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八十五萬智能.留給歷史29
2015/02/06 19:55:49瀏覽96|回應0|推薦6

演習流於形式 救災應再加強

2015-02-06 15:13:19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復興航空班機失事墜落基隆河,即刻救援進行不到一天就遇到瓶頸,救災需要的700噸吊車,無法穿過水門抵達堤防內;北市府若能從去年的一場空難演習,學到河堤水門能防災,也可能妨害救災,或許就可提早破門,爭取更多黃金救援時間。

這場復興航空墜機事件,是國內第一件飛機墜落河川的空難,台北市因機場在市區,去年曾首度針對空難與台北國際航空站、國軍結合民間團體舉行聯合演習,只是劇本不同,演習想定空難選擇在大佳河濱公園河灘地,實境版發生在基隆河。

台北市空難救災,不只有標準作業程序,也有一套行動準則。

救災必須和時間賽跑,分秒必爭,防災演習的目的就是禦敵從嚴,料敵從寬,救災指揮官更能將演習的經驗用於實戰,適時當機立斷。

復興空難第一天救援遇上困境,沒料到要吊起沈重的機身,需要700噸吊車,巨型吊車車身龐大,無法穿過水門到堤防內救災,突破搜救瓶頸的關鍵就是打破水門,但這道遲來的命令,足足多花了3小時黃金救援時間。

復興航空班機墜機前,因為失速,先撞到環東大道高架橋,過程被行車記錄器拍下,震驚國內外,雖然台灣從921地震到高雄氣爆,理應累積多次救災經驗,但這次的指揮調度,仍暴露出經驗不足。如果在台北市、新北市交界處發生的空難,在飛機沒有燃燒起火,卻是沉入水下的危險急迫,能夠第一時間迅速動員足夠人力,也許可以搶救更多傷患。

空難發生第一天,官方、民間雖然強力動員,但不到一天,現場擠進近二千人,人滿為患,出現滿腔熱血的民間救難團體,無用武之地,指揮系統亂成一團。台灣的災害形態,未來必定多變且複雜,演習若流於形式,勢必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遇上重大災害,將淪於一再窮於應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godfate1&aid=2074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