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8/30 15:08:59瀏覽142|回應2|推薦0 | |
照顧假:決策的對與錯
【聯合晚報╱社論】 2011.08.30 02:05 pm 政府要營造社會對生養小孩「友善」的環境,這是對的。 政府要提高勞工待遇到接近公務員的水平,這也是對的。 不過,對於颱風天「停課卻上班」的紛擾,在所謂「家長埋怨灌爆總統臉書」之後,馬總統立即指示勞委會研議,讓勞工也享有「有薪照顧假」,這個決策是有問題的。就算結果體貼照顧了上班族家長,但決策程序、決策模式、決策風格,恐怕都有值得商榷之處。 颱風天停課不停班,造成家長埋怨,這是現象的一部分。但新聞報導出現之後,包括我們昨天社論分析是否地方政府有錯,廣大讀者和網友的反應,卻呈現了更大比例的不同聲音。這些不同意見包括: 颱風假很難拿捏精準,民眾應可體諒;家長為照顧孩子,有時難免要有所承擔,不能凡事責求政府;立法要求有薪假,是政府慷企業之慨(果然企業反彈,學者亦建議應歸為社會保險機制承擔);政府討好部分民意,造成「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的效果;總統不該直接去管停課放假這種小事,對司法正義大事都說「不干涉個案」,這次卻自己下令勞委會修法;不該在選舉期間做出特意討好的政策,臉書意見並非民意全貌…… 以上這些亦是民意,亦呈現民眾各種聲音,其合理性和代表性,和部分家長抱怨的「市長幫我帶孩子嗎」比起來,同樣應受到重視,也應納入「社會整體利益」的決策考量。事實上,從民眾反應來看,很多人能夠理解政府決策的難處,也願意理性衡量政策得失;政府如果能用堅定合理的態度去解釋、去溝通政策背後因素,未嘗不能獲得民眾諒解。卻如果太輕易受到部分意見左右,甚至未去探討其他那些沒有上總統臉書表態的民意,就匆促改向作出新決策,則難怪被質疑執政魄力。錢復說馬總統「四處道歉」、「顧此失彼」,講的就是這種情形吧。 我們不是不支持合理程度的有薪照顧假,但覺得決策過程應是在全盤考量下進行,而不是在「臉書被灌爆」的壓力下所為。決策模式反映領導風格,還是應回歸正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