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昨天舉辦青年論壇,邀請四位遍遊全球的台灣新青年分享自我發現和追夢的心得,黃士維說,醫院的員工看到他都說:「小院長來了。」但當醫師、繼承家業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我的人生是被父母安排,不是自己決定的。」他的夢想是當職業高爾夫球手和歌手。
黃士維的弟弟黃柏文是BAD樂團的歌手Danny,當年他不從父母之命,和朋友組樂團,雖然吃苦,但過得很快樂。爸媽極度不滿,但唱片發行後,「爸爸開電視音樂台找弟弟的MV看,還很關心唱片賣得好不好。」
黃士維在美國念醫科找到繼續從醫的使命感,暫停內心掙扎。德高望重的教授說:「算一算醫師一輩子能救多少人,若年年帶領後進,能發揮救人的影響力很大。」
一路從北一女、台大念到哈佛碩士的史茵茵,自認個性害羞,愛唱歌的她16歲就拿到歌唱比賽冠軍,但家庭和傳統觀念讓她把當歌手的夢想關在心房,直到大學畢業,下定決心追夢,「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快樂!」
復興實驗高中數學老師柯沛寧,國中畢業就到美國洛杉磯念高中,一待14年,在全新的陌生環境裡,沒有朋友、語言不通,柯沛寧努力學做美國人。
有一次,柯沛寧買一幅南北戰爭期間的旗子回家掛在牆上,「我自以為很酷,卻被美國朋友笑話!」因為旗子是排斥黑人、種族歧視的象徵,上了文化認同的第一課。
柯沛寧大學畢業後在電腦公司工作,但對喜歡做什麼依舊困惑,最後在尼泊爾和蘭嶼簡陋教室中,為孩童上數學課時找到目標:教書就是我想要的。
這場論壇全程用英文交談,沒有翻譯,吸引雲門舞集負責人林懷民中途進場聆聽,對年輕人努力做自己的勇氣大聲喝采。主辦人龍應台希望藉由直接聆聽不同語言的講座,培養思想、眼光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