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5 21:00:34瀏覽3152|回應4|推薦33 | |
噶丹松贊林寺,位於迪慶州藏族自治區內,是雲南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始建於1679年,於1681年竣工,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所敕建的康區十三林之一(“林”為寺廟之意)。 . 當我們到達香格里拉巿區時,正是連日下雨之後的短暫天晴,海拔三千三百多公尺的高原上,色彩瑰麗的新巿街和樓宇,在灰色天空之下,己經蠻亮眼了! . 我們在香格里拉縣城裡吃了中飯之後,只要向北5公里、開車十來分鐘的距離,便可以到達其外圍的停車場、售票和服務中心。 . 到了服務中心那裡,所有遊客都必須下車,換乘寺方的“環保車”(使用電池動力的中型巴士),順著柏油路再往裡面進去沒多遠,遠遠地就可以望見在佛屏山的半山腰,莊嚴、肅穆而看起來像似古堡的龐大建築群,極高處的屋頂上有奪人眼目的鎏金銅瓦所放出的熠熠亮光,那就是噶丹松贊林寺;那層層疊疊的外觀佈局酷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也同屬格魯教派(俗稱“黃教”),所以噶丹松贊林寺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 當我們到達了山腳下的入口,解說員己經在那裡等候大家,他提醒了大家:「要留意高原反應,調適呼吸、慢慢的爬上石階。」;雖然我們大家在由香港轉往廣州、再前往雲南德欽三壩的學校,一路上是巴士換火車、火車再換巴士的慢慢去適應高原低氧的狀況,可在短時間內要爬一百多階的樓梯,還是一點也不好玩;雖然是走得很慢很慢,偶而還要停下來喘口氣,還是覺得自己的心肺功能在瞬秒之間好像老了十歲一樣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腳步也越來越沉重,那現象該是瀕臨缺氧的高原狀態吧?!只是,背後方的人群一直簇擁而上,根本容不得自己在石階道慢步緩上呀! . 總共爬了是146階,才走上大殿前的廣場,那解說員就說要休息十分鐘,帶著大家走進了旁邊一間賣藝品的房子。因為被叮嚀了在參觀的過程中:不要隨便亂走、有些地方是不允許女生進入的、路線必須是順時針方向的、不能大聲喧嘩、不能用手指去指點著佛像或壁畫(必須要時得要掌心向上的五指併攏),而且進入殿堂就不能戴太陽鏡及帽子、不能拍照、不大聲喧嘩,不要深呼吸、……,我不想買東西,只好在廣場上拍照、看風景,邊等著集合的時間。 . 解說員也告訴我們,視野越過拉姆央措湖再往前方不遠處的山稜線那裡,除了有個特有的標誌,一般只要看到山頂上空有禿鷹圍繞的地方,即是藏人舉行天葬的“天葬台”。對於逝者軀體,藏區有五種葬法,活佛採塔葬,其他分別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天葬必須有雄厚的資金和生前積有偉大的捐獻功德,並非人人負擔得起,那須要經過僧人誦經49天、並依照禮法施行的程序,藏人相信禿鷲是佛祖比丘尼的化身,靈魂可藉著禿鷲被帶到西方極樂世界;軀體越快被禿鷲啄食完,即代表那人生前越良善,反之,即使被啄卻一口都不被吃,表示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水葬就是放入河裡餵魚,同樣也可以得到救贖。火葬,一般僧人多用火葬。土葬,適用於得到傳染病,或是做了殺人、強盜等惡行之人,就只能下地獄,無法到西方極樂世界。 .
在廣場上,山谷的風呼呼地吹過來,很冷,只是走來走去也有點無聊,就想說怎麼都超過十分鐘蠻久了,還不見解說員的人影,待我走進那間藝品店一看之下,才知那解說員也跑進了裡間在幫忙賣東西,原來:那個叫資本主義的,還真會收買人心!(內心的os.:那裡的東西沒有比外面便宜,但在買了之後,可以請一旁的僧侶念咒加持!) . 等到我們由解說員領進了宗喀巴殿,己經浪費了我們蠻多的時間,有點莫可奈何!在那宗喀巴殿裡面有座非常高大的金色佛像,得仰頭才看得到上方到底高到什麼程度!在繞行時的走道旁,有位僧侶在為人祈福,受到加持的人可以隨喜奉獻現金並自取一串手珠,當作是結緣啦! 就在我們準備由宗喀巴殿轉往中間的紮倉大殿,外面下起了傾盆大雨;即使撐傘都還是沒啥路用的淋得一身濕,雙腳踩過不平的磚鋪廣場,鞋子也都像是兩隻進了水的小船一樣,總之,就是只有狼狽二字可以形容!(註:在藏語中,“紮倉”為僧院之意,是僧眾學習經典、修研教義的地方。) . 紮倉大殿外側的廂廊牆上有彩繪壁畫,色彩鮮艷而筆法細膩;光是那紮參大殿就很寬大得可以容納上千人趺坐唸經,我們外界人是不可能親眼看見,但是可以想像一下那麼龐大壯觀的場景,也足以令人肅然起敬。只是裡面的光線非常昏暗,聽說那裡面有許多收藏(據載:供奉著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的銅像及眾多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傳世法器等歷代珍品),但卻都無法一一看得清楚。因為進了殿門就是禁止拍照的區域,而我對藏傳佛教沒有什麼研究,也只能霧裡看花,在此約略的描述個大致情形。 . 聽說在全盛時期,噶丹松贊林寺裡有喇嘛人數達到三千,如今也有七百多人,但是,我在那當時是很少看到喇嘛在外面走動,想必是不愛跟觀光客打交道吧?! 剛才那解說員花了太多時間在他的私人利益上,以致於導覽行程被匆匆的帶過,但是我和小薰還是有走到另一側的釋迦牟尼大殿參拜一下,再快速的走到獨一的那個轉經筒那裡轉三圈。 . 離開噶丹松贊林寺,也是要再搭接駁的電瓶車到大門口的服務中心,那服務中心裡有特產品的展售中心,除了工藝品和有名的藏刀,還有一些高原草藥如雪蓮、蟲草和紅景天一類的,我們不識貨也就迅速通過,沒有作停留!
後記: 1. 香格里拉的舊名是“中甸”,改成“香格里拉”那麼個時髦的名字,是緣由小說及電影《消失的地平線》創造出一個代表東方烏托邦的名詞『香格里拉』,意指「心中的日月、世外的桃源」。中甸古藏語地名為“香格”,“香格”二字源自於納西語“雄古”;“雄”指香柏(樹),“古”是處所,“雄古”就是“生長香柏樹的地方”,“拉”是語助詞,在由納西語譯成漢語時,自然地翻譯成了「這裡是香格裡」,音意結合連起來念,就成了「香格里拉」!於是,中國的雲南中甸在2002年比印度、尼泊爾等國先搶得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2. 傳說古代有一位高僧經過那裡,看到佛屏山山坡上成群的鳥在空中飛翔,於是預言那裡今後必是眾僧聚集之地。話說清康熙年間(1674年),蒙古和碩特部打敗了麗江木氏土司的勢力,佔領建塘(中甸古城)一帶,當時蒙古、西藏達賴與清政府互為友好關係,便將建塘一帶獻給達賴五世。黃教格魯教派在麗江木氏土司時代就已在迪慶地區弘揚佛法,但與原先在此地傳教的“白教”噶舉教派相衝突,後來因為黃教勢力戰勝,白教寺廟遭到摧毀,五世達賴奏請康熙批准,1679年便在原地興建了所謂的“藏區十三林”(“林”為寺廟之意,噶丹松贊林寺便是其中之一);1681年建成之後,五世達賴又賜名噶丹松贊林寺,清雍正皇帝又賜名“歸化寺”,整個過程充滿了歷史氛圍,也因黃袍加身的歷史加持而成為雲南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噶丹松贊林寺設有八大康村,曾經長期掌管中甸地區的宗教、政治、經濟,同時還擁有大量田地、山林、牧場、牲畜、武器以及雄厚資本,並且利用商業經營及集藏族藝術之大成,而有『藏族藝術博物館』之別稱。 3. 噶丹松贊林寺的來由及發展的歷史,是個很長的故事,對於藏傳佛教未能深入了解的我,不敢造次,且請諸位看倌看看在那裡所拍得的有限照片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