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詞賞析:以實瑪莉 (奧馮蘇斯.葛瑪蘭:1870 - 1921)
2009/07/17 22:43:16瀏覽637|回應0|推薦2

Ismália

以實瑪莉


Quando Ismália enlouqueceu,
Pôs-se na torre a sonhar...
Viu uma lua no céu,
Viu outra lua no mar.

當以實瑪莉歇斯底里

置身塔樓高處夢迷

看見一輪明月在天際

另一個卻落在海底

No sonho em que se perdeu,
Banhou-se toda
em luar...
Queria
subir ao céu,
Queria descer ao mar...

在自我迷失的夢境

全身沐浴在月光裡          

想要上達天際

想要落至海底


E, no desvario seu,
Na torre pôs-se a cantar...
Estava longe do céu...
Estava longe do mar...

在她狂亂之際

一曲高歌塔頂

觸碰不到遙遠的天際

觸碰不到遙遠的海底

E como um anjo pendeu
As asas para voar. . .
Queria a lua do céu,
Queria a lua do mar...

如同天使懸掛邊際

撐開雙翼,飛行

想要追逐一輪明月於天際

追逐一輪明月於海底


As asas que Deus lhe deu
Ruflaram de par
em par...
Sua
alma, subiu ao céu,
Seu corpo desceu ao mar...

那翅膀是上帝所賜予

振翅飛行,展開雙翼

靈魂昇上天際

身體落入海底

翻譯:Sophia L.


關於詩:

為巴西象徵主義詩人奧馮蘇斯.葛瑪蘭 ( ALPHONSUS DE GUIMARAENS1870 ~ 1921) 的最知名代表作。

詩之主題是探討人類深層自我(潛意識)的歸向及悲劇性的存在主義。但作者並不直接點明主題,而是使用種種手法,以外在的景象來象徵人性內在的矛盾、苦悶、執著和對解脫的強烈冀求。由於不說破,便留給讀者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讓各人自行意會與句解,每一種心向就能解出不同的思想層面,也形成了一種神秘的美。

這一時期的作品非常注重音樂性,如詩句的韻腳、頌讀時文字與文字的間距與節奏,甚至連每個詩句的音節數量都是細細審思過的。以本詩為例,就是五節四行詩 (cinco quarteto),全詩分作五小節,每節四句,每句都是七個音節。另外詩人用字並不只是為了對仗整齊,而是有其深意在,所以詩中所說的月亮並不是指月亮而言,天際和海底也不單指外在現象本身。

詩的開頭就表達出人心中強烈的不安與動盪,所以才說《當以實瑪莉歇斯底里》。這裡的《以實瑪莉》不是指個人而言,而是用來泛指擁有共同心理狀態的任何一個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第一節第二句的《置身塔樓高處夢迷》就有那麼一點《高處不勝寒》的意境,顯現出心靈的孤單(或孤高)、徬徨、無所是從,而夢本身則代表著一種迷惑的心境。但讀到了這裡,一定都會產生疑問,到底人心為何動盪不安、起伏不定呢?接下來的兩句就是最好的答案:《看見一輪明月在天際》、《另一個卻落在海底》。一輪明月在天際指的是屬靈生活、心之歸向、一種超越人性,接近神性的理想;而在海底的月影則代表著物質世界的一切顯象,間接的道出外在一切不過是虛幻不實,這樣的感覺頗接近我們說的《鏡花水月》。  

前述的兩種極端狀態若沒在心裡反應與變化,則動盪不可能產生。就是因為人心總是充滿了矛盾,一方面想要追求心靈的超脫、心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卻又放不下這世界的欲望、貪婪、執著、虛名、功位,所以天人交戰。這時因左右拉扯所產生的痛苦如同古之賢者所說的,過於執兩端,而故步自封、步步夾纏,陷自己於進退不能之地。如此,第二節才會說《在自我迷失的夢境 / 全身沐浴在月光裡 / 想要上達天際 / 想要落至海底》。

第三段裡說《在她狂亂之際 / 一曲高歌塔頂 / 觸碰不到遙遠的天際 / 觸碰不到遙遠的海底》,這裡的高歌是反語,顯示出一種希望跌落谷底、絕望到了顛峰的心境。為何如此絕望?因為人有自知之明,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其實早就明白了現實的侷限性。人總想著要成為神那樣完美的化身,然而因為放不下執著、拋不了妄想,便逃避不了要面對自身的黑暗面與缺陷。又如果只追求滿足物質所需,那也是不可能的,不是都說了人心欲望是個無底黑洞、怎麼填都填不滿嗎?更遑論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怎麼可能事事盡如人意呢?

因為矛盾、因為看不破、因為太鑽牛角尖,所以人最終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走上了不歸路,詩裡的以實瑪莉便選擇以自戕來了卻自己痛苦的一生。第四節前兩行《如同天使懸掛邊際 / 撐開雙翼,飛行》是以具足詩意美感的方式來形容以實瑪莉的自殺行動,改寫成白話便是:她展開雙臂,墜樓跳海而亡。《想要追逐一輪明月於天際 / 追逐一輪明月於海底》說的是:人到死前都還不能放棄那顆執著的心靈,顯示出人性中的作繭自縛、執迷不悟,那些枷鎖鐐銬是誰幫我們套上去的呢?不是環境,也不是別人,只能是我們自己。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出心藥來醫心病,或是不懂得解開自己繫上的那顆鈐,豈不是人性中最大的悲劇?

末了,詩人如此說:《那翅膀是上帝所賜予 / 振翅飛行,展開雙翼 / 靈魂昇上天際 / 身體落入海底》。結局的安排頗有佛學禪機,有種「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的意味,或者也能說有著「塵歸塵,土歸土,世間錢財世間用」的惋惜。但也顯示出怯懦的人心面臨困境時的逃避心態,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再也沒有什麼煩擾了。然而,真的死了就什麼問題也沒有了嗎?莫不是帶著相同的業因種子進行另一次的輪迴延續?

參考網站:http://recantodasletras.uol.com.br/resenhas/705100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nju2420&aid=314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