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貔貅小考
看了《生个孩子没屁眼》,印象中貔貅确有其物,找了下资料,摘录如下,给大家参考:
我国古代的有关书籍中把大熊猫称作“貘”。《书经》和《诗经》中就提到了大熊猫。《诗经》中有“如虎如貔”的说法,又记有“献其貌皮”。依文献中所述特征,“貔”或“貔貅”正是大熊猫之古名。在我国最早的字典《尔雅》中除对“貔”进行了解释,又对“貘”进行了描述。大熊猫在此又出现了另一个古名——貘。此外,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地质、地理文献《山海经》记述了一种动物“似熊,黑白兽,食铜铁,产于那味山严道县南(今四川荥经县南部)。”据记载,在此先后又出现了“食铁兽”等地方名。汉代的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其《上林赋》中列举当时咸阳上林苑中饲养的近400O种兽类中,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它当时即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鲁了。1965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南陵西汉薄太后的墓葬中还发掘到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大熊猫头骨,也许薄太后在世时很喜欢大熊猫。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书籍记载认为,当时西安一带除人工饲养大熊猫外,还可能有野生的。在西晋(281年~316年)的有关文献中又称它为“驺虞”或“义兽”。熊猫的古名究竟有多少?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胡锦矗教授通过对7O余篇古文献和地方志的研究考证,分析出它的古名和地方名(俗称)多达2O多个。它的近代命名于1869年后就已经比较统一了,虽无文献记述最先是谁提出的正名,但一般都公认,早期叫大猫能或猫能,以后由于顺口又演变成大熊猫或熊猫。我国首次正式展出大熊猫是在1955年,地点是北京动物园。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中,大熊猫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9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而王天下,人民曾把大熊猫作为礼物,敬献给他,感谢他为百姓造福。公元685年(垂拱元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饲养的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也揭开了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定居的序幕。
中国西晋时代,文献记载把大熊猫叫“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其他生命,被称为义兽,把它看成是和平的象征。若两国交战时,忽然一方举起画着熊猫的旗帜,刹时,战争便会停止下来,要求和平友好。《本草纲目》中,对大熊猫作了大书特写,说其皮作垫,可防止寒湿,驱除瘟疫。用它作成膏,可穿肌入骨,防治肿瘤。其尿加水饮服,可消溶体内之金属物。
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和羌族分布的一些地区,人们还将大熊猫作为图腾,像神一样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