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1 10:10:44瀏覽634|回應0|推薦1 | |
李洪志邪說漫談--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法輪功”練習者常常掛在嘴邊的是,天上的佛如何敗壞且難以自保了;佛教的經書或法如何敗壞且不能度人了;佛教中的居士或和尚如何不真修了等等。佛教中講,誹謗三寶,惡報無邊!若能一心懺悔,尚能免墮落於萬一,如執迷不悟,必墮地獄,受苦無量! 因必生果,業必受報,然而,因還必待眾緣俱足方能生果。因(主因)決定果報的種類,如種瓜只能得瓜,而果報的大小與多少,即種一粒瓜種,到底可以收獲多少瓜果,卻是與所有因緣都息息相關的。 李洪志經常講:“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轉法輪》),這話表面上好像很有道理,實質上卻是錯誤的。由緣起法則,可以很容易得出結論,付出多少不一定就能得到多少,比如,桃李之類,種核成林;豆麥糧米,種少獲多,這也是每一位農民都有的深刻體會。 在《四十二章經》中佛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註:飯,這裏是供養之意。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分別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 在《罪福報應經》中佛說:“植種福者,亦如尼拘類樹,本種一核,收子無限,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 就是說,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守五戒的人,其他可以依此類推。可見,同樣是供養,供養的對象不同,得到的果報大小也是不同的。佛法僧三寶被稱為福田,僧人被稱為福田僧,也就是說,供養三寶可以得大福報,這時就絕對不是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而是舍一得萬報,抑或舍一得億報。可見,布施的果報大小與布施的對象(是否是福田)是緊密相關的。 在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一次,佛陀與阿難尊者去化緣,遇到一群小孩在玩耍,他們用沙土來搭造房屋和倉庫,把土當做米糧來玩。有一個小孩看見佛陀,就起了布施的心,於是從“倉庫”中取出一把“米”,布施給佛陀,佛陀就低下頭來接受了這把“米”。然後,佛陀跟阿難說,把它抹塗在我的房上吧。事後,佛陀告訴阿難,那個布施給我一把土的小孩,因為這一布施功德,在我進入涅槃之後一百多年,將會轉生為一名國王,名字叫做阿輸迦,他不僅能夠統一國土,還能護持、興隆“佛法僧”三寶,把我的舍利分布遍滿天下,為我造設八萬四千座舍利佛塔…… 在佛教中認為,故事中的那個小孩,就是後來的阿輸迦,又譯為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紀摩揭陀國的國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全印度的統一。他在實行仁政的同時,還大力弘揚佛陀的教法,廣建佛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陀舍利塔,分布四方,現在我國寧波阿育王寺等處的釋迦佛真身舍利就是阿育王遣使送來的。此外,他還專門設置了一種司掌佛教的官職,並派遣他們到各地去傳播佛法。他的兩個兒子和女兒也都出了家,並且先後被派往師子國斯裏蘭卡。當時東至緬甸,南到斯裏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希臘等地,都有佛教的傳播。佛教的興盛與傳播,在阿育王時代達到了一個高潮。 布施一把土,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果報呢?這除了與所布施的對象密切相關之外,還有一點極其重要的就是布施時的心態。業由心造,也由心轉。若能夠一心清凈,則鬥粟之米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之錢可以消千劫之罪。 佛教中經常講,一念之惡會造下無量的罪業。看著是小惡業,卻能夠感得大惡報,業力不可思議。有因小善行而感大善報的,也有因小惡行而感大惡報的,此類之事不勝枚舉。 在《大藏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釋迦佛在世時,有一位佛弟子,長期在荒野墓地修行。一天,有母女二人遇到他,女兒隨口對她母親說:“媽媽,這位聖者,好像瞎眼的烏鴉,守屍而住。”佛陀知道此事後告訴弟子們說,那個女子,以粗惡之語輕賤佛弟子,由於這個惡業,她將於五百世中作瞎眼烏鴉。幸好那個女子只是輕心粗語,不是惡意,才僅僅墮於畜生道中,否則,當墮地獄。 付出多少,不僅不一定得到多少,有時甚至是成反比的。“法輪功”練習者付出的還少嗎?不僅學習、工作、生活全都為修煉“法輪功”讓路,而且耗盡家財與青春,更有甚者家破人亡、落於王難。然而得到的回報是多少呢?按照《楞嚴經》的預言,因無知而誤信乃至追逐奉行李洪志之流的魔說,誹謗正法、迷惑眾生、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者,不僅會落為魔王眷屬,而且將來必感地獄不可思議之大苦報! 佛教認為,如是因,如是果。修佛,必須以正知正見為出世正因,否則,不僅絕對不能見道開悟,而且必定落於“魔外”邪見,為魔王眷屬,永難出離輪回,為害至為深廣。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