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能只怪李遠哲
2014/11/22 10:30:22瀏覽72|回應0|推薦2
引用文章不能只怪李遠哲不能只怪李遠哲

【聯合報╱黑白集】
2014.11.17 02:07 am

教改廿年,問題叢生。當年教改召集人李遠哲喊冤說,社會上習慣把教改失敗的責任都推給他,「這是不對的」。他說,教育部長換得太快,許多政策沒準備好就上路,才是問題所在。

李遠哲說得沒錯,教改的失敗,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一個人頭上,並不合理。若要論責任,當時授與李遠哲「超體制」權柄的主政者、歷任教長、呼風喚雨的教改團體、迷信超人的社會、唯唯諾諾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責任。但無論如何,李遠哲以「化學」諾貝爾獎得主的身分,越俎代庖領導教改,甚至插手國內政治,為台灣留下了不少傷痕,他也有難以推卸的責任。

今天回看,教改失敗的主因包括:一,迷信改革:認為原有的東西都是壞的,必須全部推翻重來;二,迷信超人:以為一個專業高超、形象清新的人,即有能力治療社會百病;三,迷信政策:把教育問題皆歸諸政策欠佳,以為政策更張即可帶來改變,卻忘了教育現場的執行及條件差異;四,政治夾帶:廿年教改其實是政治「本土化」的附屬品,而非著眼教育的本體,走上岔路是勢所必然。

教改落至今天的地步,各方都在推卸責任。教育次長陳德華說,當初教改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沒料到有「少子化」現象。但少子化發生已超過十年,這不是集體盲目是什麼?李遠哲則稱,要改革成功就得先讓社會公平合理,若存有不公不義,問題就難以解決;這種說法完全倒置了教育的手段和目的,李遠哲的反省邏輯令人駭異。

更別忘了,當初發起「四一○教改運動」的團體,在歷經廿年引領風騷、影響決策後,至今仍是左右教育的主要力量,卻不必負任何責任。這部分若不檢討,如何對得起教改的犧牲者?

【2014/11/17 聯合報】@ http://udn.com/



李遠哲:教改過錯 不應全怪我
2014/11/15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四一○教改」今年邁入廿周年,當年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昨天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僅提供意見,既沒經費、也沒權力執行政策,過錯不應全指向他;他認為是台灣教育部長換得太快,很多政策還沒準備好就上路,「我委屈沒有關係,但對社會是非不分,感到很遺憾。」
李遠哲於一九九四年擔任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提出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建議增加大學招生容量、廣設高中及推動多元入學等方式,紓解升學壓力。但也衍生廣設大學、技職專校爭相升格大學等後遺症,社會批評聲浪迭起;李遠哲也曾於二○○五年公開為教改認錯、道歉。

昨天李遠哲應台師大「教改廿年」學術研討會之邀,到場談教改。他說,當時接下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是基於社會責任,但這只是一個為期兩年的臨時編組,「不應把單一對象當作教改過錯的焦點」。

他說,當初這份教改諮議書,是一份理念,只給教部參考,「沒說一定要這麼走」,是行政院和教部有共識才推動;對於目前博士、碩士滿街跑,就說「這是李遠哲的問題」,他反問「這是我作主嗎?」

談到教改,他說,「大家都有責任,我當然也有責任,」他並非卸責,而是太多人不了解,「尤其台灣的教育部長換得太快,九年一貫還沒準備好就上路,很多政策都是還沒準備好就上路,這才是嚴重的問題。」

李遠哲也質疑十二年國教,「十二年國教是免費嗎?多元入學搞了半天跟聯招沒什麼改變。」他說,十二年國教推動多元入學,但很多鄉下小孩已經出局,從國中就開始落後,高中根本考不好,升了學坐在教室聽不懂、也沒辦法發言,「這是教育暴力」,不只是升學管道的問題。

他認為,教改要成功,社會必須改革,政府鼓勵「贏者全拿」的價值觀,製造不公不義的社會,導致家長的價值觀也是贏者全拿,根本不相信行行出狀元,很難推動多元化社會;社會不公不義,教改不會成功,「我們面對的將來非常黯淡」。



教改挨轟 3前教長為李遠哲抱屈
2014/11/16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教改廣設大學,但少子化讓大專校院出現退場危機,外界把責任歸咎當年參與教改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但包括郭為藩、黃榮村和吳清基3位教育部前部長都為李遠哲抱屈,指教改全怪罪李遠哲,「沒有道理,也不公平」。

「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前天邀請李遠哲座談,昨天第二天會議邀郭為藩、黃榮村和吳清基等人出席。吳清基表示,教改是當時大家共同意見,李遠哲當時提出的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等方向,現在都已經實現。

郭為藩說,每任教育部長都在推動教改,各有不同重點,當初是他邀請李遠哲回台推動,當時如果沒有教改,現在會有更多人到教育部前抗議。黃榮村說,教改最大爭議是廣設高中大學,但當時是要廣設「公立」高中、大學,但因教育經費不足,最後變成很多私立專科升格為大學,1998年起人口下降,但教育部還是同意讓學校升格為大學,1999到2000年,大學就從67所增到127所,「這都是要檢討的。」

現任教育部長吳思華說,少子化代表學校數減少,但這也是教育經費的再提升,國中生師比降低,讓教育品質也有提升的機會,同時每個學校都有效地使用資源,讓學有專長的老師,未來也能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教育部正研擬高教創新轉型方案,一兩個月內會提出來,希望能幫助高教創新轉型、高級能力有發展空間。



教師失業潮 恐衝擊供需市場
2014/11/15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許俊偉/台北報導】

教改廿年,台灣的大專校院從廿九所飆升到一百六十多所,面對高中畢業生將瞬間減少三萬人的「一○五大限」,教育部預計後年輔導大學退場、減至一百所大學,上萬名教師恐失業;不僅學界和教育團體開砲「失敗的教改就像詐欺」,勞動部長陳雄文也憂心未來幾年的高知識分子勞動力供需問題。

陳雄文說,一○五大限不只是失業教授屆時找工作會有問題,恐怕也會衝擊到原本要畢業進入職場的博、碩士。他說,就業市場對高等人才需求有限,但突然間大量高等人才流入就業市場,從一○五到一○七年,恐怕至少會有三年將供需失衡。

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昨天批評,孩子被騙上大學,結果學非所用、學歷貶值,廣設大學讓技職人才流失,面對一○五大限,大學又將相繼關閉,直言「這些爛攤子沒得救了。」

劉源俊說,廿年前有人跟李遠哲提醒未來會少子化,廣設四年制大學不妥,尤其當時日本已經出現少子化問題,忙著在解決大學退場問題。他說,教改錯誤不能全部歸咎李遠哲,但「李遠哲也太過雲淡風輕,都不檢討、反省自己。」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李遠哲聲望高,沒人敢反對。」但教育政策缺乏完整程序,也沒有緩衝空間,政府執行時,李又無法監督,導致廿年來荒腔走板。

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認為,教改不是一個人的責任,時空背景不同,決策就會不同,當時沒人想到這麼快面臨少子化,他也反對一○五大限草率關閉六十多所大學。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說,「批評李遠哲已經來不及了。」他認為,每年陸生有三百五十萬人無法上大學、東南亞的大學錄取率也只有兩成,這些都可轉成台灣的招生容量。



高教拚轉骨 教育部下月提案
2014/11/15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教改廣設高中大學,造成今日大學面臨退場的惡果。教育部昨天表示,當時教改沒考慮少子化,讓大學過度擴張,「確實需要檢討」,教育部預計下月提出「高教創新轉型」方案,針對大學轉型退場提出具體政策。

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俊權表示,教改一九九四年啟動,當時社會氛圍很複雜,李遠哲願意挺身而出,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兩年後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作為教改藍圖,教育部表示感謝。

王俊權指出,綜觀教改廿年,確實讓教育現場產生「正面效益」,包括國中小班級人數降到卅人以下、關懷弱勢、校園性別平等、禁止體罰等,也因為教改的遠見,帶動教育民主化。

王俊權指出,廣設高中為十二年國教打下基礎,「現在看起來是件好事」;當年廣設大學,確實有教育、選舉等非教育考量,甚至還有「一縣市一大學」的呼聲,確實需要檢討。

王俊權指出,少子化、高齡化、數位化是教改過程中出現的新衝擊,教育部也積極祭出「新設大學及學校改制改名從嚴審查」、「系所招生名額總量管制」政策,適度控制大學數量。



教改20年 學歷貶值了
2014/11/15
【聯合報╱林秀姿】

一九九四年政府推動「四一○教改」,當時提出四大訴求: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教育現代化,以及制定教育基本法。李遠哲在一九九四年九月廿一日接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教改會共卅名委員,兩年後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增加大學招生容量、廣設高中及推動多元入學等方式。

當時台灣僅廿九所大專院校,為減輕升學壓力,政府決定廣設大學,現在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逾九成大學錄取率全世界最高,但也造成學歷貶值,技職人才缺乏困境。



新聞眼╱一列失控火車 載滿粗糙與盲點
2014/11/15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秀姿】

廿年前中小學教育品質低落,技職專科生不受重視,大學錄取率也只有兩成,升學壓力極大。李遠哲當時頂著諾貝爾獎得主光環登高一呼,表示台灣四年制學生比率確實低於先進國家。為了登上國際舞台,加上有諾獎得主的背書,政府大手大腳地改革起來,廣設高中大學、專科升格大學風起雲湧,好滿足「人人有大學可讀」的社會期待。

但一九九八年早出現第一波少子化危機,但廣設大學的風氣仍不輟,二○○一年私校增加幅度攀升,教育學者都稱「一夕之間大學如雨後春筍」,大學學歷迅速貶值。高等教育被稀釋,而專科競相升格為大學,技職教育蒸發,許多傳統產業面臨「無人可用」困境。

教改彷彿一列失控的火車,你我都是這輛列車上的乘客,眼前還有另一處懸崖:面對滿街大學生,兩年後的一○五少子化大限該怎麼辦?

教育官員可以輕鬆以數字論數字,預計兩年後大學降到一百所、輔導萬名失業老師就業。但這些冰冷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個個的「人」,學校與教師經年累月的投資與研修,職涯卻又要再度面臨政府的「教改」。

教改的挫敗,政府當局責無旁貸必須扛起責任,廿年並不短暫,每五年足以觀察修正,卻屢屢錯過拉住失控韁繩的契機,面對下一波教改,是否能夠改進過去的粗糙與盲點?

對於外界將教改失敗歸咎於一人,李遠哲昨天再次為自己抱屈。但是以他當時的高度與影響力,他可以做得更多,包括監督政府執行進度,以及當大學失控般的設立時,是否可以擔任警鐘敲醒當局。

教改廿年,還給了我們什麼啟示錄?甫剛訪台的新科化學諾貝爾獎得主莫納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他自陳,得獎後更謹慎發言了,「因為很多人會容易相信你說的就是真的,所以要很小心,這是我們的責任。」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godfate1&aid=1919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