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家口大境門
2008/12/02 16:20:26瀏覽237|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1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7/10/2008 12:54

大境門

幼年煙盒識雄關,

五十年後始登攀。

大好河山依然在,

半個世紀見真顔。

    2008-10-03

   河北省張家口市

回覆
推薦  留言 2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7/10/2008 12:55
SA500290c.jpg picture by stella789_2007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7/10/2008 12:58
转贴:
大境門
 

资料图片

    长城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神圣庄严的。几十年来,我登过许多地方的长城,比如八
达岭、山海关等。但在内心里我却一直向往着一个地方,那就是张家口的大境门长城。许多年前,我曾经去过张家口,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一睹它的容颜,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甚至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因此,有了这一次机会,我就再不想放过了,在登车前的3个小时里,我匆匆地去寻找它。

    我当时住在张家口市区的南端,而据介绍,大境门长城在张家口市区的最北端。我一路打问,总算找到了它。大境门长城呈东西走向,城门坐南面北,一条大道穿门而过,关南是破败狭窄的老居民区,沿路是自由市场。关北是宽畅的大路通向远方。北边不远处的太平山风景区有新修的楼台,与大境门的破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大境门最早的印象源于当时的一种香烟的牌子,就是大境门香烟。烟盒上的大境门图案十分雄伟庄严。再一个印象就是电影记录片中常见的一个镜头,从大境门城门下走出一支抗日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远方。城门上“大好河山”4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的印象中,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关口。

    眼前的大境门,是明长城的一个著名关隘。大境门所在的这段长城系明成化21年(公元1485年)在北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大境门正中门楣上,刻有“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见方,气势豪放,笔力苍劲,乃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所写。

    我沿着城楼东边的台阶登上城楼顶部,遥望两侧蜿蜒而去的长城雄关,凭眺祖国壮丽山河,爱国豪情油然而生。

    这里有着令人景仰的历史记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就是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

    在张家口的近现代史上,大境门是正义与光荣的象征。然而,与该市的太平山等风景区相比,这里显然是冷清的。我在这里呆了近半个小时,没有见到一个游客。登上城楼要交5元钱,这是不是人们不愿来此的一个原因?我想不是的,附近那些景点的门票哪个也不会低于5元的,可仍有人前往游览。

    我没有理由责怪人们不来这里,毕竟人们都有自由选择旅游景点的权利。我只想说,我不会去向那些庙宇中的神灵去祈求什么,我愿意在这承载着民族精神的雄关前做自己的思索。(吕国防)

来源:邯郸晚报  


回覆
推薦  留言 4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又见棕榈傳送時間: 9/10/2008 10:29
SA500298x.jpg picture by stella789_2007

回覆
推薦  留言 5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又见棕榈傳送時間: 9/10/2008 10:30
SA500313x.jpg picture by stella789_2007

回覆
推薦  留言 6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又见棕榈傳送時間: 9/10/2008 10:31
SA500347x.jpg picture by stella789_2007

回覆
推薦  留言 7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又见棕榈傳送時間: 10/10/2008 13:39
SA500429c.jpg picture by stella789_2007

回覆
推薦  留言 8 / 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香江浪人傳送時間: 12/10/2008 0:04
c6fde16b.jpg picture by kwan99_2007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43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