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
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
郊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544平
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市区人口139万。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
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
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
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
约168公里。位于东经110.8’至122.8’,北纬33.35' 至35.05'之
间。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
区45.5%,丘陵40.7%,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超过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助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 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 、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洛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余处。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北部邙山有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的40余万件极珍贵的文物,并建成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周围有五岳之一的嵩山名刹少林寺、中岳庙等,有白云山、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得在独厚的旅游资源,使洛阳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
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树、油桐等;有经济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苹果、柿子等。这里还是重要的药材产地,种类多达1480余种。全市现有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两处,面积十万余亩,珍稀动物190余种。 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亩产高达千斤以上。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主要有偃师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黄河鲤鱼,新安的柿子和樱桃,洛宁绿竹和猕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誉海内,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山羊和大尾牛生产基地县。
洛阳境内矿产丰富。主要特点是储量大、品位高、品种多、
埋藏浅,易于开采利用。现已探明的有钼、铝、钨、煤、硫、耐
火粘土、硅石、水泥灰岩、 花岗石、 水晶等55种。其中钼储量
达二百多万吨,居全国之首,是世界三大钼矿之一。铝土矿储量
达一亿多吨,居全省之冠;金矿在洛宁、嵩县、栾川等县均有分
布,已探明储量92吨,煤的储量达15亿吨。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洛
阳能源、治金、建材、化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过
40多年的建设,洛阳已打下了较好的工业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工程中有7项安排在这里。大规模的经
济建设,使洛阳重新崛起,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目前,有工业门
类36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5050家已形成机械电子冶金、建材
、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洛阳工业以大企业集
团集中而闻名。其中,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石油化工总厂、中信重型机械公司、白马集团、洛阳春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公司、洛阳电话设备厂等都是国内外著名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逐年扩大,产品质量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拖、洛轴、中信重机、洛玻等四大企业集团,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支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洛阳有较为集中的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高科技开发力量。全市拥有国家、部属科研机构14个,省、市属科技机构77个。全市各类科技人员12万余人,每万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1488名,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多数科研院所的测试和科研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不断推出新项目和新产品,每年可推出科技成果300多项, 其中高科技成果占1/3以上。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来,开发区建设蓬勃发展。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进区企业达483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技工贸总产值的比重达75%,已成为我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洛阳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备。洛阳素有“十省通衢”之誉,远在西周初期,中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大道路网,就以洛阳为其中心。洛阳水路交通历史悠久,漕运极为发达秦汉时代,洛河“水上交通,十分繁忙”,“大船万艘,转漕相过”,“航运贸易遍于三江五湖”。东汉时,城东太仓附近的码头,是当时全国大型的内河航运港口之一。贯穿全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北至燕京,全长约2000公里,沟通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武则天大足元年( 公元701年)。在洛阳营建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埠。洛阳“槽船往来,千里不绝”,至北宋初年,洛河漕运仍很发达,是京西、陕西、河东向汴京运送物资的交通枢纽。
目前洛阳仍然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枝、洛宜三条铁路交汇于此,客货运输能力较强,仓储设施良好。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将使洛阳承东启西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洛阳境内公路交织成网,310、207两条国道从本市穿过,通往郑州、开封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通往三门峡的高等级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洛阳民用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设施完善,可供大型飞机全天候起降,已辟有洛阳至北京、广州、大连、福州、乌鲁木齐、西安、重庆等城市的10余条航线,开通了通往香港和日本冈山的包机。
洛阳从1983年起,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每年4月15-25日举办牡丹花会。1991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洛阳牡丹花会确定为河南对外开放综合性大型活动,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洛阳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国家批准开放了洛阳航空口岸和铁路二类口岸,设立功能齐全的口岸联检机构,打开了洛阳走向世界的门户。全市城乡电话网总容量达46万余门,可直通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有星级宾馆18座,游乐服务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对外接待能力。洛阳积极发展对外友好交往,与日本冈山市,须贺川市,美国拉克罗斯市,法国图尔市,保加利亚的普洛夫迪夫市,韩国扶余郡等结为友好城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向纵深推进、国家投资和外商投资重点向中西部的转移,处于承东启西、中心地带的洛阳必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和“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确立,又为洛阳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总投资400亿元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总投资64.07 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兴建,将为洛阳二次创业谱写新的篇章。“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面向新世纪的610万河洛儿女,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为把洛阳建设成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优秀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