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71.萬點落英 : 四川遊:巴蜀已非淒涼地,雄秀西南意縱橫。(一)
2009/02/17 20:16:49瀏覽756|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23 推薦)刪除    留言 1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4/7/16 上午 11:55

成都遊

五一假期,內弟由美、加返蓉經商。餘應邀到成都一遊,記流水帳以資紀念。

急乘銀燕西南行,破霧穿雲到蓉城。

嘗聞益州形勝地,先秦至今未改名。

仰慕草堂詩聖久,文章光焰杜少陵

桃園結義興蜀漢,常欽武侯盡瘁情。

廿四樂伎舞彈奏,仙樂迢遙飄永陵

老子西行留勝迹,香火繚繞青羊宮

望江樓薛洪度,詩魂竹林千載縈。

都江古堰沃天府,世代黎民緬李冰

大佛雄坐三江口,峨眉佛光可顯靈?

欲曉蠶叢魚鳧事,尋夢廣漢覽三星

巴蜀已非淒涼地,雄秀西南意縱橫。

只恨黃金假期短,不堪行迹太匆匆!

                                                     2004年5月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2 推薦)刪除    留言 2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4/7/16 下午 12:03


 

 

 



 

 

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全国著名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卫生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又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三中心、两枢纽”城市,也是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点城市。现在就让我们向各位访客简要介绍成都市的情况: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东西宽约166千米,南北长约192千米。辖区总面积均1.26万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积和周边丘陵、山地面积几乎各占一半。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约500米。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网呈扇形展开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从都江堰分流而出的府河和南河(锦江)环绕成都而过。因此,成都具有典型的平原城市的特色。成都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入蜀,蜀国灭亡。为加强中央集权制,秦国在蜀地设置蜀郡,秦大将司马错重筑成都城,作为蜀郡首府。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发达,成为朝廷重要贡赋来源,朝廷遂设置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后世因此把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晋人左思在所着《蜀都赋》中称“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五都会之一。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都会。就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而言,它仅次于扬州,时有“扬一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说。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元代设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一直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从未变更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
    成都市现辖6个城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高新区)、两个郊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8个县(新都县、金堂县、郫县、温江县、大邑县、双流县、新津县、蒲江县),并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等4个县级市。全市人口约900余万,居民以汉族为主。现成都市的东郊和北郊是主要工业区;西郊是以浣花溪为纽带,以
杜甫草堂青羊宫武候祠王建墓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宝光寺 大邑刘氏地主庄园文殊院望江楼公园昭觉寺府南河为代表的文化游览区;南郊是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中科院成都分院)集中的文化教育区;在西南郊新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一环路南二段是远近闻名的计算机城。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幽谷常青傳送時間: 2004/7/16 下午 12:24
遊記以此方式記錄
厲害厲害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4 推薦)刪除    留言 4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4/7/16 下午 01:34
 
 


 










 
杜 甫 草 堂
     位於四川成都西門外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西元759年12月,為避安史之亂,他從長安經甘肅逃亡到成都,第二年3月在友人的幫助下選定在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茅屋,自詡為“草堂”。杜甫先後在此居住3年多,創作詩篇240多首,很多詩都是以草堂為題,觸景生情而作。如“萬里橋西一草堂”、萬里橋西側,百花潭北莊等,是寫草堂的位置;“浣花溪水水西頭,春江一曲抱村流”,是描寫草堂的環境。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為後人推崇的千古絕唱。

    杜甫草堂當年有多大規模,人們不得而知。現今我們遊覽的草堂是合併了東鄰的梵安寺和西鄰的梅園而成,總面積20余萬平方米。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古典式的園林建築,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成都遊客最集中的觀光勝地之一。

    草堂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廨、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工部祠則是後世為紀念杜甫而建。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作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故有“詩史”之譽。工部祠,是因杜甫曾作過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室內四壁有少許碑刻文物。人們從這些簡樸的供物中可以想像當年杜甫的清貧生活。

    工部祠左側是一座“少陵草堂”碑亭。杜甫別名杜少陵,“少陵草堂”四字系清代恭親王手書。1985年5月在慶祝杜甫草堂建館30周年之際,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成立。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文物中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現代的各種鉛印本。其中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草堂內園林十分幽靜,溪水蜿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並有春梅、夏荷、秋菊和四時幽蘭相伴。

杜甫《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 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 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 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 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 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 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 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 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 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 我何苦哀伤。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0 推薦)刪除    留言 5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4/7/16 下午 01:40
 
 


 

 

 

武 侯 祠
     在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有一座红墙环绕的古建筑群,它就是杜甫《蜀相》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现今武侯祠的正门匾额上赫然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但民间仍呼之为武侯祠,喧宾夺主竟成了定论。
武侯祠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其中,刘备殿所处位置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跨进汉昭烈庙大门,游人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高大挺拔的碑廊。西侧碑廊内陈列的一通明碑,游人很少光顾。东侧碑廊内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被后世称为“三绝碑”,所以游人无不争相一睹为快。穿越过厅,面对高大轩敞的刘备殿,可见两侧东西廊房内各有14尊真人般大小的塑像,这就是蜀汉文臣武将廊房。东侧的文臣廊房以庞统为首 ;西侧武将廊房由赵云领衔,阵容齐整,显示诸葛亮治蜀时井然有序,一派兴旺的景象。刘备殿的左右两侧配殿祭祀的是关羽和张飞。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即是武侯祠。祠内除塑有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像外,两侧还有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陪祀。因祖孙三代“三世忠贞”,为辅佐刘备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为后人所称道。武侯祠内陈列有丰富的后人歌颂诸葛亮业绩和人品的楹联匾额,其中为毛泽东同志推崇的一幅对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就悬挂在正殿门柱上。沿武侯祠西侧廊房前行即可进入史书上称为“惠陵”的刘备墓地。刘备墓封土高12米,墓墙周长180米,墓前有清干隆年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据史书记载,唐代曾“置守陵户,四时祭祀不绝”,以后逐渐荒废。刘备墓南侧的武侯祠博物馆内有三国历史展览和三国文物陈列。

武侯祠名联轶闻

    在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有一座红墙环绕的古建筑群,它就是杜甫《蜀相》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现今武侯祠的正门匾额上赫然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但民间仍呼之为武侯祠。

    武侯祠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穿过刘备殿,过桥廊,即是武侯祠。悬挂在武侯祠正殿门柱上一幅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题款:光绪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

    赵藩(1850—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号樾村,清光绪元年举人,曾任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后,代表唐继尧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后回云南任省图书馆馆长。擅长写对联,著有《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精于书法,昆明大观楼的孙髯翁长联毁于兵火后,就是由赵藩于光绪十四年重写的。
 
    赵藩撰写武侯祠这副对联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逸事: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月,山东义和团首领李冈中在资阳起义,聚众千余人,进攻资阳县城。六月,成都附近的石板滩,爆发廖九妹领导的义和团起义。清政府为之惊惶不安,派封疆大臣岑春煊到四川担任总督,以为镇慑。岑春煊到成都上任后,立即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手段,派重兵围剿农民起义军义和团,屠杀了深得民心的廖九妹,受到四川人民切齿痛恨。

    赵藩过去在滇时,曾当过春煊的启蒙老师。他深知自已这位学生祸将不远,但岑身为四川总督,而赵藩则身居下属,岂能批评上司,更不敢当面规劝,于是赵藩便另辟蹊径,作讽谏之笔,乃撰书了这副言简意深,旨在忠言规谏的名联,并用木板镌刻成匾,送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

    谁知日复一日,岑竟不知此事,赵藩无奈,便在春游时,请岑到武侯祠赴宴,让岑能 亲眼看到此联,并当面点破。岑看后,虽沉吟不语,但心怀不滿。事隔不久,就把赵藩盐道使职务解除。

    岑春煊因“治蜀有功”,光绪二十九年 (1909年) 被西太后提拔为两广总督,他得意忘形,仍循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引起人民不滿,也惹恼了清廷贵戚,诬他一个暗通新派之罪,差点被罢官,这一跤把岑摔清醒了,他悔不该对老师太鲁莽。宣统三年(1911年)岑又被清廷派到四川,参加平息保路风潮,这次赵藩那副对联对他起了作用,他懂得了“审势”了,没有再作清廷鹰犬来镇压乱党。辛亥革后,他还与孙中山先生合作,讨伐袁世凱,拥扩护共和,参加了国民党参政会,创办了政学系,这得归功于赵藩苦心孤诣的教导。

    这副对联是论史的名言,只有三十个字,却抵得上一篇史论文。文字精炼,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一篇对偶体的史论文,是近代对联的一副杰作。上联当指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用“攻心”使孟获臣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又不好战的军事家。下联是用“审势”来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得宜的方针政策,以此提醒后来的当权者要从中吸取教益。

    从古以来,真正知兵者,都懂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胜,从政治上道义上征服对手。至于施政执法,要宽猛相济,则是一门艺术。什么时候从宽,什么时候从严,都需要审时度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面有辩证法,而赵藩则以对联的语言作了高度的概括。赵藩此联虽是因时而发,但也对诸葛亮的功过作了概括,总结了封建统治者治理政务的经验,揭示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等矛盾对立统一的朴素辨证法的深邃思想,提出了“攻心”“审势”两个颇有见地的问题,与一般浮泛的议论和颂扬比较起来,富有启迪性,发人深思。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游览武侯祠时,也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诵,点头称赞,并给予了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好好研读此联,以及新都宝光寺何元曾另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4/7/17 上午 04:30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游

 







--------------------

王建墓(永陵博物馆)
     位于成都市西北角三洞桥,是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书上称“永陵”。王建本是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永陵博物馆 Yong Ling ⊙源自:蜀虎


  位于在成都西门外三洞桥附近的永陵(原:王建墓),是[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该墓于1942~1943年发掘,它以精美写实的唐代宫廷乐舞石刻和国内仅见的帝陵地面墓室而著称中外,是考察[唐宋]陵制和[隋唐][五代]音乐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门 2000-10-16 16:17 永陵多年来被称作抚琴台的永陵陵台外观为一个半圆形的土堆,其圆径80m,高15m,墓室建了陵台之下,以十四道石砌拱券为其骨架,形成墓室三进,全长30.8m。墓室的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从而形成了中国仅见的地面帝王陵墓。显示了它独特的地方特点。
  旧时的陵园面貌虽已无从查考,但是根据
王建当时独霸了天府之国的地区,国事也多年安定这一情况来推断,陵园建筑规模可能是较为可观的。按[宋代]记述,永陵地上宫殿内的壁画就有五百多堵,也可推知其建筑是相当宏大和华丽的了。近年在陵墓附近还发现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与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来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兽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条石所砌成的基础,对于封土的保护起很大作用。此种形制,在秦、汉、唐、宋诸陵中尚不多见,而明代清代帝陵则已发展成为高大的宝城了。
  
王建墓的地宫与北方诸陵也有不同之点,它并未深埋地下,而是从地面浅处建筑,埋在封土之内。地宫由十四道双重石券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二十三点四米。三室之间均以木门相隔。前室相当于墓道,是进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还残存了珍贵的彩画。彩画的内容为“串枝莲”的图案,是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门上的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和金钉,都是墓内的原物。
  中室是地宫的主体,规模也较大。正中是一个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须弥座,称作“棺床”,床上放置
王建的棺椁。棺床腰部的东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乐舞蹈雕刻。正面4幅,两侧各10幅,共计24幅。其内容依次为:1、击羯鼓;2、击铜钹;3、吹贝;4、吹笙;5、吹叶;6、弹箜篌;7、吹筚篥;8、弹筝;9、吹排箫;10、吹 ;11、拍板;12、舞蹈;13、舞蹈;14、弹琵琶;15、击都昙鼓;16、击齐鼓;17、击腰鼓;18、吹笛;19、吹筚篥;20、拍板;21、击羯鼓;22、击鸡娄鼓和摇鼗鼓;23、击答腊鼓;24、击毛员鼓。这各执不同乐器的乐伎二十四人,为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廷乐队。中国音乐在[宋代]以后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现实下,这组唐代乐伎石刻的发现,填补了文献研究的不足,因之,它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化石标本,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这一成组的乐舞石刻,是[隋唐]宫廷坐部伎歌舞乐队的缩影。
唐代教坊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健舞,舞姿雄壮矫捷,诸如剑器舞、浑脱舞、胡旋舞等;一类为软舞,舞姿轻盈柔曼,诸如霓裳羽衣舞、绿腰舞、春莺啭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长袖轻拂,举足踏节,即是软舞的一个镜头。
  这二十四幅石雕伎乐舞蹈像,备极精美,身材丰盈,容貌圆润,尚具有
唐代美人的特点。舞蹈者广袖轻舒,好似在翩翩起舞;奏乐者手持乐器,或吹、或打、或奏,表情自然,神态生动逼真;俨如一支[五代]时期宫廷舞乐队伍的缩影。这组舞乐石雕,不仅是难得的精美艺术品,而且也是古代音乐舞蹈史的重要形象资料。
  
唐代的宫廷燕乐,根据音乐内容以及乐器的编配,分为十部乐。其中有清商乐、龟兹乐、疏勒乐等。结合文献参证,可各这一乐队使用的乐器,既有周秦以来的华夏系统的笙、箫、筝、笛,也有[汉代]唐代边疆少数民族的羯鼓、腰鼓、筚篥、吹叶,甚至还有从外国传来的琵琶、箜篌、铜钹等。而其所演奏的,应是一种以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音调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中原地区某些音调的音乐,亦即所称为“燕乐”风格的音乐。[隋唐]燕乐的兴起,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其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棺床的四周脚下,尚有十二个半身武士俑,均为立体圆雕胸像,好象从地内涌出一般。头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状。他们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于手腕之上,把整个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确属难得佳作。
  后室为安置
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内设“御床”,置王建石像于其上。像为正坐姿态,高96cm,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袍袖狭小而长,双手合入于袖内。石像的面部深目浓眉,隆准高颧,神态庄重安祥,与历史文献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墓 2000-10-16 16:19 永陵
墓·永陵 (图片原尺寸:2048x1536 1.4MB jpg)

  除了陵内保存的地宫建筑和石刻浮雕之外,还从墓中出土了许多重要的文物。有大玉带、哀册(埋葬帝后而作的祭文)、谥宝、银钵、银盒、银猪等等。它们都是研究中国唐、[五代]历史与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珍贵资料。
  永陵乐舞石刻形象地再现了
唐代音乐舞蹈的一瞬。它与同类的石刻比较,具有乐队人数多,乐器品种全,人物造型优美,写实性较强等特点。一千年前的古代成都艺术家为我们留下这一瑰宝,至今仍然觉得它有声有色,而永陵也因之闻名中外。

------

杜甫诗中写道“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盛赞成都管弦歌舞之繁盛。成都永陵博物馆王建棺床侧的二十四乐伎,保留了唐代燕乐座部伎演奏歌舞的瞬间场面,是唐代成都作为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历史载体和文化石。石刻伎乐表现了“蜀国弦”这种有蜀风特点的歌舞乐曲。现在“蜀国弦”已失传,但可根据石刻乐伎形象加以研制复原。目前,永陵博物馆正与成都市歌舞剧院研制王建墓石刻乐伎的乐器复原工作,建议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化工程,给予高度关注与支持。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4/7/17 上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65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