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26 15:46:14瀏覽2098|回應0|推薦7 | |
蘇軾之前赤壁賦------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一篇好的文章雖然是百讀而不厭,但是隨著不同年齡、不同時期來閱讀就會有不同領悟,在高中大學時期閱讀這篇文章,其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如何在考試時能拿到最高分為最高指導原則,惟如今已將屆花甲之年,也是退休之身淡然之心來重新閱讀這篇文章之際,其心境是否應該與當時東坡心境與有戚戚焉。 賦是一種介於詩與文之間文體,於北宋時期流行的一種簡短而易懂散文形式之賦體,它有古文的樸實,也具有詩的優雅之美。歐陽修與蘇軾都善長這類散文賦。從東坡這首前赤壁賦來看,雖然文體是散文形式的,而從其內涵與意境來觀察,似乎都是具有詩的影子,一首極進完美無暇的詩。造景之美,音韻流暢自然與哲學意境深刻,都達到完美境界。 蘇東坡所寫的赤壁賦之地點並非三國赤壁之戰湖北省嘉魚縣而是湖北省黃州,是他於農曆中秋遊黃州赤壁所寫的遊記散文。蘇子心中赤壁,影響一生領悟到的哲理,進而變成他的遊記,而在他帶領大家通過這遊記去觀看生命、觀看大自然、觀看歷史,所以這整首赤壁賦就是一首遊記,遊記只是紀錄看到的山光水色、清風明月等….而且他所看到的並不是當年三國周郎赤壁之戰,而他所看到的是蘇子他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赤壁,而這個赤壁是說他年輕時期帶著雄心壯志征戰天下,打江山凌雲之志,可是到了中年因烏臺詩案而受到人生最大污辱與災難之後,他才回轉過來,重新領悟到什麼是江山?什麼是征戰?所以整首遊記就逐漸變成一種人生生命觀及歷史的觀察哲思吧! 文章一開始就將讀者帶進一個非常美麗境界,幾乎仿佛不是身在人間,而全文的結構:首先點明與客泛舟赤壁下,描寫江山風月的景色,是何等空靈飄逸。緊接著,借助簫聲引起悲涼淒楚之感,並引發客人的談話,道出三國曹氏往事,指出人生短暫易逝,不如江水明月大自然的無窮無盡,人生又是如此渺小黯淡。繼而,引自己的看法,來回答客人,說明物我水月,皆無窮盡,且吾人可以共享山風明月的樂趣,又是何等超脫。結尾,以痛飲酣睡收結,又是無限暢快。
本篇文章以其第四段為主題所在,現揭示於下: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作者在貶謫黃州,寄情山水,而仍不忘家國,所謂「望美人兮天一方」,即此心態的表露。有人說:「中國讀書人,達則行儒墨之仁愛,窮則存佛道之胸臆。」本篇議論,顯然受到莊子和佛家的影響。作者曠達而不偏執的人生觀察 —— 「自其變者而觀之」和「自其不變者而觀之」,更是治療人生無常之感慨的一劑良方。蘇子以其世界宇宙之變與不變從不同角度來觀察說明人生的一些哲理,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萬物無一時一刻都在變動,前一秒鐘的我絕非下一秒鐘的我,前一秒鐘的世界絕非下一秒鐘的世界,這說明了時間一秒一秒正在流逝著;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從不變角度來看世界,日月山川,清風明月雖經時光流逝,而它依舊佇立與運轉著,人類肉體雖然焚化了然其精神與遞延人類生命生生不息,這不就是霎那與永恆並存嗎? 在這篇文章中所提起有江河、清風、山巒、明月都是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寶藏,也是無論帝王將相、抑或是販夫走卒、漁父樵夫都可以盡情的享用的資源,更是不受階級地位、貧富差距、男女老幼、種族膚色之差別與限制。然而當你無法打開心中那一扇窗時候,即使再美大自然日月山川也非為你所擁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有太多的牽掛,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牽掛愈多愈得不到清風之美樂與明月之美色,其實它是一種相對的關係 或許是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吧。在這篇蘇軾之前赤壁賦要告訴我們的一種永恆意義是:當我們有一天從人世間的權力、名利、財富現世的愛轉化成對宇宙的愛,而這宇宙的愛就是對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愛,你就可以聽到的清風是最美的音樂,你看到的明月是最美色彩 也是聽覺與視覺上的饗宴吧 。 作者借水月為喻,以常與變之理答客,態度樂觀豁達,與前段形成對比,氣勢也比前段壯闊。本段以客人喜悅作結,肯定作者的人生觀。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 當心慢下時 就會發現 水流心不競 雲在意俱遲大自然之美也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