺,口吃得一塌糊塗還可以一直講;等到大一點,開始感受到大人們刻意糾正的壓力時,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挫折,產生害怕逃避的心理,使口吃更加嚴重。因此,在孩子說話結巴的初期,不需要接受治療,只要家長和老師耐心的等孩子把話說完,避免中途打斷或要求他重說,增加孩子說話的愉快經驗即可。 三、聲音沙啞:這是學齡兒童較常見的語言問題,男孩多於女孩,多半是長期大聲吼叫或大哭的錯誤習慣所導致──平常說話時用力不當,使聲帶與附近肌肉過度緊張,造成聲帶水腫。只要經過耳鼻喉科醫師診治,教導適當的發聲習慣,自然就會恢復。 四、語言發展遲緩:是最嚴重的語言發展障礙,需馬上尋求醫療協助。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六歲孩子中,有發展遲緩問題的佔了一二%;其中「語言發展遲緩」這個項目就佔了六~八%,比例相當高。 席芸分析,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了智障、先天聽障、腦性麻痺、自閉症、情緒障礙、注意力缺失等,因為大腦認知發展不好,語言一定也不好。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於環境因素(包括疏於照顧與過度保護)導致的語言發展遲緩比例迅速飆高。例如,有些從小由外傭帶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語言刺激不足;或從小吃的食物全都打成泥狀,長期缺乏咀嚼動作,也會大大影響口腔的靈巧度;更有些孩子是完全不用張口,肚子還沒餓,飯就自動端到面前,根本不需開口與人溝通,練習機會嚴重不足。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未來發生各種學習障礙的機會比較大,一定得馬上處理。 與孩子說話,掌握四原則 語言學習有階段性:「慢慢說、從簡單開始、記得重複、難度比孩子的程度高一些些」,並在日常生活互動中,創造自然而愉快的學習機會。 專家也提醒,若「孩子未滿兩歲,但叫了不理、教不會、聽不懂大人的話,且沒有溝通意圖」,或者是「到了兩歲還不說話」,不要遲疑,馬上找醫生。 目前國內的語言治療師大多與醫院的復健科合作,因此有語言問題可直接前往復健科,由語言治療師做評估與治療、由醫師做診斷與衛教;必要時醫師也會轉介兒童心智科,做完整的發展評估。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