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16/時論廣場 2010/06/29
【徐世榮】
任憑竹南大埔、中科相思寮及其他許多土地被徵收人北上向總統府 及監察院陳情,但是苗栗縣政府仍派出怪手及威勢警力,持續在農田 上「整地」,並宣稱一切「依法行政」。對於這群土地被徵收人而言 ,任憑他們強烈的抗議,政府卻宣稱土地所有權已「合法」移轉至國 家名下,農民反成為「違法占用」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怎會如此? 是什麼樣的法律制度造成這樣的結果?
首先,土地徵收是由國家啟動,發動要件其實相當的寬鬆。我國土 地徵收相關規定散佈於許多法規中,若以區段徵收為例,只要是符合 平均地權條例第五十三條第一項或土地徵收條例第四條第一項的規定 ,都可以逕行發動區段徵收。以後者為例,其包含了六款,而這六款 所指涉的範圍其實皆相當的含糊廣闊,幾乎是無所不包,如「非都市 土地實施開發建設者」即為其一,因此政府往往可以輕易的啟動土地 徵收。
其次,須深刻瞭解土地徵收的程序也是對土地被徵收人絕對不利。 由於大法官釋字第四百零九號解釋文要求,「於徵收計畫確定前,應 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土地徵收條例第十條第二 項因此規定,「需用土地人於事業計畫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前 ,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但這規 定並未落實第四百零九號解釋文要求。
這個公聽會應由核准徵收機關舉辦,而且其舉辦時程應是在提出土 地徵收計畫書時,而非於前期事業計畫階段,也非僅是由需用土地人 來辦,但目前作法卻扭曲大法官意旨。由於需用土地人(如地方政府 )與土地被徵收人立場相對,因此,由需用土地人來舉辦公聽會,明 顯是球員兼裁判,在此情形下,公聽會往往流於形式,並無實質意義 ,這對土地被徵收人相當的不公平。
或有人會問,內政部不是還有徵收核准的審查程序?然現行規定其 實非常簡略,僅規定經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審議,由中央主管機關內 政部核准而已。法規中不僅對於徵收審查基準、程序皆未為明確規定 ,且於此重要階段並無賦予被徵收人陳述意見機會,這是屬重大之瑕 疵,這也明顯與行政程序法第一百零二條「應給予該處分相對人陳述 意見之機會」之規定明顯不相符合。
徵收程序中另一個為人詬病之處乃是所謂的協議價購。根據土地徵 收條例規定,地價之補償是以徵收當期之公告土地現值為標準,必要 時得加成補償之。但根據實際的情況觀之,需用土地人根本不可能以 高於協議時之公告土地現值加成後的價格來購買土地,因此所謂的協 議價購往往流於形式,僅是為了符合法律之規定罷了。近年來台北高 等行政法院至少已有二次判決,宣告上述程序為違法,這相當值得肯 定,惟行政機關卻仍不為所動,這著實讓人遺憾。
由於土地徵收涉及土地利用計畫改變,因此,在都市土地及非都市 土地方面,須分別通過都市計畫委員會及區域計畫委員會的審議,有 些個案尚且需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的通過。因此,每當這些委員 會開會審查時,就會看見許多來自於被徵收地區的農民在營建署或環 保署前大聲抗議,因這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然而,只要是清楚瞭 解這些委員會的組成,就可以知曉彼等的訴求大抵都是無法實現了, 因為各委員會幾乎皆是以行政官員為主體。
在上述情況下,只要政府啟動徵收程序,勢必可達成目的,因在土 地徵收法制上,土地所有權人是一點位置也沒有的,他們完全是被制 度排除在外,在憲法中所享有的權利其實都沒受到尊重。藉由幾個徵 收案,我們看見的是權力擁有者藉由法律制度的設計,對社會弱勢的 欺壓與剝奪,我們也悲憤的看見這個徵收法律體制讓人民無路可逃。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