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任何型式的為惡傷人都會有報應
2014/11/24 20:18:39瀏覽56|回應0|推薦4

台灣的網路使用文化,向來沒有太多值得自豪之處,除了煽情、鬪嘴鼓,更充斥缺乏控管的情緒語言。這樣的態度,在這次選舉中更見明顯:網友除為各自支持的候選人惡言交鋒,更有人故意散播變造、捏造、內容不實之圖文,意圖醜化特定對象,誤導選民。這種惡意的堆積和加碼現象,對於網路交流乃至社會和政治的負面作用,都令人感到不安。

網路作為資訊交流或社會動員工具,滲透力遠較傳統的文字或電子媒體為強。這除了網路無遠弗屆之特性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傳統媒體在長年發展中,受到了各種法令及專業上的規範;而新生的網路則獲得更多寬容,原因是為了維護更多人的使用自由。但也正因為如此,躲在隱密的網路叢林中傳播不實訊息或發射惡意,往往能夠造成傷害,卻不需承擔太多責任。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網路上一篇名為「劉憶如批馬治國六年一事無成」的文章,指劉憶如撰文批評馬政府稱《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將帶給台灣危機完全是「誇大其詞」,且馬政府將責任推給在野黨搗亂,則是欺騙民眾。劉憶如是經濟學家,又曾任馬政府財長,她如此嚴厲批評馬政府,當然引起外界議論,也有人在社群網路轉貼此文,認為馬政府誇大危機。

事實上,經過追查,劉憶如隨即否認她撰寫過這樣的評論文章,亦否認私下或公開發表過前述論點。那麼,上述消息從何而來?原來,出自《自由時報》網站的這篇文章,是引述前一天出刊的《壹週刊》評論,那篇未署名的文章,目錄欄旁卻寫著劉憶如之名;自由時報見獵心喜,便大肆引述報導,而有了這篇「劉憶如批馬」的偽文。來龍去脈釐清後,自由時報私下向劉憶如致歉,壹週刊也登出更正啟事,說明該文並非劉憶如所撰,但始終未說明該文原作者為誰。

像這樣層層引述,硬生生將別人沒說過的話強塞到她嘴裡,目的只是要藉此中傷第三方;如此造成的傷害,能以一句「烏龍」就算澄清了事嗎?試想,若其中沒有懷抱著一些惡意,再加上一點輕率,這種憑空而來的謬誤報導要從何而生?

再如,日前台北市長候選人趙衍慶的參選,被描述成「兩百萬說一個故事」的事件,也是一個不實的網路故事卻受到廣泛轉載的事例,甚至引發不小的政治效應。撰文者企圖把這位當年山東流亡學生的經歷,編織成老兵重揭「澎湖事件」黑幕的故事,但作者卻從未親自訪問趙衍慶本人,甚至行文下筆無一處對於榮民的處境表示憐惜或同情。那麼,寫這樣的故事,除為醜化執政黨,又表現了對社會邊緣老者的什麼關心?再說,執筆者台大博士生江昺崙身為太陽花學運要角,又在小英基金會的「想想論壇」撰寫專欄文章,色彩鮮明,絕非普通網民;但他出手如此草率,著實令人遺憾。

表面上看,網路上人人可以為王,皆有自主發言權;實際上,網路使用者的發言權未必均等,更多人只是沉默而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而難得發出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接收到的是捏造或經過變造的不實訊息,一般網民卻信以為真,甚至為此義憤填膺或不斷代為轉傳,如此扭曲的網路世界又如何藉由開放、自由爭取正義?

再以連勝文與張榮發那張合照為例,有網民從兩人高矮的落差發覺照片有異,這當然具有求真精神。但真正的求真精神,應該是進一步探索真相,找出為何「變造」,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合成」、「造假」的結論,並將箭頭指向連營「造假」。其實,最後的真相很簡單:長榮公司人員為了畫面美觀而特意「修圖」,減緩兩人的身高「落差」,並無偽造之惡意;但許多網民一口咬定連勝文根本並未見到張榮發本人,卻虛構合成了這張會面照。這樣的結論除過度輕率,其實也是放任自己被非理性及惡意牽著走。

對民主政治或社會參與而言,網路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越了許多傳統組織動員。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公共空間的自由與公正,要靠所有使用者共同保養維護,勿讓少數人的輕率及惡意汙染整個網路世界。沒錯,網路是無垠的濃密叢林,個人很容易隱身其中;但如果我們放任惡意輕率在網路擴散,這個自由空間將變成蠻荒世界。

 【2014/1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godfate1&aid=1926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