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楞嚴經第一卷
2009/09/04 00:19:51瀏覽1039|回應0|推薦1

1/9(第三套經前十門)開始 編碼02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弘悟著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 

 

今解此經,謹遵賢首十門解釋。考諸賢宗諸疏,而十門次序名目,亦不盡同,或具足十門,或略取數門,皆先述一經大意,乃以總釋名題,別解文義,兩門列後。今則略為變更,提總釋名題為第一,先釋經題,繼述綱要,後解經文,俾閱疏者,一開卷便知題中義理;聞經亦復如是,第一日即可聽講經題,此固一時之權變耳。以後科目,以天干地支標之,令易記憶,而便尋討。即分為十:

 

甲初  總釋名題    

  起教因緣    

  (屬經藏)(屬大乘)攝屬   

  義理淺深(因為他攝終、頓、圓三教,包含在內。故很深)    

  能詮教體六  所被機宜(翻開表解第七頁)

所被機宜→一、為肯回小向大者說法

         二、為第二種類根器所說

         三、陀羅尼就是總持,為佛知見

         四、阿羅漢有兩種,小聖阿羅漢稱為四果,在泰國稱最上的阿羅漢就是佛

  (圓定為宗)(極果《佛果》為趣)通別    

  說時前後(佛在什麼時候講的,是佛在任何時候講的有關修大定的思想,不同時間空間    

  歷明傳譯    

  別解文義(解釋經文~從如是我聞開始講)

 

今初總釋名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密因就是大因就是妙因就是菩提因

了義就是大義,合為大義就是究竟義,稱實(實相)理說,了義就是究竟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萬行就是大行

首楞嚴就是大定

整句就是說佛說了一部最尊貴的有如佛的最頂端,最尊貴的地方,大佛頂:它是一部如來不生不滅成就如來的大因,而且能修正究竟了義的空理,達到究竟的大義,稱實理說的一部經典。聽了這個大義,能起諸菩薩萬行這個大行,而入於佛陀如來首楞嚴大定的一部經,就是《楞嚴經》。

題為全經之總,經乃一題之別(別名);全經要義,萃於一題,欲識經中別義,須解法題總綱。凡釋題者,當知經家,既以題目冠列經前,而釋題者,自應據經而取其義。如密因、了義等,即當說是何等法,經中何文即是,未可儱侗(籠統)拈弄,而與經文毫不相涉。若陡事論量文體,不依解釋文體,安能(怎麼能夠)令文義雙暢乎()?此題,乃佛自命五名中,結集者,揀擇重要,略取十九字,(翻開表解一五三頁)

性比丘尼=摩登伽女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大白傘蓋-佛保護眾生

照心海之智眼=觀照起般若的智慧

三如來藏體=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的體性,根性。

入徧之海=正徧之、明行足、善逝、世間解。什麼叫正徧知,正知─就是心生萬法,什麼叫徧知?無法不知,當然是徧知阿!因為萬法唯心!所以正知就是心生萬法──依此經可以得入正徧知海。正徧知就是佛,正徧之、明行足、善逝、世間解都是佛的封號。

性──就是如來密因,這第三個經題的名。也就是三如來藏,不生不滅之因地心,凡外權小所不知故。

修就是修正了義──了義之修,無修而修,修而無修;了義之證,證而無證,無證而證。所以,無證而證,了義之證,性修。

第四妙要為名

妙是顯題

要是密題

大方廣就是徧十方,就是體大相大用大

合成一題。前三字,分取第一題;中八字,全取第三題;後八字,分取第五題。名異諸經,故謂之別題。經之一字,凡是經藏,諸部同名為經,故謂之通題。今先約別題,依古判定,後合通別,逐句分釋:

 

一切諸經,別名無量,按古德所判,不出七種立題:以人、法、喻三字,單字三種,雙字三種,具足一種。一單人:如《佛說阿彌陀》;二單法:如《大涅槃》;三單喻:如《梵網》;四人、法:如《地藏菩薩本願》,五人、喻:如《如來師子吼》;六法、喻:如《妙法蓮華》:七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此經以人、法為題。如來是果人,菩薩是因人,密因是理法,了義是教法,萬行是行法,首楞嚴是果法:故以人、法為題,亦可略兼於喻。以佛頂二字,非舉相似之物,比類發明,乃舉直稱法體之佛頂,以表勝妙,故曰略兼於喻。此依古判定,下逐句分釋:

 

A大佛頂三字,為能讚能表,下之四法,為所讚所表。大者,稱讚之詞,讚下四法,猶言大矣哉是經也!則知密因為大因,得成菩提故;了義為大義,稱實理說故;萬行為大行,如實修行故;楞嚴為大定,王三昧故:具此諸大,是為大經。首標大者,意令受持是經者,當依大教解大理;稱大理起大行;滿大行證大果,故以讚之。佛頂表顯之義。佛頂,則佛肉髻相上,無見頂相也,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肉髻在青螺紺髮正中,周圍紅色,狀如春山吐日。佛初生時,嵐毗尼林神,為佛乳母,棒持諦觀,不見其頂;又佛成道後,遊化波羅奈國,東方應持菩薩,欲窮佛頂,上歷恆沙佛土,終不能見。此不屬於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屬於無,雙離有無,是之謂妙;表下四法,猶言妙矣哉是教也!則知密因為妙因,因心果覺,二不別故;了義為妙義,一門深入,六根清淨故;萬行為妙行,稱真如理,中中流入故;楞嚴為妙定,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具此諸妙,是謂妙法。表以佛頂者,意令受持是經者,當依發妙耳門(用耳根)之妙教,悟如來藏性之妙理;從妙理起妙行;滿妙行證妙果即妙覺極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無所得」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一句就穿透一切的經典

故以表之。結集者,取此三字,冠於經題之首,令知所讚所表,必非權漸教也。(是實教是頓教)

 

B如來密因:如來,是諸佛通號。佛有十號,如來為第一號,乃仿同先德號;以佛佛道同(沒有看說佛會吵架,般若智慧相容,無諍、如如不動,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因此了解佛的心是什麼,道就同。),後佛(成如實之道)先佛之再來,故曰如來,此約普通解釋。今按本經,終實教意,如為本覺(),來為始覺()。依本覺,不生滅之理性,起始覺,回光返照之觀智,依妙智證妙理,始覺與本覺合一,名究竟覺,方成佛道,方稱如來。(究竟覺沒有始覺與本覺,悟無始無終的,沒有始覺與本覺,究竟一切法本來就無生,要用般若自行觀照)(更約三身釋之:身者,積聚之義。一、法身如來:梵語毗盧遮那(清淨法身),華言遍一切處,此積聚理(無生之理徧一切處,是如如不動,是徧滿法界的,本來無一物,哪裡有迷悟的生死,沒有來去,覺悟本來面目)法以為身;真如妙理,猶若虛空,遍一切處。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即法身義(法本無身,法加一個身字只是要讓諸位有一個具體的想法)二、報身如來:梵語盧舍那(圓滿報身),華言淨滿,此積聚智慧以為身;諸惑皆淨,智慧圓滿。經云:「明極即如來,」即報身義。三、應身如來:千百億化身,隨機應現,此積聚機緣以為身;如有可度機緣,即現八相成道。經云:「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即應身義。今連下密因二字,當屬報、應二身如來。(法身報身應身即一身)

 

密因,揀非(這不是)事相修行,顯因可見者(=很清楚,何謂密因=非顯因可見,要懂得理上的般若智慧,不是身體上、事相上的修行,)。而曰如來密因,即是十方如來,得成果覺,所依之因心;亦即一切眾生,所具之根性,為菩提涅槃,本元清淨之體;可為修證果覺之因地心。十方如來,皆依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眾生人人本具,迷而不覺,未能依之修證,故詣之密。又,此不特是因性,亦即是果性。以如來雖證極果,不離正因,所謂因該(包羅包含)果海,果徹(徹就是通,就算你透究竟果,也通達根本的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包含果果包含因。),因源也。問:「既即果性,何復名因?」(既是果性又為什麼叫做因咧)答:「須見此不生不滅之根性後,方是究竟果覺之因,更須依此圓湛不生滅性,成為因地心,稱(合於不生不滅的清靜自性)性起修,始獲究竟果覺,即此一性,而能通因徹果,故如來破識顯根,即顯此密因也。」

 

又,密因二字,遣五種人過。密之一字,什麼→凡夫、外道、權教、小乘四種人過。以彼不達,密具不生滅之根性,即是成佛真因,反認意識為心,錯亂修習,(重複訓練放下,教作修行)塵劫劬勞,終無實果。第一卷文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真本《真心的根本》跟妄本《妄心的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各種食物的總稱,美食),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佛欲令人捨妄本(所以要把妄識心放下,用真心修行。),而依真本也。因之一字,利根狂慧(但有智慧,講得頭頭是道而心沒有一點定。只一般的識智辯聰,懂一點皮毛,煩惱一推。)過。以彼未明所具不生滅之根性,但是正因佛性(=就是我們的本體。),須假了、緣二因(=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字就是用大智慧打破無明,『緣』字就是借重緣起法,悟入不生不滅,這個叫做緣因佛性。),正因方顯(正因佛性才顯現出來)。遂乃自恃天真,本來是佛,頓捐除掉修證,不依方便(克制財....睡種種欲望)進修,終無得證。如礦雖是金,不假鍛煉,終久是礦,不能成金(佛性因修而顯)

2/9(第三套經前十門)開始 編碼027

 

然此密因(=成佛的因),即二種根本中真本。經云:「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菩提清淨自性;『元』就是本來這個清淨的本體、這個體性,則如今者,錯用本心,『識精元明』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真心帶妄,但是全妄即真,真心帶有妄心的清淨心,這都是第八意識在作用《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在影現。清淨心加上地水火風在旋轉,變成色受想行識《根身、器界﹝山河大地﹞》因此眼、耳、鼻、舌、身都是第八意識所影射出來的世界,五根是為了攀緣這個世界所發展的,例:人在被埋在地底七天七夜被挖掘出來時,第一動作是蒙上眼睛,因為視神經在長期黑暗中會退化受損。自證分就是自體分,實為體用。緣所遺者P142=如來藏本來沒有遺失,清淨自性沒有緣到,卻攀緣如來藏所遺失的東西(外境,諸緣)諸緣指能緣與所緣,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眾生在迷,非失說失,實則人人本具,所應取為本修因者。十方如來,得成菩提,靡不依此因心,而成果覺。此之密因,即是寂常心性,奢摩他體;十番顯見,顯此密因,非惟近具根中,實則遠該萬法。會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無非藏性,明三種(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生續之因,示五大圓融之故,全彰三藏,不離一心;如來密因之旨,顯發無遺矣。題中此一句,經中佔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中,妙奢摩他。第一卷阿難求示真心,文云:「開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三如來臧性,即自性本定,而能開解照了於此者,即奢摩他微密觀照也。

 

C修證了義:即稱密因,所起之修證也。由阿難聞佛極顯密因,天然本具,頓悟藏性,圓滿周遍,喻如天王,賜與華屋,求門而入。而如來為答三摩提,妙修行路,分門以定二義: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證圓通義。擊鐘,驗聞性真常不滅;現佛,證涅槃生死無他;綰巾,以示結解倫次;冥授,以選此方本根。蓋必一門深入,逆彼無始,織妄業流(流浪六道輪迴),解六結(六結有兩個,一個是六根之結,一個是六結之境,因為統統搞不清楚,講到這個六結:一個是平面的;一個是深度的。先講平面的六結,叫作六結有兩種:一講平面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境產生的煩惱,這個叫做六結,就是六根之結,這個是站在同一個平面講的。現在要站在深度講的,深度講的叫作六結之境,這打結是為何而來?合來之結,當然有境啊,有境才會產生煩惱,好,我們舉耳根,有六種煩惱、六種打結之境。一、動態,動、靜、根、覺、空、滅,這個是六結之境;前面講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之結,動、靜、根、覺、空、滅,是六結之境,打結的境界。)而越三空,方為了義之修;獲二勝(二種殊勝,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希望佛菩薩加被》)而發三用(一、三十二應身,二、十四種無畏;三、四不思議。),方為了義之證(了義復含二意,一用根不用識二稱性不著相)

 

了義復含二意,與通常之解不同:

一、用根不用識;用識,則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經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跑到)聲聞緣覺」等,故非了義。用根,則依不生滅,圓湛性成,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經云:「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般若智慧)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回歸當下,絕對不受外境的影響,心都是如如不動。),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故為了義。又特選耳根圓通,文殊白佛言:「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真正教化眾生的方法),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如想得定,還是要聽經聞法),實以聞中入。」更是了義中之了義耳。以其超諸聖而獨妙,為三世之通軌。經中佛告富樓那云:「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最上乘)。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實相、大圓鏡智、娑婆若海、涅槃寂靜),寂滅場地,真阿練若(寂靜道場),正修行處。」當知勝義,即修證之了義,耳根圓通,乃了義中真了義耳。

 

二、稱性不著相。著相之修,為事相之染修,著相之證,為新成(不是本來叫作新成,加上一層證,就變成能證所證了。)之實證,未悟圓理,均非了義。稱性之修(乃從聞慧思慧修慧,入三摩地),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但向(耳根)一門深入,而得六根解脫,修則無修;稱性之證,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乃發現其本有家珍,證亦無證;「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方為了義。至若道場定慧,神咒利益,無非修證圓通加行,亦即了義也。題中此一句,經中佔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三摩之問。第四卷佛云:「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決定義,亦即了義。依此了義,修證自性本定,得耳根圓通,所謂「緣起如幻(沒有一法是實在的)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而修證了義之旨,吏無餘蘊矣。

 

D諸菩薩萬行:菩薩,梵認具云菩提薩埵,此方人有好略之習慣,簡稱菩薩。菩提譯云覺,薩埵譯云有情,乃大道心眾生之稱。今作三義釋之:一、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有情(自利角度);二、能覺法界,無量諸有情(利他);三、智悲並運,自他兩利(自利利他,圓滿就是佛),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運悲,下度有情以利他。修諸波羅密,乃如來道前之號,自覺覺他,以求大圓滿覺。而言諸者,通指五十五位也。

 

萬行,即稱圓通體,所起之無作妙行也。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span lang="EN-US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nes4241&aid=328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